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8章 西行紀事
作者:大司空      更新:2020-03-17 00:04      字數:3279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從陝州到潼關的山路,一直由高麗抓來的俘虜,負責修建。

  按照李中易接到的報告,基本上,每修通一裏山道,至少要死亡五名高麗的俘虜。

  李中易承諾過,隻要服苦役超過二十年未死的高麗俘虜,可以自由回家。

  實際上,到目前為止,第一批送來修路的高麗俘虜,十個裏邊已經死了三個,消耗的比例還是蠻高的。

  不過,路總是要修的,與其死的是漢民,不如驅使高麗的俘虜們來修路。

  自從,李中易當上了執政王之後,將民間的苛捐雜稅基本上都廢除一空,唯獨隻留下了征發徭役的權力。

  農村的農民,忙是種田,閑時練兵、修路、興修水利。如今,朝廷的財力畢竟有限,不可能給上千萬修路的農民發太多的工錢。所以,義務性質的集體勞動,還是非常有必要的。

  山路異常之崎嶇陡峭,李中易幹脆從馬上下來,陪著將士們一起步行。

  中途休息的時候,李中易接到了京城裏寄來的密信,發信的是左子光。

  在信中,左子光詳細的介紹了京城裏的各種動靜。盡管是報流水帳,但是,李中易依然從中看出了許多問題。

  比如說,範質自從下台之後,一直對李中易愛搭不理的,卻突然上了奏章,替柴守禮說情。

  又比如說,李雲瀟的嶽父周衝及的六十歲大壽的宴會上,可謂是重臣雲集。

  還有,廢帝柴宗訓最近喜歡上了練字,符太後在道觀裏,一直靜靜的待著。

  比較引起李中易注意的是,杜太貴妃撿來的養子,最近摔了一跤,差點把門牙磕斷了。

  李中易看到這裏,不由微微一笑,所謂杜太貴妃撿來的養子,其實是他的私生子。

  至於,給兒子們選伴讀的事兒,選誰都可以,李中易基本沒啥意見。

  畢竟,有孩子的娘親們親自把關,誰也不會選品行低劣的二流子,帶壞她們的兒子。

  三日後,李中易登上了潼關的城牆,俯視下方,山巒疊障,氣勢不凡。

  想當初,哥舒翰若是死守潼關,絕不出戰,唐玄宗也不至於逃竄出長安了吧?

  如今,擁有了火炮的朝廷禁軍,在麵對潼關之時,已經不需要擔心太多了。

  “此關不得了啊,真的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廖山河拍了拍箭垛,情不自禁的感慨萬千。

  李中易微微一笑,說:“若是架上幾百門火炮猛轟之,大約多久破關?”

  廖山河仔細的琢磨了一番,小聲說:“頂多不會超過三個時辰。”

  此次西征的隊伍裏,並沒有攜帶極重的12磅炮,隨軍的皆為6磅炮。

  這主要是,根據宋雲祥的奏報,西蜀修在大巴山和秦嶺之間的關隘,因為材料不足的緣故,修的並不是異常之厚實。

  隻不過,因為關隘正好卡在了進川的咽喉要道之上,兵力不好展開,所以顯得格外的難攻。

  按照總參議司的作戰計劃,無論是北線的進兵,還是南線的進兵,能攻者攻之,不能攻克的關隘,就想方設法的繞過去。

  想當初,宋太祖趙匡胤,派王全斌領了三萬步軍,便順利的突破了蜀軍的防線。

  由此可見,孟蜀的官兵們,仗著山勢之險惡,多好有些掉以輕心。

  這年月,有利總有弊。山勢之險,令蜀國難攻,與此同時,又使蜀國陷入到疏忽大意的地利陷阱之中,利弊兼而有之。

  大軍出了潼關之後,虢州岸邊,李中易再次登船,直奔京兆府而去。

  京兆府,也就是長安,是十三朝古都,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時間最長,影響力最大的都城,居中國四大古都之首。

  曆史上曾有西周、秦、西漢、東漢(獻帝)、新、西晉(湣帝)、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隋、唐13個王朝在此建都。

  隻可惜,晚唐以降,長安的繁華景象,已經成了過去式。

  就經濟層麵而言,陝西的土地肥力日益貧瘠,地裏出產已經養不活太多的人,大量的農民遷移出陝,去了中原地區,這是長安逐漸衰敗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另外,黃巢、朱溫等人,先後縱兵大掠長安,給長安造成了致命的打擊。

