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七章朝堂正確,清理朝堂!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6      字數:2174
  北巡非漢武,東幸異秦皇!

  這是貞觀八年,李二陛下親征高句麗大勝還朝之時,在從水路返回中原時,程處弼奉和李二陛下而吟誦出來的詩篇!

  而且,他建議李二陛下自水路返回中原,正是因為水路所到之萊州,也在山東,可以以瞞天過海之策,駕臨泰山!

  而泰山封禪,這是李二陛下魂牽夢繞,一直縈繞在心頭,久久未定的夙願!

  隻是可惜,事與願違,上一次,因為吐穀渾的突然來襲,李二陛下不得不終止封禪,提前返回京城!

  這一次,按捺不住的李二陛下終於再次決定提出封禪了!

  在長孫無忌、房宰相、魏征、李靖等一眾宰相的勸諫之下,李二陛下不得已下詔停止分封世襲。

  在李二陛下不得已下詔停止分封世襲的同時,一個響亮的名字伴隨著一篇驚世駭俗的文章響徹在貞觀十一年的政壇上。

  羽林衛大將軍程處弼,不,應該換一個稱呼,金紫光祿大夫程處弼!

  這篇名動青史的朝堂論文《封建論》,隨著李二陛下在滿朝的宣傳,奠定了程處弼的朝堂正確,也讓貞觀朝的文武百官們看清了程處弼!

  他不僅僅隻是一名武可統領千軍,開疆擴土的大將,同時也是一名文可明斷製度,評點山河的良臣!

  不錯,程處弼的文散官職已經從三品的銀青光祿大夫,升入正三品的金紫光祿大夫了!

  正三品的文散官銜,這是一個響亮的朝堂信號,代表著李二陛下已經認可了程處弼從軍入政的才能!

  當然,在這次朝堂正確之中,獲利的,並不僅僅隻有程處弼一人。

  其下第一人,便是特進高士廉,李二陛下授予了他參議朝政之權,經過這一次事件之後,他不再是享受正二品待遇的養老人員,再次入閣拜相了。

  第二任便是文散官拜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的長孫無忌,他的文散官從從一品升任正一品的司空。

  本來曆史上的長孫無忌早該在貞觀七年就被李二陛下受封這一職位了,因為與程處弼之間的糾葛而蹉跎到了現在。

  不過,瞧著長孫無忌那一臉歡愉的模樣,現在受封這一職務也不晚。

  房宰相的開府儀同三司是在貞觀九年受封的,李二陛下沒有再給他加官,但賜予了兩千匹緞。

  魏征、李靖也同房宰相一樣,賜予了兩千匹緞。

  其餘,在反對分封中上書的大小官員們,都受到了李二陛下恩賜和禮遇。

  就連,馬周都在這次反對分封中,從李二陛下那裏得到了一個正五品上的給事中的兼職。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有人在這次的分封朝堂事件中站位正確的朝堂立場而獲得朝堂利益,自然也有人在這次朝堂事件中沒有搞清楚位置而失勢。

  最為悲劇的,便是宰相蕭瑀了,因為他又被李二陛下罷相,貶出京城,出任歧州刺史去了。

  至於原因嘛,李二陛下給的理由是辦事急躁、有失體統、性情偏狹、與朝臣不和、不符合一個宰相應有的氣度。

  當然,這隻是表麵上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李二陛下和蕭瑀心裏都清楚。

  不過,真正的原因,並不是蕭瑀站隊站錯了,恰恰相反,是因為蕭瑀站隊站對了,隻是他以前的經曆害了他自己。

  《舊唐書·蕭瑀傳》:(貞觀元年)太宗常謂瑀曰:“朕欲使子孫長久,社稷永安,其理如何?”

  瑀對曰:“臣觀前代國祚所以長久者,莫若封諸侯以為盤石之固。秦並六國,罷侯置守,二代而亡;漢有天下,郡國參建,亦得年餘四百。魏、晉廢之,不能永久。封建之法,實可遵行。”太宗然之,始議封建。

  早在貞觀元年的時候,李二陛下就有過議論分封的事情,那個時候的蕭瑀是非常堅定地支持分封的,並且以秦二世而亡和漢興四百餘年做強有力的舉例論證。

  不過,這次蕭瑀並沒有站出列來一如既往地堅持他支持分封的觀點。

  因為蕭瑀並不是傻子,李二陛下就在貞觀元年那麽一說,事後並沒有實際的行動。

  如今時隔十年,再下詔書,再次商討,怎麽可能!

  這不明擺著陛下隻是說說而已,若是陛下真想分封,早在十年前就分封了,何至於等到現在。

  但是蕭瑀是個嚴厲清正的人,嚴厲清正的人比任何人都要在乎這張臉麵。

  就算他此刻知道李二陛下心裏是不想分封的,他也不能站出來反對。

  因為他這一反對,就是在打自己的臉。可是他更不能支持,支持,那就是在和陛下唱反調了。

  所以,他選擇了沉默。

  而蕭瑀的沉默,在李二陛下看來,就是他的朝堂不到位,按照蕭瑀的剛直他是必須堅持的,就算是錯誤,也必須堅持,那才是他心中的蕭瑀。

  那才當得上貞觀九年他李二陛下賜予蕭瑀的評價:“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卿之忠直,古人不過”!

  可惜,蕭瑀因為朝堂投機,並沒有讓李二陛下的滿意,於是又扔了出去。

  至於蕭瑀,反正這也是他第四次罷相了,他也習慣了,收拾收拾行囊,就去岐州上任了。

  不隻是蕭瑀,除了蕭瑀之外,還有一大批在分封朝堂事件中,沒有達到李二陛下內心期待的官員們,被李二陛下找著各式各樣的理由,或是貶謫、或是免職了。

  當然,被李二陛下懲處的多是文官,而武將這邊卻並沒有什麽動靜。

  因為在李二陛下看來,武將們沒有任何的發言就是最好的發言。

  武將不幹涉朝政,這是鐵律!

  若是武將參合到這種朝堂事件中來,那才真是對了他李世民的忌諱!

  就當李二陛下獎賞了一批,懲處了一批,群臣們以為朝堂這一係列以來的大事件,時至今日,以李二陛下清理朝堂而告終,終於可以過上安生的日子的時候,又有一件驚詫百官的大事發生了!

  中書令王珪,在中書省發現了幾封奏請李二陛下封禪的奏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