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三章 慘烈的一戰
作者:肥皂快樂水      更新:2020-03-17 05:46      字數:2480
  吃貨唐朝最新章節

  李世民和李佑的計劃是針對門閥氏族的。

  門閥氏族之所以能夠有那麽大的影響力,在於他們本身掌握了大量土地等生產資料,最關鍵的是他們手中有人才,大唐的讀書人大部分都是出自門閥氏族的。

  造紙和印刷技術是讀書成本的重要部分,老百姓買不起書,學習文化就從談起。現在印刷術早已經成熟了,加上造紙技術的成熟,百姓讀書的成本大大的降低了,提高全體民眾文化水平,也就有了物質基礎。

  大批的百姓提高了文化水平,從他們中間就會產生大量的人才,這就打破了門閥氏族對人才的壟斷,他們的影響力就會大大的降低。

  李世民讓李承乾和尉遲寶琪等人先離開了,留下李佑單獨商議下一步的計劃。

  李世民問道:“李佑,針對門閥氏族你有什麽想法?”

  李佑問道:“父皇,您覺得他們的影響力和三年前相比如何?”

  李世民說道:“已經減弱了不少。”

  李佑笑道:“門閥世俗的影響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麵,第一個就是他們擁有的大量的土地和對商業的壟斷,第二個就是他們擁有的大量的人才。

  如何削弱他們呢?

  首先,自從糧食產量提高、工業規模擴大、商業地位提高以後,他們對生產資料、商業上的壟斷已經被打破了。

  從生活上來說,百姓們除了種地以外,已經有了更多的選擇,他們對門閥氏族的依賴程度已經大大的降低了,門閥氏族在物質生活上的影響力也大大的降低了。

  隻要朝廷繼續提高工商業地位,大力發展工商業,朝廷的稅收對於土地的依賴,也會大大的降低。相應的,門閥氏族對朝廷的物質上的影響力也大大降低了。

  其次,物質是文化的基礎。朝廷有了充足的財力,要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大力發展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更多更好的,從小學到大學的學校體係,擴大在校生的規模。

  門閥氏族他們手中的人才和整個大唐眾多學校產生的人才相比,就不足為慮了。

  因此,最多再有十年的時間,門閥氏族的影響力,就會降低到很小的程度。

  到了那個時候,朝廷再實行新的土地政策,徹底打掉他們的物質基礎,就可以讓門閥氏族階層徹底瓦解。

  兒臣建議,不需要對門閥氏族進行直接的刻意的打壓,從而激化矛盾。而是做好朝廷自己的事情,不斷的擴大朝廷的影響力,讓門閥氏族的影響力,在不知不覺中逐漸的消亡。”

  李世民說道:“你說的是不錯,這是個長久之計。不過,如何能夠盡快的改變現有的官僚體係呢?”

  除了軍隊以外,現在無論從中央到地方的官府,門閥氏族的子弟所占的比重很大,他們的影響力也就很大。朝廷所作出的決策,受著他們的製約也很大。隻要是不符合這一部分人的利益,朝廷的政令推行起來就會遇到重重的阻礙。

  李世民早就想換掉這些人,但是他卻沒有這麽多的人才,十年,二十年的時間,對於李世民來說有些太漫長了,他急於改變這種現狀。

  李佑說道:“父皇,其實這件事不難,您看這樣……”

  李世民大喜過望,說道:“好主意,這樣下去,用不了幾年,就可以大大的改善觀了官僚結構。十年時間就一定能夠建立一個新的官僚體係。”

  李世民和李佑整整談論了一天,晚上共進晚膳,又一直談到深夜。李佑離開帝寢的時候,已經是午夜了,

  不久以後,唐朝頒布了幾項措施:

  其一,在所有州、府,建立綜合性的大學,所有畢業生,都可是擔任朝廷從九品官員,優秀畢業生可以擔任正九品下的官員。羈縻州建立大學或者高級中學,畢業生的待遇與以上相同。

  開放對社會各階層的限製,任何人都可以參加大學考試,量才錄用。

  這項措施,受到了廣大學子的歡迎,畢竟科舉考試三年一次,產生的人才不過數十人,這就斷絕了大部分學子踏上仕途之路。有了這項措施,就為天下的廣大學子從政打開了大門。

  僅此一條,每年將會為大唐產生大量的有文化的官員。

  其二,在各州、縣、鄉,增加學校的數量,采用各地自建,官府進行補貼的辦法,鼓勵商人投資辦學。

  其三,進一步提高工商業的地位,工商業從業者的子弟入學、從政不再受到限製,住宅、車馬、服飾可以享受從五品官以下官員的規格。

  其四,朝廷由尚書省和吏部頒發新的朝廷官員考核製度。

  ……

  在李佑給李世民的建議中,有一項最令他感到痛快,這是解決政令不通最有效的手段新的朝廷官員考核製度。

  這項製度的核心就是把認真執行朝廷的政令,在考核官員政績的內容中,占到八成。簡單地來說,就是軍管。

  新的朝廷官員考核製度中規定,隻要是朝廷頒布的政令,各級官員必須堅決貫徹執行,就像在軍隊中服從命令一樣,隻要是阻礙了朝廷政令的實行,無論各級官員,立即解除職務。

  這項措施聽起來有些不合理,因為在執行朝廷的政令過程中,由於各地情況不同,強行推行朝廷政令可能會造成當地的很多麻煩,甚至造成暴亂都有可能。也會因此造成官員們微微諾諾,不顧當地實際,機械地執行朝廷的政令的情況。

  然而,兩害相權取其輕,這也比朝廷的政令不通,危害要小得多。

  朝廷頒布的政令,畢竟是經過深思熟慮,適合唐朝總的形勢,適合大部分地區的情況的。

  假如朝廷的政令,的確不符合某一地區的特殊情況,新的朝廷官員考核製度中規定,當地的官員可以將當地的實情向上級部門匯報,但是在沒有得到批準之前,必須堅決執行朝廷的政令。

  如果有的官員,能夠冒著罷官甚至殺頭的危險,本著愛國愛民之心,確實根據當地的實情,違背了朝廷的政令,妥善的處理了當地的矛盾,為朝廷避免了重大損失。這樣的官員就是特殊人才了,也為朝廷發現棟梁之才提供了依據。

  當然啦,這樣的人才鳳毛麟角,也更難能可貴。

  實行這樣的考核標準,會得罪大批的官員,這就需要有一個強有力的人物來負責執行。

  李世民早就有了人選侯君集。

  在擔任吏部尚書的第一天,侯君集就表現出了他強悍的本質。

  那是在去年,侯君集接替了長孫無忌的吏部尚書後的事情。

  去年的一天,吏部。

  侯君集新官兒上任,興衝衝地來到了吏部,這才發現除了一個吏部的郎中正在打掃衛生,其他的官員還都沒有來上班,此時,已經出超過了正常上班時間的半柱香的時間了。

  侯君集強忍著怒火,站在大堂裏,等著吏部官員們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