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六十七章東方的暗瘡,官逼民反!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3      字數:2039
  “可是賢婿呀,你熟讀史冊,難道不知道魏文帝、晉武帝之事,這些世族朕如何能放心得下來!”

  半餉之後,李二陛下半眯著星碎的虎眸,捋著長須,悠長惆悵地歎息道。

  “就算人無害虎心,虎也有傷人意呀......”

  “嶽父大人,我知道您擔心什麽,自東漢末年的割據群雄出身四世三公的司隸校尉袁紹,設計引得外戚宦官兩相拚殺,玉石俱焚,便開啟了世族門閥天下,成為了世族門閥天下的先驅......”

  對於李二陛下言中之意,程處弼心神了然,儒雅袖手,款款說道。

  “而後同樣出身名門潁川陳家的陳群建製九品官人法(九品中正製),其後門閥世族天下一直延續至今,其間晉魏齊周,改朝換代,多是當朝的世族權臣所為......”

  其實,袁紹才是東漢末年第一權謀家,當曹操還立誌做“漢征西將軍曹侯”的能臣美夢的時候,袁紹就已經處心積慮在怎麽終結這個四百年王朝,並取而代之了......

  將外戚集團和宦官集團一齊埋葬,最終摧毀這兩根支柱支撐下的漢室皇權的頂梁柱,奠定世族門閥的尊嚴......

  真要說起來,袁紹才是大漢帝國的真正掘墓人,想要徹底顛覆大漢王朝,相比於挖墓的董卓更可怕,他是在刨人家的根......

  隻是可惜,袁紹雖然擁有著高超的權謀,但奈何軍略著實不堪,隻能是功敗垂成,淪為了曹操君臨中原的墊腳石。

  漢建安二十五年、延康元年、魏黃初元年(公元22年),袁紹逝世十八年後,曹操逝世,世子曹丕繼位。

  為把父親曹操當成是內衣穿的龍袍正大光明地穿到外邊,曹丕以接受世族代表陳群提出的九品官人法為換取條件,獲得了世家對他在篡位上的支持。

  但同時,也讓門閥世族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世族門閥天下正式確立。

  魏鹹熙二年、晉泰始元年(公元265年),袁紹逝世六十三年後,同樣世族出身的司馬炎,真正完成了袁紹的心願,開啟了世族門閥政權統治。

  “可是嶽父大人,魏晉南北朝可是個戰火紛亂、天下不寧的分裂時代,而現在是天下一統的太平盛世!”

  但李二陛下有李二陛下的思量,程處弼也有程處弼的考究,轉換著概念,目光灼然的麵視著李二陛下。

  “嶽父大人,可曾想過每逢大一統的盛大王朝末期,真正最先作亂的世族嗎?”

  “......,賢婿且試言之!”

  李二陛下避開了程處弼強烈的目光,垂下了眉宇,長吸一口氣,低沉的說道。

  “不,真正最先作亂的,從來都不是世族,而是百姓!”

  程處弼目光灼燒如炎,聲音洪亮如鍾,義正氣凜,慷慨陳詞。

  “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西漢末年的綠林軍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前隋末年的長白山、河北、江淮起義......”

  “百姓為什麽會起義,我想從前朝末年經曆過來的嶽父大人內心,應該比小婿更清楚吧......”

  對於前朝末年的舊事,程處弼也無法說太多,也隻能春秋筆法地一筆帶過。

  瓦崗起義、太原舉兵他都沒提,不然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就是在暗罵程咬金還有李二陛下是反賊了......

  “君主似舟,百姓如水,水可載舟,亦可覆舟呐......”

  李二陛下那雙智慧的眼眸,此刻也覆蓋上了厚厚的灰塵,神情蕭索,黯然長歎著他那句經典名言。

  李二陛下很清楚,同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一樣,雖然最終是他們這些門閥世家摘取了最後勝利的果實,但最先推倒王朝大門的是百姓!

  “寧為太平犬,不為亂世鷹!其實,每朝末年從來都是官逼民反!”

  程處弼帶著對百姓的體恤與憐憫,心生酸苦,向著李二陛下直言不諱的說道。

  “是百姓實在是生存不下去,隻能將腦袋拴在褲腰帶上,拚著命殺出一條血路,讓統治者清醒清醒,看看他們現在的處境!”

  “但凡是能夠有一條活路,哪怕是課稅繁重,哪怕是淪為佃戶,隻要能一日半飽,他們也願意苟延殘踹地生活下去......”

  “嶽父大人,您是沒有看到,當小婿把那些犯罪受戮的荊州世族手中的田地交到災民的手上時......”

  “他們是怎麽的感謝,他們是怎般的高呼“萬歲”,他們是如何由內而外、發自肺腑的欣喜......”

  言語之間,一股悲憫之情在程處弼的心頭油然而生,情不自禁地鼻翼發酸,眼眶發紅......

  他將那些田地分給百姓耕作的時候,同百姓的分成是三七分,官府三分百姓七成,整整百分之三十的重稅!

  劉仁軌給他看的時候,他以為高了,還將劉仁軌大罵了一通......

  可到他給百姓分發田地的時候,百姓們都是驚聲大喜,欣然接受,給他恭行大禮,為他高呼萬歲!

  因為三成的分成,真的太低了,因為繼承下來的府兵製中屯田製的分成是五五分,若是使用的是官府的牛耕田、地主家的牛耕田,則是六四分,官府、地主六成,百姓四成!

  再回顧曆史後,才發現,在曹魏後期,由於剝削日益加重,屯田的分配比例竟達了官府占八成而百姓隻占兩成這般駭人聽聞的地步。

  但就是這樣,屯田的百姓也隻有逃亡和反抗,卻並沒有大規模的造反起事......

  曆代百姓造反,不是百姓太可恨,實在是官府太心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