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李麗質十 白駒過隙,父皇駕崩!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8      字數:2032
  我的孩子降生了,他的名字叫程伯獻,這是父皇親自為他取的名字。

  伯,長也,代表著最大,排行第一。

  這或許也象征著在這麽多的外孫之中,父皇對他的寵愛也會是最高的,最好的。

  《禮記·王製》:“分天下以為左右,曰二伯”;

  伯也有封疆大吏之意,作為官運鴻圖的象征,以及處於爵位‘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

  獻,取文獻之意,又通於‘賢’,為博學多識之意,又兼有宗廟獻祭之意,象征著家國之大。

  取名為程伯獻,這是父皇對自己所生孩兒在未來無論是地位上還是學識上都寄於了極高的期望。

  因為獻兒的降生,父皇高興得不得了,給冠軍國公府上賜下了豐厚的賞賜,更讓母後從宮中甄選不少經驗富足的老宮女賞賜給府上。

  可父皇的好心情並未因為獻兒的降生而保持良久的時間。

  五哥齊王李祐,謀反了!

  更令我匪夷所思的是,因為五哥的謀反,竟然牽連出來大哥密謀造反的大案!

  大哥,身為太子,竟然在暗中陰謀勾結朝臣,準備造反!

  若不是這件事情是夫君親口所言,我隻會給來人狠狠地一巴掌,並把這話當成天大的笑話!

  可這是夫君親口所言,而夫君也是本案的主審官!

  其真實性毋庸置疑!

  五哥齊王李祐因為謀反被父皇賜死!

  我根本不敢想象大哥謀反,父皇會有怎樣的決斷!

  我害怕的事情,終究還是發生了......

  夫君告訴我,我大哥一定會平安無事的,不會步入曆代的太子一樣的後塵的。

  雖然我明知道夫君這話顯然是為了安慰我才說的,但是我卻相信了。

  事實上也誠如夫君所言,父皇主動詢問了我對大哥處置的看法,而父皇也並沒有殺害大哥的想法。

  心存謀反的太子顯然是不可能再為太子的了,大哥最終被罷黜太子之位了,被貶為了庶人。

  但是大哥幸運的是,保住了一條性命,不會像曆代的太子一樣走上悲哀的末路。

  但或許對大哥而言,這是他的不幸。

  從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太子,到終身幽禁的庶人,天壤之別的落差,或許不容他所居。

  但對於我而言,這已然是幸運的了,大哥還活著,沒有到父子相殘的那一刻。

  當然,這或許也不是幸運,而是真實,真實的父愛。

  哪怕大哥犯下了無可彌補的滔天大罪,父皇也不曾要大哥的性命,這便是愛了。

  大哥被幽禁在了生育所在的承乾殿,現在叫承慶殿了。

  而四哥機關算計太聰明,也沒能坐上大哥的位子,被父皇幽禁在了北苑將作監之地。

  其後,大哥與四哥都在這場皇位之爭中黯然落幕,到是稚奴,因為無欲無求,再加上宅心仁厚的心境,成為了新任的太子。

  至於那位以為自己可以異軍突起而對太子之位懷有念想的三哥,太子之位沒有得到,反而惹得一身的腥味。

  被父皇狠狠地訓斥了一番,又趕回了封地。

  而大哥與四哥,也被父皇罷黜出京了。

  夫君也因為匡扶之功,被晉升為尚書右仆射,成為了政事堂僅次於房相的次相。

  自夫君回朝沉澱三年之後,當稚奴的太子之位逐漸穩定,而國家又物阜民豐之際,父皇又準備再起戰事,再度發起對西域的征伐之戰。

  西域,這是漢武帝曾經征服的地方。

  而父皇勢必不會甘居人後的。

  可在朝野上下大張旗鼓準備西征事宜的時候,大哥卻在幽禁的黔州,暴斃而亡。

  令人寒心的是,殺害大哥的凶手,竟然是舅舅!

  母後的親哥哥!

  因為造反,父皇都沒能想殺害的大哥,卻被人為了自己將來的權力,為了給未來的主子搖尾乞憐死在了親舅舅的手上!

  權力,嗬,多麽可恥的迷藥!

  母後的親哥哥,竟然殺害了她的親生兒子!

  我無法想象,當母親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究竟會撕心裂肺到怎般的地步!

  長孫無忌最終被父皇賜死在大理寺了,而沒有公開在西市上斬首示眾。

  父皇或許是為了母後的顏麵,亦或許是為了他與長孫無忌少小相知的情誼,亦或許是長孫無忌在朝多年的功績......

  貞觀十九年二月,夫君隨父皇禦駕親征,踏上了西域的土地。

  此後,自貞觀十九年,一直到貞觀二十九年,這近十年的時間,夫君不是在征服西域,便是在征服西域的道路上。

  焉耆、龜茲、波斯、天竺、大食......

  漢武帝征服的西域諸國,如今被夫君再度征服,並入了大唐的管轄;

  漢武帝沒能征服的西域諸國,如今也被夫君所征服,並入了大唐的管轄。

  貞觀二十九年,這一年,也是非常特殊的一年。

  在這一年裏,夫君正式接替房相擔任尚書左仆射,成為大唐第一宰相。

  也在這一年裏,父皇再度開啟封禪大計,第六次下詔舉行封禪大典。

  也許是父皇對封禪的執著感動了上蒼,也許是父皇所建立的豐功偉業感動了上蒼,亦或許是上天對父皇的垂憐。

  貞觀三十年,風調雨順,父皇準備了一年的封禪如願而至,成功來到了泰山腳下。

  貞觀三十一年正月正日,父皇終於得償所願在泰山上舉行封禪大典。

  而夫君也因為與父皇二十六年的相知相守,相約成願,在封禪大典中為亞獻,並在泰山之上刻石記功。

  貞觀三十三年,就在封禪之後的短短兩年時間裏,父皇便駕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