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9章 權衡
作者:大司空      更新:2020-03-17 00:04      字數:2183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兩萬戰兵,加上兩萬輔兵,一共四萬兵馬,這已經是一股相當強悍的力量了。

  在李家軍中,一直有滿萬不能敵的神奇傳說。也就是說,隻要李家軍的兵馬達到了一萬人,就基本上屬於不可戰勝的狀態了。

  當然了,這屬於比較誇張一點的自信心。實際上,李家軍自從組建以來,還從未打過敗仗。

  李中易自認為不算是頂級名將,可是,李家軍在他的率領之下,百戰百勝的戰績,也是眾所周知的事實。

  既然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李中易在人們的心目中,已經成了勝利王者的代名詞!

  西進的計劃最終成型之後,李中易出門去了後花園,吳越國的士子們都在那裏參加複試。

  此次複試,其實決定了很多人的命運。按照李中易的計劃,從這些人裏邊選拔出來的人才,將填充到各個州縣的實權崗位之上。

  隻要這些人嚐到了甜頭,並掌握了實權,那就隻能跟著李中易一條道走到黑了。說白了,所謂的通過考試選拔人才,其實是找到利益共同體的最快捷徑。

  李中易從既有官吏之中,尋找利益共同體,其實是一種非常高明的手段。

  如果,選拔出來的都是書生,單單是熟悉官場的生態,就需要好些年的磨練。

  現在,李中易從吳越國原有官吏之中,選拔出來的人才,對官場的顯規則和潛規則都一清二楚,他們直接就可以上崗理政,不需要太長的過渡期。

  李中易抵達後花園的時候,黃光群剛好寫完試卷,他仔仔細細的檢查了好幾遍之後,隨即起身交卷。

  李中易接過黃光群的試卷,仔細的從頭到尾看了一遍,不由對他大感興趣。

  “汝以前是杭州府衙的押司?”李中易信口問黃光群。

  黃光群之所以提前交卷,等的就是李中易的這一問,他不慌不忙的答道:“回皇上,下吏以前確是押司。下吏以為,照皇榜所言,地不分南北,人無分貴賤,實乃大快人心的創舉。”

  李中易微微點頭,別看黃光群僅僅是一名押司,談吐方麵卻是不凡。

  “朕問你,海上貿易以何為最?”李中易放下手裏的試卷,顯得漫不經心的發問。

  黃光群深揖到地,泰然自若的答道:“回皇上,下吏以為,造出不沉之巨船,應為最。”

  李中易溫和的說:“何為不沉之巨船?”這是有心考較了。

  黃光群依舊不慌不忙的答道:“海上風浪莫可測,必須吃水深,且為尖底船,才可能抗得住狂風巨浪。”

  李中易點點頭,笑道:“既然已經交卷,汝且回家去歇息吧。”

  等黃光群走後,李中易拿起他專用的碳筆,在黃光群的試卷上,做了一個醒目的標記。

  考試隻是選拔人才的手段之一,李中易更相信他自己的眼光,黃光群此人有心機有膽識,如果磨練到了位,必是一條上佳的鷹犬。

  張本年緊接交了卷,李中易深深的看了眼他,沒有任何表示,就任張本年離開了後花園。

  等張本年走後,李中易拿起他的試卷,從頭到尾看了不下三遍,基本可以確定,張本年是個有真本事的循吏。

  水上貿易,除了不沉的巨船之外,還有件事情也至關重要,即水上的生意經。

  張本年在試卷裏,旗幟鮮明的點出了海上的貿易對象,包括安南的吳朝和真臘!

  在如今的形勢之下,具有國際貿易視野的人才,不僅不多,反而少得可憐。

  所以,李中易再次拿起碳筆,在張本年的試卷上,畫了個醒目的標記。

  隨著交卷的人越來越多,李中易做標記的次數,也跟著不斷的增多。

  到了最後,等所有人都交了卷之後,李中易赫然發現,有標記的試卷足有二十幾張。

  “吳越國遍地都是人才呢。”李中易站起身子,笑著感歎不已。

  “皇上,吳越國的人才雖多,可惜的是,錢家不能善用他們,導致很短的時間內,就亡了國。”竹娘一本正經的說。

  李中易微微一笑,他的用人觀,一向是唯才是舉,然後是加強監督,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基本原則執行得很徹底。

  試卷全部收上來後,李中易抓緊時間,連夜將一百份試卷,全都批閱完畢。

  一百份試卷,一百個人,李中易不打算黜落一人,隻是需要重新排名次罷了。

  張本年的試卷,和黃光群的試卷,同時擺在李中易的桌子上,他有些猶豫不決,究竟讓誰來做第一名呢?

  論資曆,自然是張本年更深好幾籌,並且,張本年曾任杭州府推官,是官而不是吏!

  黃光群最大的缺陷是,他是個地地道道的不入流的下吏而已,距離官的境界還差了九萬九千裏。

  如果,提拔黃光群為頭名,那麽,李中易敢斷言,黃光群一定心甘情願的充當忠犬的角色。

  當然了,如果提拔張本年為頭名,他這個沒有硬靠山的前任推官,照樣也會是忠臣無疑。

  就在李中易委決不下之時,忽然聽見竹娘在門外訓斥侍女的聲音,“教了這麽多次,還沒有教會你?皇上批閱公文的時候,嚴禁任何人進去打擾,明白麽?”

  李中易心中猛的一動,拔苗助長的典故,由然浮上心頭。

  想定之後,李中易抓起碳筆,在張本年的試卷上,畫了一個異常醒目的圈。

  俗話說的好,鬥米養恩人,石米養仇人!

  李中易再怎麽不待見儒教,如今這個時代,依然是儒生在讀書人裏邊,占了絕大部分的比例。

  下吏不得窺視官階的固有思維,依然擁有極強的生命力和束縛力,即使李中易這麽強悍的皇帝,也不得不選擇一定程度的妥協。

  李中易圈定了頭名和次名之後,列名次的進度,緊跟著加快了數倍。

  第二天一早,李中易放下手裏的碳筆,吩咐人將皇榜謄抄清楚,然後懸掛到行宮門口去。

  這一次,張家管家沒有誤事,他很快就傳回了一個驚人的消息:張本年再次獲得了頭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