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6章 查帳
作者:大司空      更新:2020-03-17 00:04      字數:3504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折從阮收到了範質的奏章後,並沒有馬上處理,而是先轉給劉金山,再落入了李瓊的手上。

  劉金山見了範質的奏章後,不由微微一笑,好一個眼光獨到的範老相公啊!

  範質替柴守禮說話的奏章,看似逆了李中易以法治國的國策,卻又不是特別的刺目。

  畢竟,議親、議貴、議功,這三議關係到了整個權貴圈子的根本利益。

  說白了,隻要這次柴守禮逃過了一劫,三議贖罪的事,將惠及整個官場上的高官們。

  不過,以劉金山之見,柴守禮這一次隻怕是再劫難逃了。

  畢竟,堅持以法治國,是李中易念茲在茲的基本國策。不然的話,李中易也不會折騰著,硬是把大理寺單列出來,使其不受任何衙門的影響。

  按照李中易臨走時定下的規矩,內閣采取民主集中製,由李瓊召集內閣會議,集體討論處置。

  李瓊既然看過了範質的奏章,他也不敢擅自做主,就命人把劉金山和折從阮,請到他的公事廳裏來,大家商議一下,看看應該怎麽辦?

  等折從阮和劉金山都到了之後,李瓊直接了當的說:“範質上了奏章,替柴守禮說話,懇請朝廷饒了柴守禮,二位有何高見?”

  折從阮瞥了眼劉金山,見劉金山沒有搶話的意思,他便拈須笑道:“既然人已經押在了大理寺內,那就交由大理寺審決了吧?”

  李瓊點點頭,折從阮並無替柴守禮說話的意思,他便又看向了劉金山。

  劉金山仔細的想了想,說:“皇上一貫重視依法治國,此事當由大理寺審決。”

  已經是二比一了,李瓊也毫不遲疑的說:“交由大理寺公審之,恩也出自於上,我等做臣子的隻須秉公辦差即可。”

  三言兩語之間,內閣的諸位相公們,便決定了柴守禮的命運。

  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沒文化的漢高祖劉邦尚且知道有法可依,更何況聖明的天子李中易呢?

  此時,李中易已經抵達了陝州。陝州是中原地區的糧食物資入陝的咽喉門戶,也是物資的轉運中心,所以,此地的公倉林立。

  李中易還是老規矩,徑直住進了陝州兵馬總管府,畢竟,修行宮太過耗費民力了。

  陝州知州張清之和陝州兵馬總管楊強和,一直陪侍於李中易的左右,時刻等候著皇帝的召喚。

  李中易洗漱過後,換了身寬鬆的便裝,在偏廳內正式接見了陝州官場上的頭麵人物。

  “知陝州軍州事,臣張清之,叩見皇上。”

  “陝州兵馬總管,臣楊強和,叩見皇上。”

  “陝州通判……”

  “陝州轉運使……”

  “陝州巡檢使……”

  李中易高居於上首,擺了擺手,說:“罷了,平身,賜座,上茶。”

  官樣文章的禮儀流程走完之後,諸官紛紛落座,李中易冷不丁的問陝州轉運使李聰正。

  “陝州現有多少轉運的官倉?其中,糧食幾何?軍器幾何?”

  李聰正見皇帝動問,他趕忙站起身子,大聲答道:“稟皇上,共有官倉二百處,其中糧食五十萬石,軍器中刀……”

  李中易點點頭,李聰正顯然事先有所準備,以至於以至於對答如流。

  不管李聰正是背熟了數據,還是心中早有數據,至少他可以答得出來,沒被李中易問住,這就可以了。

  李中易心目中的好官概念,並不是不貪就足夠了,而是能夠幹練的辦差。

  一般而言,在李中易的印象中,凡是和物資調撥沾邊的官員,都難免常在河邊走,不能不濕鞋。

  畢竟,過手的物資和銀錢,實在是數目巨大。哪怕,隻是小小的撈一點,油水也足夠養活很多土農民了。

  後世有一段時間,糧食局、物資局等管物的部門,都是肥得流油的部門。

  李中易又問李聰正:“帳冊可曾帶來?”

  李聰正趕緊拱手道:“稟皇上,臣雖然沒帶帳冊,心裏卻有一本帳,絕不會錯。”

  “好。”李中易等的就是這句話,他隨即吩咐道,“那咱們就隨便找一家官倉,當場點驗,可好?”

  李聰正心裏沒鬼,自然不怕李中易臨時抽查,他隨即朗聲道:“但憑皇上的吩咐。”

  李中易對管物資的官員和衙門,都是非常的敏感,畢竟,其中的貓膩甚多,很容易出現大碩鼠。

  知州張清之見了此情此景,不由大感僥幸,知道李中易要途徑陝州之後,他很是下了一番苦工夫,幾乎每天上集市去逛,以便了解民間的物價。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皇帝喜歡了解民間的物價,底下的官員們,躲得過初一,還能躲得過去十五,誰敢不去了解?

