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0章:新火器
作者:呼啦圈大神      更新:2020-03-17 11:51      字數:2167
  像大炮這樣大型的火器很難大量製造,但中小型的火器還是可以大量運用的。

  就比如手榴彈。這個名字是楊懷仁起的,叫起來方便,也順嘴,不過東西到了將士們手裏,將士們又給手榴彈起了個比較高大上的名字,叫霹靂雷火彈。

  霹靂雷火彈在大宋早就有了,不過和現在的手榴彈不是一碼事,它是用彈射的方式發射的一種炸藥彈,原理上都是和現在裝備的大炮類似。

  不過武德軍裏裝備的大炮,是用火藥爆炸的威力把炸彈發射出去的,自然比古老的彈射方式攻擊距離遠了不少。

  而手榴彈就相對簡單了,和後世的手榴彈設計上類似,一個鐵皮容器裏裝滿了火藥和鐵蒺藜的混合物,然後用特殊的助燃劑引發榴彈爆炸。

  鐵皮容器上固定一塊木質的手柄,這樣將士們投擲起來更加方便,機關是一根引線。

  木質手柄的中間鑽一條細長的孔,引線在木質手柄的一端,用鐵皮扣固定作為保險,另一端鏈接和火藥隔開的助燃劑。

  使用的時候,把保險扣取下來,拉下引線,便啟動了手榴彈的爆炸程序,等助燃劑流入前端的火藥之中,隻消片刻工夫之後便會爆炸。

  在控製拉引線和爆炸的時間間隔上,用大量的試驗來保障手榴彈的安全時間,基本固定在了十秒鍾。

  手榴彈的投擲距離在五十步左右,大約四十米的距離,將士們經過一定的訓練之後,基本都能做到這一點。

  還有些力氣大的,投擲技巧好的將士,可以把手榴彈投擲到更遠,甚至能達到近百步的距離。

  這樣的好手,被將領挑選出來作為投擲手榴彈的教官,將來會直接升級為榴彈隊的隊長來使用。

  有了這些好手,也為手榴彈在武德軍中普及起了很大的助力作用。

  當然手榴彈還是危險的,平時也不會發給將士們隨身攜帶,訓練也是用按照同等大小和重量仿製的訓練彈,隻有在開戰之前才會把實彈發放到將士們手中。

  這就不得不提一下武德軍中對於火器使用的紀律問題了。

  正因為火器太危險,不論是炮彈還是手榴彈,放在軍營裏太危險,流到外邊去就更危險,所以楊懷仁讓軍中將領和參軍等集思廣益,製定了一套嚴格的管理辦法。

  既然如今軍中有了監軍了,這件事就交給吳大人和黃公公去辦,楊懷仁也好把自己摘出去,也落得清心。

  當初皇帝限製火器的研發和使用,不是沒有道理的,這東西落在正義的人手裏,自然會有正麵和積極的作用。

  但如果落在別有用心,或者有野心的人手裏,天下百姓便免不了遭受一場大劫難了。

  火藥被當做武器,被看成人類的進步,也被看成是人類災難的源頭之一。

  人類從莽荒時代進化到現在,一定是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各種各樣的幻想的,也充滿了求知欲去探索任何的未知。

  但當像火藥一樣超出人力範疇的巨大力量被人類所掌握,人類文明的進步必然會出現一些波折。

  進步和毀滅,會同時出現在曆史的進程當中。

  對皇帝這樣的統治者來說,他最不願意看到的就是類似的神秘的力量,他對於任何他控製不了的東西,都會從心底裏感到一種恐懼。

  所以統治者們會想盡一切辦法去封鎖這種進步,和秦始皇焚書坑儒以及中世紀末羅馬教廷燒死布魯諾不同,他們禁錮的人們的思想。

  而宋朝皇帝禁止火藥的使用,是禁錮人們的思想同時,也進一步禁製了人們的行為。

  但曆史的進步從來都不會因為小部分當權者的禁製而故步不前,否則你就會淪為落後者。

  中國在春秋時候就有火藥使用的記載了,可到了近代,卻是西方人利用火藥的特性製造出了先進的火器,反回頭來侵略中國。

  所以說禁是沒有用的,而是要把強大的力量自己首先鑽研,然後並應用,然後製定一套合理的規矩來限製它,以免被其所傷,這才是利用強大力量的正道。

  楊懷仁自然知道集思廣益的道理,所以他隻是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建議,剩下的具體細節,讓吳大人這位老學究帶著軍中的參軍去議就好了。

  關鍵就是如何造,如何用,用完了之後要如何收回來,以及絕對不能外流。

  外流的問題楊懷仁還不算擔心,火藥在宋代並不是什麽秘密,很多製造煙花鞭炮的匠人都知道如何配置火藥。

  關鍵是武德軍所用的火藥,是配比更科學,純度也更高的一種,這種火爆爆炸威力大,絕不是普通製造煙花的土製火藥可以比擬的。

  研製武器用的火藥,可不是一個人就能做到的,學院裏先生們的科研加上像王大炮一樣的火藥工匠們的製作經驗,又經過了無數次論證和試驗,才有了眼下的產物。

  而手榴彈和大炮的製造,看上去東西好像很粗糙很簡單,但也絕不是普通人想造就能造出來的,這也是許多人匯聚在一起智慧碰撞和融合後的結果。

  當然,楊懷仁也是憑借他後世的某些見識,提供了一個最終形態的假設,也為研製和製造的過程提供了方向,也簡化了某些步驟。

  火藥配方,大炮的炮身鑄造材料和鑄造技術,以及手榴彈的設計,這些都是掌握在楊懷仁手中,所以他不擔心會溜出去。

  就算流出去一件兩件的成品,別人想要仿造,恐怕也非常困難。

  楊懷仁為了自己的安全考慮,也試著讓工匠給他做了一把手持的銃槍,自然也沒法跟真正的手槍相比,隻能發射兩次,換彈就非常麻煩。

  不過兩發也夠了,本來也是因為要出征,楊懷仁為了防止特別意外的情況才打造了這麽一把手銃,也不會輕易拿出來用,貼身放著也是為了讓母親和老婆孩子安心而已。

  眼下有了新式的戰船,也有了足夠的後勤補給,還有新式的火器這種超出了時代的大殺器,楊懷仁對這次南下交趾充滿了前所未有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