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新任監軍
作者:大司空      更新:2020-03-17 00:01      字數:2187
  ,最快更新最新章節!

  來宣敕的中書舍人劉鴻安,並沒有當眾宣讀詔書,而是要求李中易另辟密室,有要事相告。

  李中易身為邊帥,心裏自然明白,劉鴻安身為重臣之一的中書舍人,輕易不會離開開封,八成是有大事發生。

  “無咎,陛下悄然離開汴梁,來到京兆府的消息,不知道被誰走漏給了契丹人。”賓主雙方客套了一番,落座之後,劉鴻安重重的一歎,說出了一個令人驚悚的內幕,“契丹的南院大王耶律撻烈,突然統帥三萬鐵騎,寇我邊界,雄、定、易、霸四州,幾乎同時告急。陛下深思熟慮之後,決定親統大軍北上迎敵。”

  李中易聽了這個消息,立即意識到,一定是朝中出了奸人。

  從利益的角度來看,朝中最不希望柴榮平定西北之後,再北伐奪回燕雲十六州的,除了張永德之外,就數李重進。

  當然了,外部諸國,例如後蜀,北漢、南唐,都肯定不希望大周這個強鄰,太過強大。也就是說,走漏消息的嫌疑麵,非常``之大。

  見李中易低頭陷入沉思之中,劉鴻安又是一歎,繼續解釋說:“吾臨來靈州之前,陛下曾再三叮囑於我,務必向你詢問清楚,有無獨立平滅黨項諸部的決心?”

  李中易一聽此話,麵色當即變得異常凝重,靈州之兵,充其量不過萬餘。

  雖然,朔方新軍擁有大周朝最龐大的一支五千人的騎兵部隊,可是。總不可能傾巢出動,不要靈州這個大後方了吧?

  李中易反複計算了一番,騎兵部隊守城無用。必須都帶出城去。可是,步軍就需要至少留下三千人,用於防禦靈州。

  這麽一進一出之間,李中易手頭的漢軍將士和黨項騎兵之間的比例,就已經不占絕對優勢。

  三千黨項騎兵、兩千漢軍騎兵,再加上兩千漢軍步兵,總共七千人的部隊。黨項族的騎兵幾乎占了一半。

  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如果黨項騎兵在出征的關鍵時刻叛亂。這就和怛羅斯之戰時,葛祿羅背叛大唐一樣,後果簡直難以設想。

  不過,經過好幾個月的訓練。以及嚴密的製度掌控。李中易有理由相信,即使有少部分黨項奴隸騎兵對大周不滿,也不至於動搖到整個黨項奴隸騎兵隊伍對他的忠誠。

  指望所有黨項奴隸騎兵,都對李中易異常忠誠,這本就不是一件靠譜的事情。

  “仰公,在下需要一個好時機。”李中易歎了口氣說,“以區區數千兵馬,若想平滅盤踞於夏州的黨項八部。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劉鴻安字子仰,而且他的地位並不低。和李中易大致相仿,所以李中易尊稱其為仰公。

  “大約需要多久?”劉鴻安緊緊的追問李中易,絲毫也不放鬆。

  李中易心想,這劉鴻安臨來靈州之前,柴榮恐怕在私下裏交待了不少東西吧?

  “以我的猜測,隻要朝廷大軍離開了京兆府,夏州黨項和北漢,一定不會放過裂土於府州的折家。”李中易把玩著手裏的茶盞,慢條斯理的說,“夏州乃是赫連勃勃大王所築之統萬城,此城堅固異常,黨項人即使對我有所防備,也必然不會留下太多的兵馬。隻要黨項人的主力離開了夏州,後麵的事情倒也就好辦了。”

  “仰公,多則一年,少則半年,府州必定有變,那個時候,就是我進兵夏州之時,還望仰公替在下稟報於陛下尊前。”李中易拱著手,客氣的向劉鴻安求助。

  劉鴻安見左右無人,不由微微一笑,說:“陛下早已料到無咎會這麽說,所以……李中易接詔……”

  見劉鴻安突然從袖口掏出一份柴榮的手詔,李中易慌忙下拜,恭恭敬敬的接旨。

  “無咎,黨項諸蠻竊據之諸州,朕就交給你了……朕信得過你,不過,朝廷之法度也不容藐視,劉子仰就留在靈州,給你做監軍……”劉鴻安手捧詔書,念出口的卻都是家常話,難怪要發手詔呢。

  末了,劉洪安朗聲念道:“除李某西北行營副都總管,統轄靈、鹽、延、慶四州軍州事……”

  李中易聽了異常唬人的頭銜,心裏卻暗暗苦笑不已,鹽州刺史孫道清,仗著柴守禮的勢,一直是既不聽從調遣,又不服從政令,顯然指望不上。

  延州的軍閥高家,名麵上遵從朝廷為主,實際上,就是當地的土皇帝。

  慶州雖然是大周直屬的領地,可是,慶州歸屬於武靜節度使管轄,不可能真心誠意的聽從他李中易的調度。

  扒拉來,扒拉去,李中易能夠用得上,還隻能是他手下的萬餘精銳。

  劉鴻安原是朝廷重臣,熟知朝中的政局,所以,他見李中易一直垂頭沉思,心裏也明白李中易的麵臨的窘境。

  “唉。無咎啊,陛下也難呐,咱們做臣子的要多多體諒啊!”劉鴻安悠然歎了口氣,不經意的說,“一旦功成,據鄙人的估計,數州之方鎮,肯定是少不了你一份啊。”

  李中易心想,柴榮私下裏許的是樞密副使,劉鴻安卻提及一方節度使,這葫蘆裏究竟賣的是什麽藥呢?

  不管怎麽說,由於契丹人攪局,夏州這一仗,就隻能靠李中易獨力承擔了。

  “無咎,據我家四郎所言,令弟最近讀書異常刻苦上進,幾次月考,均榜上有名。”

  談完了正事之後,劉鴻安臉上掛著親切的笑容,和李中易拉家常。

  和李中易一樣,這劉鴻安也一向以孤臣和純臣自居,他和朝中的所有重臣,都沒有過密的往來,一直恪守君子不黨的為官原則。

  巧合的是,劉家的四郎和李家的二郎,竟是國子監的同窗,而且,兩人居然一直走得很近。

  有了這麽一層關係,李中易帶兵遠征高麗的時候,劉鴻安的渾家馬夫人,一直和瓶兒有著還算緊密的互動。

  夫人外交,如果沒有當家男人在背後默許,是不可能成功滴!

  說句心裏話,馬夫人非但沒有看不起瓶兒的妾室身份,反而走得很近,要說李中易沒放到心裏去,那也不是可能的事情。(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