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章 勝州、靈州
作者:截教·飛天蠍      更新:2021-02-11 10:31      字數:2080
  “右武衛大將軍、勝州都督兼勝州刺史,程知節何在!”

  在李大亮歸入隊列之後,李二陛下又將眸光望向了程咬金,氣勢盛淩,高聲喊道。

  “臣在!”

  在和尉遲恭插諢打樣的程咬金得意地瞥了尉遲恭一眼,方步走向殿中。

  “朕命你為榆林道行軍總管,發勝、夏、銀、綏、丹、延、鄜、坊八州之兵加右武衛一衛之戰力,鎮守勝州!”

  李二陛下大手一揮,又是五萬戰兵交給了程咬金。

  勝州是個小州,隻領榆林、河濱兩縣,而且也沒有邊軍駐守,但是因為榆林就在黃河與環流在陰山腳下的金河相接,所以地理位置特殊,很是重要。

  翻過黃河,沿著金河,往東、往北方向進軍,就會到達陰山下的白道川平原。

  白道川平原,居原陽鎮北,雲中周圍十六裏,北去陰山八十裏,南去通漠長城百裏,南北遠處三百裏,近處百裏,東西五百裏,因地上白如石灰色,遙去百裏即見之而得名。

  白道川平原,這個名字很多人都不熟悉,但是它的另一個名字,卻充滿了詩意,叫敕勒川,也就是如今內蒙古自治區的省會呼和浩特市。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白道川北,有一條白道,也稱蜈蚣壩。

  蜈蚣壩,並不是一座建築物,而是一道山梁,它蜿蜒曲折,綿延數十裏,盤繞於大青山上,象一條長長的蜈蚣一直從山腰爬行到高高的山頂。

  這是一條橫貫陰山山脈的主幹道,從這裏可以穿過陰山,渡過諾真水之後,便是鐵山。

  鐵山,因為盛產鐵礦而出名,隻是如今它不叫這個名字,它叫白雲鄂博。

  從勝州出兵,也可以往沿著黃河往西、往北走,饒過陰山,獨領一軍,直接插入草原腹地。

  也可以沿著黃河“幾”字形上的那一條橫線一直往西走,聯合靈州、涼州之兵去進攻西突厥。

  因為這是一個地理位置獨特、作戰方式靈活的地方,所以李二陛下便將此處交給了狡黠如妖的程“妖精”,而不是擅於衝鋒陷陣、於萬軍之中取上將首級的秦瓊。

  行軍總管,唐初在作戰時以行軍總管、行軍大總管,擔任出征的軍隊主帥。而在平時,則以都督擔任地方的軍事長官。

  “卿性符端確、誌葉貞醇,詳善服義、砥行棲仁,踐直無隱、基忠有津,智兼二略、藝總六鈞,當不負朕之所托!”

  李二陛下宣布完之後,將程咬金也讚譽了,意味深長的對視著程咬金,懇切地說道。

  “陛下放心,老程我知道我這一路軍的重要作用,老程當效宣行陣、猛概桓桓,一定不辜負陛下之重托!”

  程咬金也不含糊,拍著心脯,烈著肝膽,向著李二陛下進言。

  五萬,又是五萬大軍,加起來一共出動了十萬人了!

  眾人似乎有些明白了,眼眸中一個個帶著灼熱的光景,雖然心在悸動,但他們還是不太確定。

  “靈州都督兼靈州刺史尉遲恭,上前聽封!”

  程咬金正回到隊列向著尉遲恭,擠眉弄眼之時,李二陛下又點出了尉遲恭的名字。

  “臣在!”

  尉遲恭譏誚地回了程咬金一個冷眼,歡歡喜喜地站出隊來,向著李二陛下拱手,神色堅毅。

  “朕命你為靈武道行軍總管,發靈、原、寧、鹽、慶五州之兵加右武候衛一衛之兵,鎮守靈州!”

  李二陛下攬手縱聲,又將五萬人馬交托給了尉遲恭。

  靈州,如今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銀川靈武市,位於塞上江南的河套平原之上,靈州的北部是沿著黃河右斜的烏蘭布和沙漠,而南部則是富饒的平原地區。

  而且,這一段沒有長城的保護。所以,在古代征戰的時候,不少外族入侵中原是從靈州開始,而中原反擊外族,也是從靈州起步。

  所以,靈州不同於勝州,靈州是有邊軍的編製的,再加上右武候衛一衛的兵力和數州的兵士,妥妥地有五萬之眾。

  早在李二陛下登基之時,右武候衛大將軍就是尉遲恭,隻是因為尉遲恭性情憨直,看不起長孫無忌一些個文臣,常常當麵譏諷他們,議論其長短,有時甚至在宮廷之上厲言爭辯。

  為了維護團結穩定,無奈之下,在貞觀三年,李二陛下便將尉遲恭調出了京城,出任襄州都督兼襄州刺史。

  如今,阿史那思摩擔任右武候衛大將軍本來就是一個虛職,讓尉遲恭指揮原本屬於他統領的右武候衛,也是應地製宜,除了他,其他人也不能將右武候衛使指如臂。

  “卿貞心孤劭、壯氣橫飛,長戈三捷、雄戟雙揮,朕之今日,實賴於卿,還望卿再接再厲,毋相負焉!”

  李二陛下遙思著當年的恩義,望向尉遲恭的眸光也非同尋常的信賴,沉鬱著聲音說道。

  李二陛下想要告訴尉遲恭,當初自己的為難,希望尉遲恭能夠理解自己,並通過尉遲恭和他過命的交情,尤其是在玄武門之變之前對自己的勸誡,告訴尉遲恭,他李世民不會、也沒有忘恩負義!

  “陛下放心,臣之素心,鬱如山嶽,為陛下執槊除賊,即百萬眾若我何!”

  尉遲恭聽到“朕之今日,實賴於卿”,微微一愕,神色動容,有些發紅變潤,扯著粗獷的嗓音向著李二陛下高聲宣誓。

  他明白李二陛下的意思,但是他的性情就是憨直,他不喜歡就是不喜歡,君擇臣、臣亦擇君,如果不是為了維護李二陛下,他也不會自己主動請調地方為官。

  他投靠大唐的時候,所有人都懷疑他會再度反叛,隻有身為秦王的李二陛下單獨一個人不懷疑他,賜金相讚、許以高職,此等知遇之恩,值得他用一輩子去報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