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4章:鬥富(下)
作者:呼啦圈大神      更新:2020-03-17 11:51      字數:2163
  楊懷仁道,“照這麽說,此事果然有蹊蹺。”

  岑孝年道,“問題就在這兒了,連屬下派去查探的人都沒看道銀車上什麽時候少了一半的銀子,就更不用說隻顧著看熱鬧的百姓們了。

  屬下猜想,其實讓黃百萬和白銀海當街鬥富,就是趙獻球想出來的主意。

  二人在東關大街鬥富,連揚州官府都去維持秩序了,黃白兩家拉銀子的大車,自然有他們自家的護院守著。

  但估計有一半的銀車,實際上趁人不注意的時候,便暗中去了和趙獻球預定的地點,卸了銀子,然後在回到比試現場。

  黃百萬和白銀海鬥富比試完了之後,兩家的仆子重新把銀子裝車,他們為了掩人耳目,裝銀子的木箱子裏隻裝半箱。

  所以他們拉銀車回去的時候,看上去也是有重量的,老百姓也不會察覺到有什麽不同,但事實上,原來的銀子,有一般已經轉移了。”

  楊懷仁慢慢琢磨著岑孝年的推斷,覺得一些細節還不夠完整,但大致上來說,應該是八-九不離十的。

  首先,鬥富這種事,就不太合常理,黃百萬和白銀海不和,也說不太過去。

  黃白兩家雖然都是揚州的巨富,但兩家的買賣本就沒有什麽關聯,更談不上競爭,也沒聽說過兩家人以前有過什麽過節,這個矛盾的源頭,首先就說不通。

  如果隻是兩個富人比拚誰更富,也不會選擇當街擺銀磚這麽張揚的露財方式,其他的方法還有很多,完全沒必要出這麽大風頭。

  兩家都是經商世家,能把買賣做到這種地步,兩人一定是很精明的,不可能不懂得財不露白的道理。

  其次,黃百萬和白銀海的買賣,的確和趙獻球這位漕運衙門的老大有著極大的關係。

  趙獻球給他們的買賣保駕護航,不但能讓他們節省不少的成本,得到的方便也能他們獲得更多的好處。

  所以說黃白兩人給趙獻球一些分紅或者供奉,那簡直是肯定的,如果沒有那才叫出了鬼了。

  隻是一次給十五萬兩白銀這麽多,還是讓人很吃驚的,平時也許沒有這麽多,若隻是萬兒八千兩的,也許就不用耗費這麽大力氣搞出來當街鬥富這麽跨誇張的事情了。

  最後,就是整件事的結果了,岑孝年和趙獻球有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他一定會時刻盯著趙獻球的動靜的,當然,趙獻球也一定會派人來江陰,暗中觀察岑孝年的一舉一動。

  所以趙獻球想出這麽個奇葩的主意收受賄賂,或許就是怕被岑孝年的人抓住了他把柄。

  岑孝年派去查探的人確實也沒有抓到趙獻球實際收受賄賂的證據,隻是發現了黃白兩家的銀車,從家裏運出來的銀子少了一半而已。

  光憑這一點,是很難說少了的大約十五萬兩銀子,就一定是去了趙獻球那裏的。

  但想一想,除了趙獻球,也沒有人敢收這麽大一筆財富了,揚州當地的官員,說他們收上千兒八百兩的有可能,但十五萬兩啊,相信文官們還沒有這麽大的膽子。

  那麽問題來了,黃百萬和白銀海的十五萬兩銀子,去了哪兒呢?

  直接給了趙獻球?不太可能,東關大街在揚州城內,漕運衙門在揚州城外的運河碼頭附近,兩地雖然不算遠,但還是有一定距離的。

  黃百萬和白銀海當街鬥富的當天,老百姓都聚集到了東關大街來,想一想就能明白當時的街道是多麽的擁堵,黃白兩家的銀車想出城,簡直是不可能的。

  趙獻球也不可能傻到直接去收十萬兩銀子,所以黃百萬和白銀海一定是安排好了家中仆人,趁所有人都不注意的時候,把銀車送到了距離比試地點並不遠的某處地方,然後在迅速回到現場。

  趙獻球住在漕運衙門後的院落裏,可並不代表他在揚州城內就沒有產業,或許是一處私宅,或許是一處買賣商鋪,而且就在東關大街上!

  楊懷仁有了自己的推斷,但推斷終歸是推斷,並不是實際的證據。

  若是換了一個什麽人,楊懷仁隨便給他安排個罪名就能給他治罪,但趙獻球的地位太特殊了,漕運衙門又是關係到大宋穩定的重要部門。

  趙獻球在江南經營多年,肯定建立了一套屬於他自己的人際和利益關係網,和他有緊密聯係的當地官員,說不定比當年南陽郡王的網絡還要大。

  更不要忘了,趙獻球在京中,也一定是有關係的,就算憑借楊懷仁眼下的地位,他不至於害怕朝中什麽人,但畢竟他在明人家在暗,將來被人暗中算計了,那就不劃算了。

  所以楊懷仁覺得,這件事不能魯莽行事,要搞清楚一些事之後,才能想個巧妙的辦法,來除掉趙獻球。

  楊懷仁決心要管這件事,也並不是為了岑孝年,趙獻球如果真的膽大包天到敢一次性收受十五萬兩銀子這麽多的賄賂,那他這麽多年收受的好處,就更難以估量了。

  這些好處看上去是那些富商孝敬他的,但歸根結底,還是從江南的老百姓身上搜刮來的民脂民膏。

  這麽大一隻碩鼠,還真得除掉,就算困難重重,楊懷仁也不介意,為民除害這種事,是不能因為不想惹事就不去管的。

  楊懷仁道,“這件事,本王還要詳細調查一番,岑閣領,你最近不要輕舉妄動,聽本王的安排。”

  岑孝年心中大喜,楊懷仁這麽說,就是想著要動趙獻球了,隻是現在還沒想到一個萬全之策而已。

  他也明白,他提供的這些信息,實在算不上是什麽確鑿的證據,要動趙獻球,也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岑孝年又一次跪在地上說道,“屬下謹遵王爺之命,將來不管王爺有什麽吩咐,屬下一定效勞。”

  楊懷仁自然也不回家就此信任了岑孝年,這幫閹人,看著對你恭恭敬敬,肚子裏的壞水一個比一個難琢磨。

  岑孝年向楊懷仁投誠,很大程度上也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才做出這樣的選擇罷了,這一點楊懷仁還是心中有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