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九章 玄武門之事,還沒有結束!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5      字數:1970
  但是,現在武臣彠有一點的不同,就是他的病症被自己給治好了,武臣彠不會像曆史上一樣在貞觀九年就去世了。

  在官場上,蓋棺而論,除非到死,不然誰也不能結局是什麽!

  比如曆史上乾封元年(666年)六月,劉仁軌首次拜相,遷右相(中書令),兼檢校太子左中護。

  那個時候,劉仁軌都六十五歲了,比武臣彠現在還大了七歲,都要花甲之年了!

  就連劉仁軌自己都感到幸福來得太突然,感歎著“這是老天打算讓我這老頭富貴呀”!

  “嶽父大人,豈不知‘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當然現在劉仁軌還隻是自己手下的一個中郎將,還達不到曆史上的高度,程處弼不能拿劉仁軌當例子,不過他還是可以通過其他例子而安慰武臣彠。

  “這虞相,還有禮部的陳大人,可都有誌在千裏的一天!”

  如今的秘書監宰相虞世南,可是出生於北周明帝二年(公元558年),到現在已經七十六歲的高壽了!

  還有現在的禮部尚書陳叔達,現在也是六十多歲的人了!

  他們倆個,哪個的年紀不比武臣彠的年紀要大!

  “賢婿呀,雖然老夫知道你的心思,可這虞相可是出自秦王府十八學士,擔任記室參軍,當年在秦王府可是與房相共掌詔告文翰之人。”

  對於程處弼的說辭,武臣彠一笑置之,程處弼有程處弼的理,武臣彠也有武臣彠的法,回答程處弼並解釋道。

  “陳尚書雖然不是出自秦王府,但亦非老夫可比,陳尚書在武德二年便已是納言(侍中),而且陳尚書當年可是支持陛下一方,更有勸立之功!”

  “而老夫我......”

  說完虞世南、陳叔達的履曆之後,武臣彠將心比心臉上的愁苦之色更濃,警惕地左右張望了一下,而後低聲沉重地說道。

  “不說別的,就是老夫這荊州都督兼刺史之位,也是太上皇陛下為老夫爭取來的。”

  “往年九成宮之事,更不用老夫而言,你出入禁衛,常伴陛下,更明白這九成宮之事吧?”

  官場上最重要的事情,還是站隊!

  虞世南至從竇建德被滅之後,到了大唐就直接是當今陛下的人,同著房宰相在秦王府一般,分量極重,如今出任宰相,也並不是什麽怪事!

  陳叔達呢,雖然和他一樣是武德年間的舊臣,但人家那個時候就是宰相,說話舉足輕重,在奪嫡之爭中是幫著當今陛下說話的。

  到了玄武門之變之後,陳叔達更是和蕭瑀一起,勸諫太上皇陛下封當今陛下為太子,將國之權柄交歸於當今陛下,這也算得上是從龍之功!

  可他呢,他一沒有像虞世南一樣一開始就站好隊,而沒有像陳叔達一樣有從龍之功,他至始至終就一直打著太上皇陛下的標簽!

  “九成宮......”

  聽到‘九成宮’這件事,程處弼也不由得眉頭發皺,俊美的麵龐上流溢出苦澀的情思。

  玄武門之變這個大唐王朝影響最為廣泛的宮廷政變,雖然早以李建成、李元吉之死、李淵退位為太上皇而告終了,但是玄武門之變的餘波還並沒有消停。

  玄武門之變,到現在還一直是李二陛下心中的一根刺,一簇在他和李淵之間造成深厚隔閡的荊棘,連正常的父子之情都沒有!

  九成宮之事,就是一個深刻的例子。

  九成宮,原名“仁壽宮”,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竣工於隋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是文帝的離宮。

  貞觀五年(公元631年)李二陛下將其修複擴建,更名為“九成宮”。

  在九成宮修複擴建的時候,他還有幸陪著李二陛下到九成宮去避暑,並在九成宮初次試驗了炸藥。

  不過,李二陛下帶著自己去九成宮的那一次,除了自己,李二陛下隻帶了自己喜愛的皇後、妃嬪、皇子們出宮。

  可是,李二陛下並沒有帶上他的太上皇老爹一起出宮避暑,他的老爹李淵依舊待在自己的大安宮裏。

  但這整件事情並不是從貞觀五年開始,而要從武德九年開始講起。

  武德九年,李二陛下發動玄武門之變,殺害了李建成、李元吉,而後兵陳昆明池對父皇李淵發動昆明池兵諫。

  之後,李二陛下的軍隊迅速控製宮城還有京畿,把持朝政。

  在此形勢之下,李淵被迫采納蕭瑀、陳叔達、封德彝等人的意見,冊封李二陛下為太子,歸政於李二陛下。

  《舊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武德九年)甲子,立為皇太子,庶政皆斷決。”。

  作為一個皇帝,沒有人想在有生之年成為太上皇。

  就是成為了太上皇,也想將皇權牢牢把握在自己的手中,比如北魏獻文帝拓跋弘、北齊武成帝高湛、北周宣帝宇文贇、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

  他們這些名義上的太上皇,也依舊把控著朝政,直到他們逝去之後,才將皇權交到已經繼位多時的皇帝手中。

  李淵也不想放棄手中的權力,但李二陛下大勢已成,若他再不退位,他不知道自己即將麵臨的境遇,會和他的兒子李建成、李元吉一樣的下場......

  或許他在死法上,沒有李建成、李元吉那麽淒慘為兵戈所殺。

  等待他的可能是毒藥、毒酒或是一尺白綾,而史書上則會記載‘高祖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