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0章:五軍大戰(上)
作者:呼啦圈大神      更新:2020-03-17 11:52      字數:2209
  交趾人打仗很有意思,這大概跟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有很大的關係。

  北方草原上的遊牧部族打仗,自然是在廣闊的草原上騎兵對騎兵,也不講究什麽陣勢或者戰略,用一種最野蠻的方式廝殺,誰的騎兵更強誰便容易勝出。

  到了中原,騎兵依然是最強悍的兵種,隻不過因為中原戰馬少,騎兵實際上並不是作戰的主力,而常常作為戰略性的兵種來使用,比如突襲。

  更多的,則是不同作用的步兵擺開陣勢,比拚的除了單純的武力之外,還有軍略和戰術。

  兵將的數量還是起決定性的作用的,軍略和戰術隻是一種有益的補充,在兵將數量差不多的情況下,謀略才會起到最關鍵的影響力。

  漢人的軍事文化裏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其實這都是軍略裏的一部分,對戰爭局麵和結果的影響也有所不同。

  兵種上來說,也相對複雜,除了騎兵之外,近戰的還有刀盾兵,長槍兵等等,遠程攻擊的有工程兵(投石)和弓弩兵等等。

  多兵種的配合運用,在很早的兵書裏就有大量的戰例和理論性敘述。

  在交趾和中南半島以及附近的島嶼國家,他們也效仿中原的戰爭文化,對兵種進行了劃分,也講究軍略和戰術的應用。

  隻不過由於這年代這些地方大多數還是大片的原始密林,其實某些兵種的劃分隻是照葫蘆畫瓢的模仿罷了,實際應用上他們還很不擅長。

  加上特定的氣候條件,戰爭的規模是很難發展到很大的。

  像李乾順和李乾禮這樣的皇族後嗣,早就形成了地方割據勢力,盡管如此,他們的兵將數量也十分有限,能有一萬人的軍隊就已經算是很強大的所在了。

  而按照實際情況來說,一萬人就算沒有吹噓的成分,真正的作戰部隊數量也要腰斬一半,更多的是不具備實戰能力的軍卒。

  所以李乾順、李乾禮和黃萩之間的混戰,籠共也就一萬多人,擠在一個並不大的環境裏大亂鬥。

  李乾順對李乾禮沒有謙讓他這個兄長很是不滿,大罵李乾禮,終於看清了他的真麵目。

  李乾禮自然不會有什麽愧疚,回應說大家都是李氏皇族的子孫,誰都有資格去繼承祖宗的權力。

  黃萩的想法很簡單,在他眼裏隻有二李對他形成了威脅,覺得隻要能消滅了二李的勢力,交趾境內便再也沒有別的勢力可以跟他叫板。

  黎氏和丁氏在軍隊上能力不足,或者說原本就沒打算摻和到這場爭鬥中來,他們更願意坐山觀虎鬥,要麽在特定的情況下異軍突起,要麽做隨風倒的牆頭草。

  戰鬥的局麵很是有意思,李乾順還想著能先拉攏李乾禮,把外姓人黃萩給幹掉,然後他們再決鬥,這樣一來,起碼交趾郡王的頭銜不會落到姓黃的手裏。

  但李乾禮假意合作,卻在最緊要的時候背叛了他的二哥,反倒聯合黃萩,對李乾順反戈一擊。

  李乾禮自覺他很精明,他覺得爭奪交趾郡王繼承人的爭鬥裏,李乾順才是他最大的競爭對手,黃萩似乎並沒有被他放在眼裏。

  隻要把李乾順的勢力大幅削弱,他有足夠的把握把魯莽的黃萩幹掉,在交趾便再沒有人能威脅他的繼承人地位。

  戰鬥的場麵從一開始就很慘烈,在格金河和紅河之間,從封溪城到西於城的二十裏的範圍裏,三軍打作一團。

  李乾順因為腹背受敵,損失慘重,最先退出了戰圈,打算回他的大本營重整旗鼓,可半路上卻被忽然殺出來的丁煥福截殺,被砍下了腦袋送到了李乾禮手裏。

  李乾順如何也想不到,原來對他最是恭敬的丁氏一族,在他失勢的一瞬間便背叛了他。

  丁煥福這樣做也是向李乾禮示好,在他加入了李乾禮的陣營之後,黃萩也緊急聯絡了黎文英,竟說服了原來和他最是不對付的黎氏家族加入了他的陣營。

  黎文英本也不想這樣,但他不得不這麽做,幫助黃萩,是因為他怕黃萩被李氏和丁氏兩家聯合剿滅之後,李丁聯軍轉過頭來就來對付他們黎氏。

  四大家族全部都加入到這場爭奪交趾郡王之位的大戰中之後,戰鬥便進入了白熱化,在不大的區域內,集中了交趾地方上最強大的軍隊。

  他們從太陽升起殺到太陽西下,不知多少交趾軍卒在大戰中命喪黃泉。

  在大戰之地格金河下遊觀望的宋軍,也發現格金河的河水都變成了淡淡的紅色,可見戰鬥場麵是多麽慘烈。

  小七每一日都帶著宋軍負責偵查刺探的斥候,從戰場上帶回來戰況的消息,楊懷仁看著那些戰報,心裏很高興。

  看來四大家族是已經拚了命了,幾乎把所有的家族軍隊都帶了出來,開戰也才不過三天,根據前方斥候的判斷,已經有過萬交趾軍卒死於這場戰爭之中。

  而受到影響的交趾百姓更是不計其數,原本格金河兩岸的富庶土地,都因為戰爭而遭受到了破壞。

  為了躲避戰禍而背井離鄉的交趾百姓以數萬計,他們無處可去,隻能向升龍城方向逃難。

  楊懷仁為了應對數目龐大的難民潮,從宋軍已經實際控製的格金河下遊的一些城鎮晉級調運糧食等物資。

  陳翔帶領交趾官員在升龍城外的平坦地麵上搭起帳篷,壘砌灶台;圓法大師和玄參再次合作,組織起醫療隊伍,大家協作配合,共同應對難民潮的到來。

  難民來到升龍城外之後,一開始見宋軍控製了升龍城,也得知李乾德早已經過世之後,還有些抵觸情緒。

  但後來從城內外的百姓口中得知事情的經過之後,又知道是楊懷仁組織起了營救難民的整個計劃,便把宋軍當做親人一樣看待了。

  解決難民潮,確實耗費了大量的財帛和精力,不過楊懷仁不在乎這些,消費財帛本來就是交趾朝廷的國帑,而精力嘛,相比他即將得到的民心,就更不算事情了。

  楊懷仁和宋軍的聲望也與日俱增,在軍、政和宗教三方的努力下,並沒有出現大批難民得不到幫助而大麵積死亡的情況。

  這便讓交趾人對楊懷仁的崇敬漸漸變成了擁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