  所以,如今之京兆府的城裏邊,僅有不到八萬人居住而已,遠遠的落在了開封的後邊。

  不過,不管長安如何的衰落,終究是西北第一大城市,整個帝國西征的重要物資囤積地。

  前朝大周的時候,京兆府設置有留守重臣,等李中易登基之後,京兆府留守一直空缺不置。

  如今,京兆府裏最大的文臣,是知府楊文燦。據李中易所知,楊文燦是劉金山的門人。

  如果按照朝廷裏的派係而言,楊文燦既然是劉金山的門人,也算得上是李中易的嫡係人馬了。

  畢竟,在李中易的手下,能打勝仗的武臣,可謂是多如牛毛。可是,所謂天子門生的文臣,卻是少之又少。

  畢竟,李中易即使開了兩次恩科,錄用的文臣,終究還是不多。

  說句大實話,登榜高中的低級文臣們,大多沒有治理地方的經驗。

  歸根到底,李中易也不可能剛剛取了士,就把他們派到地方來做知縣或是知州。

  “知京兆府軍州事,臣楊文燦叩見皇上。”楊文燦領著文武官員們,畢恭畢敬的迎接李中易的到來。

  “罷了。”李中易整天被淹沒在繁文縟節之中,早就膩死了各種所謂的禮儀。

  隻不過,基於一定程度的儀式感需求而已,李中易才忍到了現在。

  行過禮的楊文燦等人,緩緩的起身後,陪著李中易登車去臨時行宮小歇。

  還是老規矩,李中易的臨時行宮,設置在了京兆府兵馬都總管府內。

  京兆府兵馬都總管趙升平,是李中易的老部下,自從河池軍興之後,就一直追隨於李中易的左右。

  李中易是個非常念舊的家夥,他略事洗漱之後,就拉著趙升平,暢談往日的舊事。

  “嗬嗬,朕還記得,當初是你第一個學會的上梁抄家吧?”李中易笑眯眯的問趙升平。

  趙升平摸了摸鼻子,有些發糗,卻必須硬著頭皮回答:“是的,皇上您的記性可真好啊。”

  “唉,跟著我的老兄弟們,有戰死的,有殘廢的,已經是越來越少了啊。”李中易歎了口氣,接著說,“像你這樣的老兄弟,少一個是一個,令人格外的珍惜啊。”

  趙升平猛的鼻頭一酸,含著淚說:“皇上,您已經是天下的至尊了,還依然記得我們這些老臣子,臣……”

  “唉,衣不如新,人不如舊呐,你們這些跟著我打江山的老人,朕一直都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李中易離開開封的次數,將來隻會越來越少,所以,他才格外的珍惜和老弟兄們促膝長談。

  “別楞著了,茶涼了就不好喝了。”李中易笑道,“等一會啊,咱們來個一醉方休。”

  趙升平終於沒忍,哭了出來,哽噎道:“皇恩深似海,臣無以為報……”

  “嗬嗬,你們把腦袋係在褲腰帶上,跟著朕打江山,還真的是不容易啊……”李中易一旦打開了老話匣子,再也收不住,嘮叨個沒完。

  趙升平往日裏,最恨人在耳邊鴰噪,可是,今兒個,他卻巴不得李中易一直鴰噪下去。

  “皇上,如果不是追隨您的左右,臣下至今還是個窮鬼,穿著祖父傳下來的破褲子……”趙升平也是感慨萬千,有著說不完的話。

  李中易確實是有感於老兄弟越來越少了,突然爆發了文青病,一直嘮叨個沒完沒了。

  趙升平當然希望拉近與皇帝的關係,所以,他一直說些當年的趣事。

  等酒菜擺上桌子之後,趙升平陪著李中易喝了個酩酊大醉,人事不醒。

  到了第二天李中易醒來之後,回憶起飲宴的場景,不由笑道:“老夫廖發少年狂!”

  伺候李中易寬衣的葉曉蘭,捂住小嘴,輕聲笑道:“很久沒見著皇上喝得這麽好了。”

  “是啊,在京城的時候,有處理不完的政務和軍務,哪裏敢多喝?”李中易摸了摸下巴,笑道,“還是待在外麵好啊,不僅行動自由,還可以睡懶覺。”

  葉曉蘭替男人整理好腰帶,笑嘻嘻的說:“莫非是從此君王不早朝了?”

  “嘿嘿,妖妃,看你往哪裏逃?”李中易抬手搭在葉曉蘭的下巴上,戲謔的調侃她。

  葉曉蘭知道男人的心情很好,便湊趣兒說:“奴家哪兒也不去,隻往榻上躲。”

  李中易越發開心了,笑眯眯的盯著葉曉蘭,說:“朕忽然想到了幾個新花樣,要不,現在就試試?”

  “隻要不罵臣妾是妖妃,試試就試試。”葉曉蘭自從生了兒子之後,底氣也變得十足,不怎麽怕李中易突然翻臉了。

  俗話說的好,母以子貴,李中易就算是不看葉曉蘭的麵子,總要看看獾郎的麵子吧?

  吃罷早餐後,李中易依然是老規矩,領著葉曉蘭,轉到了大街上。

  京兆府經過幾次兵災、火災和匪災,不過,重建後的格局,和前唐時期大致相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