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 你呀,怎麽就糊塗了呢?
作者:肥皂快樂水      更新:2020-03-17 05:47      字數:2610
  吃貨唐朝最新章節

  看到城門外迎接自己隊伍的陣容,慕容缽感到十分驚喜,自己不過是一個小小的郡王,吐穀渾在大唐朝臣屬國之中,也算不上實力最強的,大唐監國親自率領文武百官前來迎接,這種規格實在是給他天大的麵子了。

  他一直聽慕容翎說李佑在唐朝的地位如何重要,總是覺得她是在吹捧自己的老公,如今看來,自己這位妹夫在大唐的確有著極高的地位。自己不過是沾了這位妹夫的光而已。

  感到驚喜的不隻是慕容缽,李佑看到他身後的人更加感到驚喜。

  “王爺,殿下,老公。”

  隨著親切悅耳的聲音,慕容翎、阿施那晴和武栩的一張張嬌美的麵孔,出現在李佑的眼前。分開了這麽久,這些女人們實在是想自己的丈夫了。慕容翎不僅陪著慕容缽來到長安,阿施那晴和武栩也帶著孩子們一起回來了。

  跟隨李佑一起前來迎接的蕭婉玉和瑞娜也上前跟她們熱情地打招呼。

  西北王府。

  “李佑。”慕容缽還是像當年在吐穀渾的時候一樣,直呼李佑的名字。

  他有些自嘲地說道:“我們吐穀渾窮,就沒給你帶什麽貴重的禮物,你看看這份禮單行不行?”

  慕容翎趕忙給他打圓場,她對李佑說道:“老公,我兄長可是給你帶來了一些好東西呢。”

  說著,她從自己的衣袋裏掏出了一張禮單,說道:“我給你念念啊:吐穀渾特產黃河鯰魚300斤,都是用冰塊冰凍著運來的,還都很新鮮呢。還有青海湟魚,昆侖大黃、蟲草酒、湟源陳醋,還有5頭大通犛牛,還有一些其它的食材。這些都是我兄長精心為你挑選的。”

  在一邊作陪的裴迪蘭,原本在長安的消費一直都是由李佑提供的,心裏多少有點兒不好意思。這時,他看到慕容缽送來的禮物也不過如此,心裏多少平衡了一些。

  就聽李佑說道:“哈哈,還是慕容兄懂我,這些可都是好東西啊!謝謝你啦。”

  他當即命王寮等人去準備午膳,中午就吃吐穀渾風味兒的飯菜了。

  裴迪蘭心道:“李佑這吃貨的名頭果然名不虛傳,這家夥有錢什麽也不缺,就好美食這一項,我這就給大馬士革發電報,讓那裏準備一些當地的特色食材送過來。”

  李佑繼續發表他的吃貨演說,他神往地說道:“光陰似箭,一晃這麽多年過去了。我還記得當年第一次和哈米德在伏俟城吃蒜蓉燒鯰魚,那味道真不錯啊。”

  慕容缽笑道:“你啊,當初我看到你就是個吃貨,還真的覺得你不靠譜,有些信不過你呢。哈哈。”

  李佑在跟慕容缽談話的時候,也不會忽略裴迪蘭,他說道:“老裴,老哈你是熟悉的,當年我和老哈一起跑到伏俟城,第一件事兒就是去吃蒜蓉燒鯰魚……”

  李佑講起了當年的往事,不免有些感慨。

  裴迪蘭聽到李佑竟然在16歲的時候,就做出了如此牛叉的大事,不由得羨慕不已。

  李佑說道最後,指著慕容翎說道:“老裴,你這個弟妹,就是我在那個時候認識的,我幫助了慕容兄,翎兒就算是他給我的謝禮了,哈哈。”

  慕容翎紅著臉笑道:“你別瞎說,根本就不是這麽回事兒,當年還不是你死皮賴臉,整天纏著人家的。”