  李聰正信口報出了幾個官倉的地點,李中易一直沒什麽表示,更沒有叫停。

  等李聰正介紹了近百座官倉之後,李中易才忽然發話:“就去居雲倉看看吧。”

  居雲倉,是一座不算特別大,但也不是特別小的官倉。官倉裏邊,主要是存放待轉運去京兆府的糧食等物資。

  李中易要抽查居雲倉,並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事先做足了功課的決定。

  在李中易看來,大倉庫裏人多嘴雜,一般情況下,被動手腳的可能性極小。

  往往,容易出碩鼠的倉庫,是那些麵積不大,又經常騰挪的官倉。

  騰挪比較多,就很容易被暗中動手腳,還讓人很難察覺其中的貓膩,也就成了李中易的重點目標。

  隨著李中易一聲令下,在場的官員們一邊暗中擦汗,一邊起身趕往居雲倉。

  等眾人趕到之時,居雲倉已經被近衛軍們團團圍住,裏邊的人既不許進,也不許出。

  “張三正,你帶人盤庫,務必一一清點。”李中易扭頭吩咐了下去。

  張三正趕緊躬身行禮,大聲道:“臣奉諭。”以往的抽查盤庫,都是以他為首,早就有了經驗。

  於是,李中易泡了茶,坐在官倉公事廳裏,等著張三正盤庫的結果。

  人多就是力量大,三個時辰之後,居雲倉裏的糧食和軍器,一一對上了帳,僅有小小的個位數字的誤差。

  李中易得訊後,笑眯眯的望著李聰正,誇道:“李轉運使果然是個能吏。”

  李聰正一本正經的答道:“食君父之祿,理應替君父分憂,分內之事爾。”

  李中易點點頭,李聰正守著這麽多座倉庫,居然一文不取,帳目清楚的可怕,實在是難一見的循吏。

  李聰正的名字,李中易記下了,再也不可能忘卻。

  公事廳裏的官員們,一個個都羨慕的盯在李聰正的身上,在皇帝的麵前露了大臉,他將來的官運,絕對不可能差了!

  李中易很欣慰的望著李聰正,作為掌管財和物的地方大員,居雲庫裏居然對上了帳目,這就很能說明一些問題了。

  等李中易回到臨時行宮之後,簡單的洗漱了一番,便派人召見李聰正。

  “顯人,陝州各倉皆如居雲倉一般的清楚明白?”李中易劈頭就問李聰正。

  李聰正拱手道:“回皇上,臣下不敢說分毫不差,但敢保證,糧食和物資的數量,應在誤差範圍之內。”

  “好,好,好,好樣的。”李中易信得過李聰正的話,便問他,“你是怎麽做到的?”

  李聰正作揖說:“回皇上的話,吏不畏我嚴,而畏我公。隻要臣下不胡亂伸手,誰敢妄想太多?另外,臣下要求每個管倉庫的官員,隨時報帳回來,我這邊組織人手,隨時抽查。”

  李中易不禁微微一笑,李聰正采取的抽查方法,和他抽查李聰正的方式,簡直是如出一轍。

  在京城那邊,轉運使轄下的錢糧和倉庫,更是多到數不勝數的程度。之所以,沒有出現大問題,主要是黃景勝和王大虎二人,盯得甚緊。

  說白了,也就是監管的問題。一三五,黃景勝派人抽查帳目;二四六,王大虎下場抽查如此輪番作為之後,也就無人敢於暗中動大手腳了。

  不過,糧食的運輸過程中,畢竟會有一定的損耗。這個損耗的比例,經過黃景勝的細致測算之後,這個比例大約為1%左右,才算是正常的數值。

  也就是說,隻要是在這個數值之內的損耗,都算是正常的情況,庫管官員不需要承擔責任。

  然而,若是超過了這個比例的損耗,那就需要追究運輸人員和倉管人員的責任了。輕則罰錢補上虧空,重則貶官罷職,流放三千裏,甚至是掉腦袋。

  歸根到底,天朝的事情,最怕的就是認真和負責。一旦叫了真,就沒有查不出來的漏洞。

  “顯人,你管著倉庫和錢糧,有何難處,盡管與朕直言。”李中易即將踏上西征的路途,他最擔心的就是,糧草能否及時保障。

  自古以來,征討西蜀,行軍作戰皆是小事,最核心的就是,後勤補給能否跟得上?

  陝州,地處中原和陝西路的交匯處,往西便是潼關,向東則是遼闊的大平原地區。

  不誇張的說,陝州的糧食能否及時供應進陝西路,決定著十萬大軍伐蜀的成敗,李中易豈能不重視?

  李聰正拱手道:“回皇上,別的倒是沒啥難辦的,主要是陝州至潼關這一線,山路崎嶇難行,運十石糧食行去,路上倒要吃掉九石。”

  李中易點點頭,李聰正說的是內行話,蜀道難行,入陝道同樣難行。

  好在,需要克服的路段,僅有兩百餘裏的山路而已,若是七八百裏山路,路上的消耗可就厲害了。

  “朕不尚虛言,你若是確保了大軍物資供應,三司副使就是你的了。”

  李中易一直信奉一個原則,既然要馬兒跑得快,就必須讓馬兒吃飽吃好,不然的話,誰願意替你白白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