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 你小子撈了多少
作者:肥皂快樂水      更新:2020-03-17 05:45      字數:2201
  吃貨唐朝最新章節

  杜新元接著說道:“陛下,長安商會的人說道,如果朝廷需要,他們願意在隻漲價1倍的價格上,再賣給戶部60萬擔糧食。”

  現在長城市麵上的糧價,都已經漲到了平時的五倍以上。

  “這些商人們都吃錯藥了嗎?”大家都很吃驚。

  “嗡嗡嗡”大殿上一陣又是議論聲。

  李世民問道:“你們戶部有何打算?”

  杜新元說道:“臣和尚書大人商量過了,建議全部買進,然後投放長安糧食市場,來平抑物價。有了這些糧食,至少可以保證長安居民兩個月內不會被糧食擔憂。”

  “好,你們就這麽辦吧。”李世民說道。

  早朝後,兩儀殿書房。

  李世民、李承乾、長孫無忌、房玄齡、李靖、蕭乾、高靜明和皇甫睿正在聽取李佑的匯報。

  李佑指著牆壁上掛著的巨大的輿圖講解著唐朝的道路交通情況。

  唐朝的水路交通,按照當時的標準來說,還是比較發達的。其中陸路交通公路裏程到了6萬裏以上。

  唐朝還有七條國際線路,分別是:從營州入六安東道,從登州入高麗和渤海道,夏州入大同、雲中道,從受降城入回鶻道,從安西入西域道,從安南入天竺道,從廣州通海夷道。

  唐朝的陸路交通,最大的問題,就是路麵是夯土路麵,沒有進行硬化,一下雨就會泥濘不堪。

  李佑說道:“父皇,從這次潼關道路出現的問題,就可以看到全國道路交通的落後,對大唐經濟發展造成的製約。

  兒臣和太子殿下商量過了,為改善大唐的陸路交通狀況。建議第一步,以長安為中心修建七條主幹道,分別就是連接營州、登州、夏州、安西、受降城、安南和廣州。

  這七條幹線,全部鋪設水泥,並且在原有的路基的基礎上,進行拓寬。這七條幹線,可以稱之為大唐的高速公路。”

  現在長安城裏許多路麵已經鋪設了水泥,大家都知道了水泥路的效果。如果這七條幹線,全部鋪設成水泥路麵,大唐的整個交通狀況,會得到極大的改善。

  高靜明首先問道:“殿下,臣知道您有辦法,這些修路的錢,你是如何解決的?詳細的說一下。”

  現在,無論李佑提出什麽建議,大唐的高層沒有人質疑。他們相信李佑一定有妥善的解決辦法的。

  這樣的信任,古往今來,極少有人能夠獲得,在大唐李佑絕對是第一人。

  李佑說道:“修建道路無非是資金和人力兩大問題……”

  他的建議是,在這七條幹線上,沿途建立水泥廠、砂石廠等修路的材料廠,確保修路的材料供應。采用募工製,以州縣為單位,招募修路工人。

  所需的全部資金都從民間籌集,材料廠的收益歸投資者所有。

  道路建成之後,在規定的年限內,所有權歸投資者所有,官府可以無償使用,投資者可以向使用道路的車馬收取一定的費用。戶部還可以從投資者的收入中收取稅收。

  李佑詳細講解了高速公路建設和管理的各項問題,並不停地解釋眾人提出的問題。

  李世民終於徹底弄清楚了其中的問題。他問道:“對於募集民間資金,有多大的把握?”

  李佑笑道:“父皇,兒臣這麽跟您說吧,隻要是朝廷的募集資金的詔令一下,人們會上趕著,甚至打破頭搶著要入股呢。

  不滿您說,現在修建從長安到洛陽的道路的資金,兒臣這裏報名的人數,就已經無法安排了。”

  高靜明激動了,這家夥就認錢,他說道:“陛下,臣讚成,不花朝廷一文錢,戶部還能收稅,這樣的好事,臣堅決支持。”

  李靖說道:“陛下,有了這七條主幹線,大唐軍隊的調動,效率可就高多了。臣讚成。”

  長孫無忌、蕭乾、房玄齡和皇甫睿都表示讚成。

  李世民就喜歡幹大事兒,他一聽這個計劃規模如此宏大,頓時就興奮了起來。他說道:“好啊,就這麽幹。修完了這七條主幹道,把全國各州縣的道路,也全部鋪上水泥。哈哈,大家再也不用在泥水中走路了。”

  接著,他說道:“此事由太子負責,齊王李佑和皇甫睿協助。”

  李承乾、李佑和皇甫睿一齊說道:“兒臣、臣遵旨。”

  李世民很高興,他說道:“李佑留下,你們先散了吧。”

  眾人走後,李世民笑道:“佑兒,幹得好。你又給朝廷解決了一件大事。”

  李佑說道:“父皇,沒有您的支持,兒臣什麽也幹不了。”

  李世民笑道:“說吧,你小子從中撈到了多少?”

  李佑知道老爹來敲竹杠了。他笑道:“從長安到洛陽的這一段,兒臣替父皇入了一股,建設水泥廠,兒臣有技術入股,這零零散散的也不好算。

  您看這麽行不行,這個項目,兒臣每月孝敬您5萬貫。”

  李世民笑道:“行,接著還有什麽大項目……”

  齊王府。

  他和程咬金等人以及長安商會的人瓜分了大唐最重要的一段道路之一長安至洛陽的道路以及沿途的水泥廠。

  李佑有技術入股,全國這麽多水泥廠,他可是在這個項目上大大地賺了一筆。

  相比於李佑和李承乾大發其財,李恪卻陷入了困境。

  這天早朝,太極殿。

  李恪說道:“父皇,兒臣已經跟工部商議了,近期就做好修繕永通渠的準備,等到李道長傳來灞河上遊有適宜的天氣情況,立刻展開對永通渠的搶修。

  工部人手有限,請父皇恩準,向地方州縣征調民夫。”

  “需要征調多少人?”李世民問道。

  “修補永通渠一共需要7500人。”李恪說道。

  “陛下,臣反對征調民夫。”魏征說道:“朝廷剛剛實行了撫民以靜的政策……”

  “臣附議。”

  “臣反對。”

  ……

  早朝後,東宮。

  “哈哈,五弟,李恪真的就幹不了修渠的事情,他提出的建議,被大臣們批得啞口無言,父皇也對他不滿意。

  這個差事他根本就幹不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