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五十二章 議和!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4      字數:2003
  “怪不得寡人當日要派遣兩位王弟手中的人馬到南部去對抗新羅百濟的人馬時,你製止寡人,原來你是早就做好了應對大唐的準備。”

  聽得所夫孫之言,高建武眼綻光亮,大為欣喜,連聲讚歎道。

  “以鴨綠江天險作為屏障,確實可以阻擋大唐的進攻,隻要我們封鎖鴨綠江東岸的港口,大唐的軍士就難以進攻我國中部!”

  “愛卿所慮,甚是周全!”

  “不,大王微臣所策,並不周全!”

  所夫孫拱手反口回答,再一欠身,正色的向高建武稟道。

  “微臣還有一策,要向大王進言!請大王細聽!”

  “愛卿還有何言,寡人洗耳恭聽!”

  所夫孫之前提出的建議,非常之好,高建武當然高興地樂於聽講所夫孫的計策。

  “微臣希望大王能夠向大唐派遣使者商議和談!”

  所夫孫的聲音說得很輕,但很清晰,一字一頓,字腔正圓。

  “議和!你說什麽,你再說一遍!”

  高建武如同被踩踏到尾巴的老虎似的,張開血盆大口,就向那個侵犯他威嚴的無知鼠輩,怒聲咆哮。

  “微臣希望大王能夠與大唐議和!”

  所夫孫依舊欠身拱手,聲音增大了幾分,吐字依舊清晰。

  “議和!怎麽可能,寡人怎麽可能同李世民講和,絕不可能!”

  高建武冷哼一聲,袖手背負,氣呼呼地反對道。

  所夫孫是怎麽想的,竟然想要寡人同大唐議和,他難道不知道寡人做了這麽多是為了什麽,而李世民故意以未朝貢為借口,興數十萬之眾,又是為了什麽!

  就這麽拱手,把祖宗基業獻給李世民,怎麽可能!

  “大王,事到如今,我們不得不與大唐議和,請大王三思!”

  所夫孫的身子躬得更低了,言語也更為的誠懇。

  “所夫孫,寡人念在你當年擁立有功,又多年戍衛王城忠心耿耿的份上,不怪罪你!你現在立馬給寡人滾出去!”

  高建武反過背去,背對著所夫孫,由於視角問題,所夫孫看不到高建武那因為生氣而燥紅的臉,但他可以看到高建武負在背部腰間那因為用力過度而咯咯作響的拳頭。

  “請大王務必派遣使者與大唐議和,以護國安,以保國寧!”

  所夫孫沒有告退離開,他的聲音更為的洪亮,氣勢也非常的堅定。

  “你以為寡人手中的寶劍不鋒利嗎,你信不信寡人一劍斬了你!”

  高建武的臉已經和燒紅的鐵板一樣又紅又燙,眼眸裏也是火燒滾滾,一把操起地上的寶劍,翻身架到了所夫孫的脖子間,眼目眥裂,怒口勃然。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但請大王,在微臣死後,派遣使者向大唐議和!”

  所夫孫的聲音很是鏗鏘,頗有以死為諫之誌,身子雖然依舊佝著,但骨子卻非常的直,非常的硬。

  “你......你!”

  高建武挑起所夫孫的腦袋,赤紅的眼睛怒瞪著所夫孫那雙堅決的眼睛,口裏恨聲大呼。

  “鏘”!

  高建武奮手將劍插回了劍鞘之中,他下不了手,不是他缺少作為君王的狠辣,而是在國家內外交困之際,他需要能夠統兵的大將之才。

  “好你個所夫孫,寡人暫且不殺你!”

  “你告訴寡人,為什麽要向大唐議和,若是你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寡人還是要一劍斬了你的腦袋!”

  也許,正因為在對所夫孫的生死抉擇之時的反複思考,高建武找回了一些理智,氣勢沒有了之前那般的急躁,冷眼看視著所夫孫,冷聲地喝道。

  “敢問大王,若是大唐不退兵,大王認為,新羅和百濟的人馬會撤出我高句麗嗎?”

  所夫孫絲毫沒有從死亡鋼絲上跳下來生還的竊喜,欠身拱手,向高建武問道。

  高建武沒有回答,隻是怒瞪著所夫孫。

  新羅、百濟會不會退兵,你身為禁軍統領,久戰沙場,心裏會沒有半點逼數!

  “既然大王不願意回答,那微臣就鬥膽,替大王回答。他們是必然不會退兵的!”

  所夫孫再揖一禮,繼續說道。

  “我等三國素有舊怨,三國相爭,你來我往,戕伐數百年。”

  “新羅與百濟是想趁著大唐來犯我國的時候,趁火打劫,如果想要他們退兵,要麽大唐率先退兵,我國則可集中人馬到南部,則新羅、百濟之兵不戰自退。”

  “要麽則是溫沙門、豆方婁兩位將軍能夠統軍,戰勝新羅、百濟的人馬。”

  “金庾信、階伯二人,久知沙場,為兩國大用,都具有名將之資。”

  “非是微臣長他人誌氣,滅自己威風,以溫沙門、豆方婁兩人之才,能擋住他們的進攻就非常不錯了,想要打敗這兩人實屬難事,不知大王以為如何?”

  高建武沒有說話,但越加平靜的呼吸聲,越來越清白的雙眼,顯示出他有在認真聽所夫孫發言,他有認真在思考,他默認了。

  若是平常的三國爭端,定然是三國互戰,形同兒戲,而扶餘璋和金德曼這次各操五萬大軍同時進攻,還是在大唐出兵得勝之後,顯然這是有預謀的攻擊。

  這兩個家夥都想趁火打劫,趁著大唐的東風,從自己這占些便宜,不是小便宜而是大買賣,不然也不會派金庾信、階伯這兩個國中砥柱一般的名將領兵。

  溫沙門、豆方婁,不過是初出茅廬的將領,和成名已久的金庾信、階伯如何能相提並論!

  誠如所夫孫所言,要想新羅、百濟退兵,隻能讓大唐先退兵,集北部之兵,傾力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