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八章 衣錦還鄉,歸國!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6      字數:1951
  貞觀十年三月,時間已是陽春,冰雪消融,萬物生長,這是動兵的好時機。

  隻是可惜,程處弼並沒有機會去進攻折畔。

  蘇定方已經回去穩定東遼原高句麗之地的大局了,李謹行一部調回漢陽,鎮守遼中;自己則率領左衛鎮守百濟,阿史那社爾則率領左忠番衛鎮守新羅。

  他手上的兵力已經分散鎮守在東遼各處,並沒有多餘的兵馬去進攻折畔。

  劉仁軌麾下的水軍到是可用,但人數有限。

  而這批水軍現在可是經過戰爭磨礪出來寶貝,可不能用做陸軍白白的消耗。

  而且,按照大唐的戰爭慣例,打下土地之後,就是消化戰爭成果。

  打下地來,隻搞殖民,那是西方蠻子的做法。

  打下來,從地盤人口,到思想文化完全兼並,才是東方的思維。

  簡而言之,西方就是:打下地來,我把人放過去,這地就是我的了。

  而東方則是:打下地來,我把人、文化、思想都帶過去,不僅地是我的,地上的一切都是我的。

  西方殖民,除了軍事、經濟上和本國勾連,其他還是獨立的存在;東方的兼並,是軍事、朝堂、經濟、文化一體的滲透。

  除非,東方本土發生了國家內亂、帝國更替那些重大的變故,這片土地被外族占去,中原王朝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回收。

  不然,打下來的這塊地,就永遠是東方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入東方曆史了。

  不僅是軍事和慣例上的不允許,就是戰士思想上和國力上也不允許了。

  戰士思想上在打下整個半島之後,已經開始放鬆了,思念起歸國,衣錦還鄉去了。

  國力上,國家也需要休養生息,積蓄財富為下一場戰爭做準備,同時,花錢治理這新得的土地。

  無論內外主次的條件,他都不適合去打折畔了。

  不過,他也不著急,他還非常年輕,才十九歲,有的是時間去陪折畔玩遊戲。

  而且,在這段時間裏,還發生了一件讓他很不省心的事情。

  他派去給樸毗曇傳旨冊封樸毗曇為王的阿史那社爾,竟然把樸毗曇給宰了,韓1國還沒有成立,就匆匆湮沒在曆史的黃沙中了。

  韓1國沒有成立沒有關係,程處弼心裏反倒是高興的,他相信李二陛下心裏也是高興的。

  沒有哪個皇帝希望自己的國土中,還多出一塊土地是不屬於自己的,樸毗曇死了,那原本歸屬於他的土地就可以順勢收歸於大唐了。

  可是,樸毗曇被宰了,暫時對程處弼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這會引起新羅舊貴族勢力的反彈,甚至引發新一輪的起義,嚴重影響大唐將來對這片土地的統治。

  可是,程處弼的想法有些多餘。

  原來隻是自己嚇自己,虛驚一場......

  原來樸毗曇這丫的,在之前的爭霸戰爭中,做得太過火,把金氏家族、昔氏家族無論主枝、還是旁係的,都做了。

  再第一時間得到唐皇冊封自己為王之後,又大張旗鼓地修建宮殿,又把屬地裏好不容易從鬼室福信壓榨中解救出來的中小貴族得罪了個遍。

  阿史那社爾估計也是混人有混運,不僅在金城中大殺一通沒有引起新羅貴族的反彈,還又混了一票的人頭當戰功。

  戰功,程處弼是記下來了,但對於這種破壞兩國和諧穩定的事情,朝廷會不會算是他的功勞,程處弼就不知道了。

  至於,韓1國為什麽會從曆史上抹除而不是由新羅之前的女王,金德曼,來接任為王。

  金德曼早在漢陽城從金勝曼的交流言語中,就明白自己被這些心懷詭誌的權臣們給算計了。

  尤其是,野心勃勃妄想以真骨篡位的金龍樹。

  從一開始,她就在金龍樹的算計之中,她在這些搬弄是非的權臣的幹預下,步步失策,才顛覆了她的國家。

  她認清了自己的能力,這男人玩弄權術的江山天下,不是自己真正能夠駕馭得住的。

  再加上,自己之前的撤離金城,使得民心盡失,索性也就斷了自己的權欲之心,隨著金勝曼住在一起,每日研習漢學。

  不過,她之前的恨心,到是未消,請求著程處弼在新羅的內部權力之爭中,不要幫助金龍樹,程處弼倒也答應了她。

  事實上,金龍樹也沒能戰勝昔乙祭和樸毗曇奪取這新羅的領導權,程處弼也不算失約。

  新羅、百濟的故事,就此揭過了,以後再也沒有新羅、百濟,而隻有大唐了。

  當然,除了這些煩心事之外,也還有一個好消息。

  李二陛下已經派遣右驍衛大將軍柴紹從關內道、河北道、河東道、河南道以及安北、燕然兩都護府抽調各州各府的二十萬邊軍,向東遼趕來了。

  至於柴紹來此擔任什麽職務,朝廷又準備如何治理這新羅、百濟的故地,那就不是他要管的事情了。

  隻要柴紹過來,跟他進行換防交接,這新羅、百濟之地交到柴紹的手上,他就可以回長安城了。

  貞觀十年五月初八,柴紹率著浩浩蕩蕩的十萬邊軍來到了漢陽城,程處弼率領麾下諸將,熱情接待了柴紹。

  還有十萬邊軍在路上,陸陸續續地趕來東遼。

  貞觀十年八月二十五,花了差不多近四個月的時間,換防終於完成了。

  貞觀十年九月初一,程處弼率軍大軍在白江口登船渡海,正式踏上了回國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