第1712章:數年以後(中)
作者:呼啦圈大神      更新:2020-03-17 11:52      字數:2194
  當然,楊懷仁也不敢總是和老婆唱對台戲,教育孩子嘛,現代人和古人的思維模式和方式上肯定是有所不同的。

  古人講究勤能補拙、天道酬勤、勤學好問或者業精於勤,終究離不了一個勤字。

  這種想法本來從古至今也都沒有錯,錯也是錯在執行者的適度上。

  本來孩子的天賦很好,平時也很勤勞刻苦了,這種情況下按照合適的進度學習知識和武藝,甚至已經超出了正常的進度了,你再給他更多的壓力,反倒顯得有點矯枉過正了。

  所以楊懷仁適度的用玩耍來給孩子減壓,也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幫助孩子的進步和成長,偉人不是也說過勞逸結合才能更加進步嘛。

  韻兒之所以很在意大官的個人能力的培養,也有因為她是家中主婦,大官又是家裏長子長孫的緣故。

  說白了,這個家、包括楊懷仁的爵位將來都要交給大官的,如果大官培養不好,將來培養成個不學無術的敗家子,外人不會笑話孩子,而是笑話孩子的父母。

  韻兒自身內心裏憋著壓力,很自然就順便發泄在了孩子身上,這麽做雖然說不通,但也是可以理解一個當娘的心情的。

  其實這樣的壓力,也不是僅僅韻兒自己才有,楊懷仁的其他幾位老婆,身在如此富貴豪門之中,自然也都有一些。

  就說玉兒,她可是要教好兩個兒子的,肩頭上的擔子似乎也比旁人多了一倍。

  不過好在大壯本身還是很愛學習的,大牛就差一些,也可能是孩子還小,注意力不集中也是正常現象。

  大壯一點兒也不像他的乳名一樣那麽強壯,似乎吃什麽都不長肉似的,人倒是水靈的像個大姑娘。

  大牛雖然比大壯好小了三個月,可在七歲這個年紀上,已經高出了哥哥半頭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對外頭說他們倆是雙胞兄弟,可自家人還是知道他們倆其實是沒有一點兒血緣關係的。

  這就要說基因了,楊懷仁原本的身子也不算多麽強壯,現在的身子骨也是後來一點點依靠廉先生教授的氣功心法一點點練出來的。

  不過像大官和大牛這兩個親生兒子,也許是他們的母親都是練武出身,身子骨硬實,所以從現在的長勢來看,將來這倆孩子都是健壯的大個頭,起碼要比楊懷仁要高不少。

  但大壯的基因是來自趙氏皇族的,加上生下來受了些苦,導致現在不論吃什麽補品,都是瘦乎乎的。

  瘦也不是不好,孩子生的白淨斯文,也不算是缺陷,隻是孩子自己有時候總是很鬱悶,為什麽弟弟都比他長得高。

  楊母和玉兒她們早就想好了一套說辭,說你們兩兄弟在娘胎裏的時候,你這個當哥哥的就是歉讓弟弟,把有營養的東西都讓給弟弟吃了,所以弟弟現在長得比你高一點。

  這是一件值得稱讚的事情,說明你從小就知道謙讓和疼愛弟弟,楊懷仁也因此是不是稱讚大壯,這才讓大壯開心了起來。

  其實家裏的幾個孩子,楊懷仁是從來不會厚此薄彼的,不論嫡子庶子,兒子還是女兒,楊懷仁在言行上都做到了基本的公平對待。

  不僅他自己這麽做,也讓家中的母親和幾個老婆也這麽做,楊家一直以來這麽和諧,也是因為家風這件事上做得好。

  家中主人都如此,下邊的仆子丫鬟自然也不敢慢待任何一房的孩子,孩子們之間,也從來沒有產生所謂嫡庶有別的概念。

  母親時常念叨家和萬事興,也在身體力行,家中自然很少出現摩擦和不快,幾個老婆對所有的孩子,也都是非常的疼愛。

  窮養兒子富養千金,這話在楊家執行的就很徹底。

  楊母雖然也不是那麽在意女人無才便是的德的話,但也不太要求幾個孫女要能文善武。

  教育男孩子和教育女孩子,也絕不是一回事。

  教育家中的男孩子嘛,自然要讓他們起碼有一樣安身立命的本事,長子大官最有能耐,可以說是能文善武。

  而且這孩子從小就仗義,從外邊得了什麽好吃的好玩的玩意,都會想著家中的長輩和兄弟妹子。

  正因為他這種大氣,幾個弟弟妹妹對這個大哥也是十分尊敬,在楊懷仁看來,大官將來繼承家業,他也能安心。

  不得不說,這一點大官是隨她娘的,當年何之韻還是飛燕子的時候,憑自己的本事如何在江湖上吃不開?

  但她還是不願舍棄山寨裏的老弱病殘,這就是善良和仗義的本性了。

  這麽好的優點在大官這裏得到了良好的傳承,楊懷仁自然非常欣慰。

  大壯雖然身子稍弱了點,但他讀書不錯,也許是因為家裏是做生意的,七歲已經會看賬本了,將來幫助他二娘王夏蓮管理家中生意,一定是一把好手。

  大牛雖然不愛讀書,但在學武方麵有很高的天賦,七歲已經會好幾樣兵器了,有時候楊懷仁看著三兒子耍槍弄棒竟如此有模有樣,都佩服自己基因太好。

  如果大牛願意,將來他長大成人進入軍中,為國建功立業,也是能傳承楊家將門的家聲。

  三個兒子都很刻苦,也很懂事,身上是一點兒沒有紈絝子弟的做派,這一點楊懷仁自知並不是他教的好,而是多虧他幾個媳婦這幾年來嘔心瀝血。

  至於教育女兒,那就不同了,楊懷仁一直以來覺得他的女兒,那都是天底下最金貴的,十指不沾陽春水,那是必須的。

  不過女孩子的母親們可是有意見的,雖然女孩子要富養,但也不能太嬌生慣養。

  楊母自知她自己出身農家,對於禮儀上的事情有很多欠缺,所以從杭州城裏請了幾個曾經在宮裏做過事的嬤嬤回來教育幾個女孩子。

  什麽熏香煮茶,女工刺繡,這些東西楊懷仁都沒弄明白呢,六七歲的女兒不僅明白,而且技藝精湛。

  女兒們學了這些本事回來自然找他這個當爹的來試驗,本意是想讓父親考究一下,其實倒是讓楊懷仁享了清福。

  楊懷仁嗅著熏香,喝著香茶,自言自語著,“女兒是爹爹的小棉襖,此話誠不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