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章 西征重事,李靖謀反!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5      字數:1967
  “賢婿一語,可是驚醒朕這夢中人呐!他慕容伏允都能夠壯士斷腕,朕又如何不能全力支持李靖!”

  李二陛下一語而悟,臉上揚起果敢而堅決的神采,氣勢赳赳,聲音雄豪。

  “給朕回複李靖,讓他給朕放心的打,狠狠的打,一定要給朕打下吐穀渾,提慕容伏允的首級來見,後勤軍需,讓他放心,朕就是砸鍋賣鐵也讓他軍需不愁!”

  程處弼說得極對,他是站在自己的立場,是站在大唐的立場!

  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國無信則衰!

  他李世民可以失信,作為個人、作為君主,可以為了朝廷、為了天下而權衡攻打吐穀渾複出與收獲的利益得失!

  但他李世民作為大唐的皇帝,作為大唐帝國的象征,他不能失信!

  他失信了,就是大唐失信了!

  今日不滅的吐穀渾,就是明年元日朝會、他年封禪大典上的那些對大唐所不尊的藩屬國的典範!

  他可以丟得起這個臉,但國家丟不起這個臉!

  為了國家的信譽與尊嚴,這一戰,就是付出再多,就是再入不敷出,他也要實現誓言,覆滅吐穀渾,梟首慕容伏允!

  “喏!”

  看著李二陛下神采奕奕的模樣,程處弼也熠熠生輝,回答得很響亮,但他的心,還是放不下來。

  西征大軍的事情,才解決一半,還有更重要的一半沒有解決。

  “那這些書帛呢,這些書帛也是關於西征大軍的戰報嗎?”

  就待程處弼準備向李二陛下稟奏下一件事情的時候,李二陛下的手正好指向了一邊的案頭,饒有興趣的問道。

  “嶽父大人,小婿正要向您匯報了,隨著這些吐穀渾戰報而來的,還有我錦衣衛內部從前軍之中收集到的一些消息!”

  程處弼從身邊的案頭分離出一部分書帛,呈交到李二陛下的身前,神色嚴肅,聲音低沉。

  “這些消息小婿不敢明言,還請嶽父大人自己過目審閱!”

  看著程處弼這嚴肅的模樣,李二陛下的臉色也跟著嚴峻起來了,接上書帛的力道也不禁加重了幾分。

  程處弼不是固守禮法之人,他也親和友待,故而程處弼在他麵前難得像尋常君臣般古板嚴肅,一旦出現這樣的表情,一定是有大事發生。

  “李靖,謀反!嗬嗬,李靖謀反!嗬嗬......”

  李二陛下看到手上的書帛,連聲冷笑,深邃的眼底目光幽幽,臉上說不出味的是譏誚,還是失落。

  “賢婿,你信嗎?”

  “小婿信不信不重要,重要的是嶽父大人如何看待此事!”

  程處弼當然不信,李靖是何等人物,如何的深謀睿智,怎麽做出這般愚蠢的行徑,就是真要謀反,李靖也不會在這個時候謀反!

  現在是貞觀八年,天下大定,李二陛下早已坐穩了江山,此刻謀反,無疑是自掘墳墓!

  真要謀反,無論是武德四年下定荊州、安撫嶺南的時候,是武德六年東征丹陽、覆滅輔公祏的時候,是玄武門之變前夕調任靈州道行軍總管執掌一方軍政的時候,還是貞觀三年統轄大軍擊滅東突厥的時候,都遠比現在要來得時機正確!

  再說,李靖現在都是半截身子入土的人了,家小兒孫又都在長安城內,李二陛下對他又不錯,他造反圖的是什麽!

  但是他沒有明言,沒有直接表態自己對李靖的支持,因為在外將領擁兵謀反,這是一個非常敏感的朝堂問題。

  他不知道李二陛下會如何作想,會不會有莫須有的懷疑......

  “你小子對著朕還不老實,若是你小子真相信李靖會謀反,那第一次呈上來的書帛,就不會是戰報和李靖的奏疏了,而是這些錦衣衛的奏函了!”

  李二陛下笑罵著程處弼滑頭,漫不經心地將手上的書帛丟到一邊,但嘴角的冷誚卻並沒有消失。

  他當然看穿了程處弼的心思,程處弼不信。

  其實,他也不信。

  他李世民沒有做出什麽對不起李靖的事情,而且李靖在出征之前還主動讓出大總管之位。

  平日在宰相議政之時,李靖也不專權,也不鬥狠,一心為公,不存私欲,李靖還多次單獨領軍,這一次向來也不是最佳的謀反之期。

  而且,這一次隨李靖出征的將領,無論是朝堂之將還是地方之將幾乎是他的親信。

  兵部尚書侯君集、左驍衛大將軍段誌玄、利州刺史高甑生是秦王府的老人;刑部尚書李道宗、岷州都督李道彥是皇族宗室。

  更可笑的是,李靖實際上是沒有軍權的,雖然李靖是行軍大總管,但李靖並不直接統軍,直接統軍的還是其部隊原來的長官。

  一個沒有直轄軍隊、又沒有親信手握兵權的人,要謀反,這不是天下最可笑的事情又是什麽!

  “這件事情對西征大軍的影響大嗎?”

  停頓一會,李二陛下深邃的雙眼裏布滿了晦暗的神色,深長歎息了口氣,氣虛而聲低。

  “暫時還沒有什麽影響,隻是在小數部隊的基層軍官中傳播,並沒有廣泛的傳播開來。”

  程處弼站在李二陛下身側,好像感受到了李二陛下心裏的哀傷似的,輕淺的回答。

  “由於這件事情十分敏感,小婿也沒敢妄動,隻是讓傅老大人盯緊點,讓下邊一有消息立馬來報。”

  任何一個皇帝,在正值壯年的時候,卻遇到臣子之間如此凶狠的朝堂鬥爭,恐怕都會像李二陛下現在這樣難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