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8章:棄關
作者:呼啦圈大神      更新:2020-03-17 11:48      字數:2147
  休戰一天沒有問題,雙方收殮己方陣亡將士的遺體也沒有問題,問題是楊懷仁總覺得野利圖裏這是另有所謀。

  如果因為贏了一場守城的戰鬥,西夏人就怕了,或者患得患失不敢再進攻,那就大錯特錯了。

  野利圖裏需要一場勝利來捍衛他在西夏軍中的威望,而且他迫切的希望能抓到楊懷仁,換取梁乙逋許諾給他的東西。

  他打著收殮陣亡將士遺體的幌子休戰,或許隻是個緩兵之計,他一定在偷偷的醞釀這什麽,等待著積聚某種力量,從而達到一擊必殺的目的。

  楊世虎何嚐沒想過這一點?他的分析是,野利圖裏帶領靜塞軍兩萬夏軍進犯環州之時,由於出發的匆忙,沒有做足充分的戰前準備。

  比如,他低估了大宋通遠軍的頑強作戰能力,沒有事先打造攻城的器具就來了,昨日一戰夏軍慘敗而歸,相信他也一定意識到了這個問題。

  休戰,或許不止一天,從靜塞軍司所在的韋州調集物資打造攻城車或者投石車之類的攻城利器,用不了幾天的。

  如果真是這樣,那麽清平關就沒有堅守的餘地了。

  宋軍雖然獲勝,但那也是暫時的,通遠軍披甲三千,一天的時間就折損了三分之一。

  雖然夏軍傷亡更加慘重,但是從整個攻守兩方的總體數量上來講,如果慶州的援軍遲遲不到,清平關失守是必然的事情。

  最大的隱患是,如果通遠軍死守,隻會造成更大的傷亡,而堅守清平關傷亡過大,那後邊的諸關諸寨也沒有了意義,因為沒有作戰力量可以守衛。

  後方傳來的消息讓所有人有點失望,慶州方麵以各邊地州縣和軍司同樣受到來自西夏其他部隊的威脅,而慶州駐軍人數有限的理由,隻象征性的派了一千人的援軍來。

  這一千援軍打眼一看就是些老弱病殘,明顯是指望不上的,更可笑的是,帶隊的營官來清平關見識了戰場之後,立即請纓駐守沒有夏軍的東川的歸德堡。

  楊世虎無奈,畢竟這些人和通遠軍並非直屬關係,他也沒資格強迫人家上戰場,既然他們願意去守歸德堡,能替下五百通遠軍換防到清平關來,也算是做了點貢獻。

  楊懷仁覺得這事還得怪他,事情是因他而起,慶州的邊軍長官還不知道朝廷對這件事的看法,如果到時怪罪下來,他站錯了隊可就麻煩了。

  至於環州失守不失守,那不是他的責任,派個千數人來意思一下,也算給了童貫和楊世虎大麵子了。

  這樣的風氣讓楊懷仁很生氣,可現實就是如此,不是所有人都把國家和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在他們眼裏,個人的得失和他們的官途,或許更加重要。

  青崗峽的宋軍探子,是接近不了夏軍大營的,隻能躲在山裏遠遠的觀望。

  野利圖裏沒有什麽大的動靜,零星的有幾騎傳遞消息的夏軍斥候向西北而去,就是他們探到的最有價值的消息。

  通遠軍司升帳議事,討論如果真如楊世虎將軍所料,夏軍正在調集材料準備打造攻城器具,清平關要怎麽守,或者說還要不要拚死堅守。

  每個人心裏都明白,如果像昨天的樣子,夏軍繼續攻城,宋軍要堅守,起碼還可以守三天。

  但是如果夏軍有了投石車之類的器械,清平關的防禦能力就真抵擋不了了,一天恐怕就要失陷。

  不是說清平關的城牆不夠堅固,而是直徑三四尺的巨石投過來,什麽人都抵擋不了。

  清平關的堅固,也隻限於抵擋夏軍普通的騎兵或者步兵,對於投石車來說,整個清平關顯得太小了,沒有縱深,小目標就意味著宋軍將士們無處躲藏,除了棄關。

  如果真棄了清平關,那就意味著通遠縣城外圍所有的關隘和營寨都要放棄,因為沒有足夠的力量分散把守,隻能退回城牆更高更堅固的通遠縣城。

  楊世虎雖然知道這是不得不麵對的現實問題,可他下不了這個決心,童貫則是不敢下這樣的命令,而楊懷仁,在琢磨另一件事。

  原來一場戰爭還真不是看一時的勝敗得失的,可能你一時取得了勝利,可並不能扭轉局勢。

  以三千抵禦兩萬,盡管有地利的優勢,可數量上的差距還是太大了。宋軍可參戰的有生力量太少,是一個無法彌補的硬傷。

  往遠了說,曆史總是記載戰爭的結果,後人看到曆史也總是以成敗論英雄,至於過程,他們不是不聞不問,隻不過懶得深究罷了。

  這麽一場戰役在楊懷仁看來還算挺大的,可放到整個曆史中看,或許都不值得一提。

  如果為了一時意氣堅守城關,很可能就是全軍覆沒,曆史也隻會看到野利圖裏的獲勝結局,至於他們西夏軍死了多少人,沒人去清算的。

  盡管很多人極其不情願,但也必須認清了現實,假如明天夏軍繼續不出戰,那麽就可以得出結論,夏軍開始打造攻城器械了,而宋軍,為了保持可戰的有生力量,隻有全軍回撤到通遠縣城。

  果然,到了第三天,夏軍還是沒有動靜,楊世虎下令組織民壯先行讓受傷的邊軍將士們撤離清平關。

  第四天,夏軍依舊沒有任何要進攻的意思,所有邊軍將士們,似乎也意識到夏軍在做什麽了。

  一條軍令傳達了下去,後撤,棄關。

  將士們心中難免對長官的這個決定心有悲戚,那麽多戰友為了守衛清平關犧牲在這裏,可三天不到,卻要拱手把他們曾經以命堅守的位置讓出來,他們無法接受這個現實。

  不過宋軍將士們明白將軍做出這樣的決定也是無可奈克之舉,他們戰死的話,也許他們自己不在乎,可是他們身後的父母兄弟和妻兒,就沒有人守護了,等待他們的,或許是殘暴的野利圖裏的屠戮。

  楊懷仁望著夥頭兵們默不作聲收拾著造反的大鍋,忽然想起一件事情來,後撤不一定就代表著放棄,拳頭往回收,是為了更有力的打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