  眾人說說笑笑的,裴迪蘭很喜歡這種氛圍。

  慕容缽對裴迪蘭這位大食國的王子也很感興趣,吐穀渾的食鹽很大一部分都是銷往大食國的,其它的商業往來也很頻繁,他以前就聽慕容翎說過裴迪蘭的事情,看到他跟李佑的關係如此親密,也起了跟他結交的心思,於是熱情地跟他叫交談了起來。

  眾人說說笑笑的,話題無意中轉到了吐s蕃和鬆讚ganbu身上。

  提起鬆讚ganbu來,慕容缽也有些感慨,當年他們可一直是死敵,這麽多年來,吐s蕃仍然是吐穀渾防範的對象。如今的吐s蕃也臣服了唐朝,從此以後,兩國之間的關係變了,他跟鬆讚ganbu之間的關係也發生了轉變,就在不久前,他接到李佑的電報,已經調集了3萬大軍,準備配合鬆讚ganbu返回吐s蕃控製局勢。

  慕容缽作為與鬆讚ganbu同時代的少年英雄,相互之間又爭鬥了這麽多年,彼此之間不免有些惺惺相惜之感。他說道:“我倒是想去會會這位吐s蕃的讚普,看看他是何等人物。”

  李佑笑道:“這個容易,過幾天,我和老裴陪著你一起去吧。”

  裴迪蘭在長安城徜徉了這麽久了,他去的地方很多很雜,甚至比李佑這位老長安更加熟悉。裴迪蘭比慕容缽年紀大幾個月,他熱情地說道:“慕容兄弟,長城好玩的東西多,你要是願意,我來給你當向導,反正費用都有你妹夫這位有錢人來出。哈哈。”

  李佑笑道:“老裴說得有道理,他現在也算是老長安了,也比我會玩兒,就讓他帶著你好好的遊覽一下長安城吧。”

  東宮。

  第二天早朝後,李佑接到李承乾的通知,就來到了東宮求見了他。

  “大哥,你找我?”李佑說道。

  “五弟,父皇來電說,他明天從洛陽出發,三天後會回到長安,你看這迎駕的儀式該如何安排?”

  原來,在早朝上李承乾宣布了李世民即將返回長安的消息,討論了關於迎駕儀式的問題。在組織迎駕這個問題上沒有爭議,但是在圍繞組織什麽樣的規模上,大臣們的意見產生了分歧。

  以長孫無忌為首一派,主張舉行規模宏大的歡迎儀式,他們認為東征高句麗是唐朝建立以來,對外征戰所取得的標誌性的具有重大意義的偉大勝利,理應大肆慶賀。

  長孫無忌建議在長安的全體大臣、外邦使團都要參加、動員10萬官員百姓到城門外迎接聖駕。由太常寺和禮部安排歌舞表演,搭建凱旋門等來營造氣氛。

  在組織歡迎儀式時,官員百姓都要穿新衣服,歌舞演員和樂工們也要購置新的行頭。為了避免李世民等人在路上耽擱無法準時到達長安,還要給前去迎接的官員百姓準備一頓飯菜,亂七八糟的費用一大堆。

  結果,高靜明簡單一算,大約需要花費40萬貫。

  以魏征為首的一派主張減小迎接的規模,組織一萬人的規模就行了。他們的建議也有道理,因為在凱旋儀式之後,還要舉行一次慶典祭祀活動。到時候還要大規模地組織群眾參加,有些勞民傷財了。

  李承乾對此感到有些頭疼,他既希望組織一場規模宏大的歡迎儀式,令李世民開心,又擔心花費過大,引起朝野之間非議。如果真的因此產生了不良後果,還有可能會令李世民不滿。可是如按照魏征等人的意見,歡迎儀式的規模太小的話,很可能會令李世民不高興的。

  李承乾感到左右為難,一時拿不定主意,於是就叫來李佑商量此事。

  李佑聽到李承乾竟然為了這件事情犯愁,不由得笑道:“大哥,你呀,別的事情都辦的很好,在這件事情上怎麽就糊塗了呢?多大點兒事兒啊?”

  李佑的態度,令李承乾頓時高興了起來,他說道:“五弟,我就知道你有辦法。你說,這件事情該怎麽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