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三章 新式戰法
作者:肥皂快樂水      更新:2020-03-17 05:46      字數:2555
  吃貨唐朝最新章節

  百濟被滅國之後,齊王李佑代表大唐皇帝陛下,對原百濟臣民發布了安民政策,政策規定,百濟全體國民享受唐朝國民待遇,在百濟實行均田製,免稅一年,減稅三年,免除無償勞役,得到了百姓尤其是廣大基層百姓的擁護。

  對於原百濟扶餘貴族,在百濟滅國之戰中有功者給予了獎勵,授予唐朝相應的爵位。對於在土地改革中,按照規定交給國家的土地,朝廷也給與了他們相應的補償。這樣的政策,沒有引起他們激烈的反對。

  總之,唐朝寬和的政策穩定了原百濟的局勢,使其平穩地並入了大唐。

  居拔城王宮。

  武王扶餘璋一家被送往長安後,百濟王宮就成為了東征軍東路大帥府和百濟總督府。

  這天,百濟總督府軍政官員齊聚一堂,聽取齊王李佑發布朝廷頒布的嘉獎和人事任命。

  鑒於劉仁軌、司馬炯、程處亮等人的優異表現,朝廷冊封劉仁軌為藍田縣公,司馬炯為百濟侯,程處亮為居拔城侯,王玨為光州侯,海軍陸戰隊王耀祖、喬斌,原登州軍劉安進、沈明等四位軍使都獲得了貴族爵位。

  百濟總督府的主要官員是:

  總督司馬炯、副總督燕昌翰、長史原登州刺史姚東、司馬程處亮等。

  隨後,齊王李佑發布了東征軍東路軍整編命令:

  大帥李佑、副帥侯君集、張亮,下轄22萬唐軍陸軍,5萬海軍。

  命令宣布完畢,眾人皆大歡喜。

  接下來,東征軍東路統帥部召開了整編後第一次作戰會議。會議內容為東路軍進軍方向。

  對於攻打百濟,侯君集沒有趕上,心中就有些窩火,他提前對高句麗進行了研究,已經有了進攻高句麗的成熟的作戰方案。

  他說道:“殿下,臣以為首先以海軍封鎖高句麗沿海海域,然後陸軍兵分兩路,一路從開城地區向西進攻,一路從大同江口登陸,兩路大軍直奔平壤。”

  張亮等人也都研究了攻打高句麗的作戰方案,大家都認為侯君集的意見既穩妥又有效,都表示讚成。

  得到了眾將的認可,侯君集很高興,他問道:“殿下,您是什麽意見?”

  李佑說道:“陳國公不愧是我大唐頂尖的軍事人才,製定的作戰計劃非常優秀。

  不過,高句麗與百濟不同,甚至與其它所有國家都不同,是一個極其難以對付的對手。

  數百年來,高句麗無數次打敗了中原王朝,就連唐軍去年也遭到了挫折。在這種情況下,高句麗人心中有著強大的自信,對於唐軍的進攻,他們會進行十分頑強的抵抗。

  采用一般的戰術,即使能夠滅掉高句麗,唐軍也會遭受重大的損失。而且,在這種情況下,打下高句麗,高句麗人也會死傷慘重,這些人的眷屬會積累起對朝廷的極大仇恨。

  這樣的高句麗打下來就是個爛攤子,將來治理起來,難度會很大,會牽扯朝廷大量的精力。”

  侯君集等人都是從軍事上考慮的,聽到李佑這麽說,都認為有道理。

  唐朝這麽多年來,新增加的疆域如草原、西域、濟州島、波斯和baji斯坦,包括眼下的百濟,都是在齊王殿下的統帥下完成的,眾人對於他的權威性都十分認可。

  張亮說道:“殿下,您說怎麽打,臣等都聽您的。”

  侯君集的意見盡管受到了李佑的否決,可是他認為李佑一定有更好的主意。他說道:“是啊,殿下,您說怎麽辦,臣等一定服從您的將令。”

  眾人都表示聽從李佑的意見。

  李佑說道:“對付高句麗,首先要消磨他們的士氣,促使其百姓對其朝廷失去了信任,從而在內部產生矛盾之後,再攻打起來就會事半功倍了。”

  李佑說的這個大家也都認同,可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大家都有些疑問了。

  李佑為了增強將領們思考問題的大局觀,說道:“我所說的這一點,大家可以討論一下,如何才能做到?”

  這個問題實在是太難了,就連司馬炯這位軍政雙全的人才,也一時考慮不出來。

  最後,眾人實在是想不出如何才能夠做到這一點。

  侯君集問道:“殿下,臣有些愚鈍,臣認為,高句麗人麵對唐軍大軍壓境,他們的內部一定會更加團結。您所說的那種結果,如何才能夠出現呢?”

  侯君集倒不是懷疑李佑,而是他自己真的想不出來。

  眾人都把目光集中到了李佑的身上。

  李佑笑道:“今天我給你們講一種新的戰法,這種戰法叫做三分軍事,七分政治,軍政經濟一體戰。”

  李佑指著高句麗的地圖說道:“大家請看,高句麗地域狹長,戰略空間極其有限。這就對我所說的這種戰法,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首先,唐軍強大的海軍從海上封鎖高句麗海域,斷絕高句麗一切船隻的進出,就連打魚的船都不允許其出現的海邊。在這種情況下,就切斷了高句麗全部的海上外援。

  高句麗本身的陸地麵積就不大,其內部山地居多,物產有限。唐軍兵強馬壯,實力雄厚,對其陸地上進行封鎖也不是難事。

  這種情況下,他們那些可憐的資源,用不了多久就會捉襟見肘。

  尤其是食鹽,高句麗內部不產食鹽,封鎖了海域以後,就斷絕了其食鹽的供給。這種情況下,他們內部儲存的食鹽很快就會消耗殆盡。人不吃鹽就沒有力氣,等到他們連刀槍都拿不起來的時候,這個仗不就好打的多了嘛。”

  “是啊,這是個好辦法啊。”眾人輕鬆地議論著。

  李佑接著說道:“為了加快這一進程,由海軍搭乘陸軍,從各處進行登陸偷襲,燒毀其莊稼和房屋,盡可能地破壞他們的生產和生活資源。

  我東西兩路大軍,采取堡壘戰術,平均每天隻向前推進三到五裏,隨後就采取固守態勢,修碉築堡,開挖壕溝,逼迫高句麗人與我軍拚消耗。我軍有強大的弓弩,士兵有防護力強的鎧甲,在防禦戰的狀態下,高句麗人會付出更大的代價。

  遇到城池,咱們有猛火油,有大量的工匠,可以製造攻城車,能夠打下來大部分城池。遇到堅固的城池,就采取圍困的辦法。

  咱們就這麽慢慢地推進,不斷壓縮高句麗人的生存空間,用不了多久,最多一年,唐軍就可以踏平整個高句麗。

  其實,根本用不了這麽長的時間。

  隨著高句麗地域的不斷縮小,他們的軍民會不斷向中心退縮,人口的密度變大,但是資源卻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內部一定會為了分配資源,而產生巨大的矛盾。

  高句麗的貴族為了保證他們自己的供給,和他們所圈養的軍隊的供給,一定會壓榨普通的平民百姓的。

  一旦出現這種情況,他們士氣就會出現大幅的低落。到時候,咱們隻要在外麵支上幾口大鍋,讓飯菜的香味飄入高句麗人的陣營裏麵,他們的百姓就會跑出來請求收留,他們的官兵就會扔掉刀槍出來投降。

  到了這種地步,這仗還用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