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押諸蕃部落使
作者:大司空      更新:2020-03-17 00:01      字數:3319
  一個多月後的一天下午,李中易終於等到了柴榮對他的新安排。

  “門下,逍遙縣侯,破虜軍都指揮使,衛州團練使李某,國之幹臣,素有能吏之名……除銀青光祿大夫,敕授龍圖閣待製,朔方觀察處置使,朔方押諸蕃部落使,靈州刺史兼兵馬都總管……爾其欽哉,可!”

  天使傳下的詔書,出自翰林學士知製誥的手筆,典型的四六格式,廢話頗多,而且,李中易的頭銜之長,令人頭暈目眩。

  銀青光祿大夫,是從三品文散官,隻是榮譽性質的頭銜罷了,不值一提。

  龍圖閣待製是從四品的館職,看似是個虛銜,卻意味著李中易是天子身邊的親近詞臣,以後有機會入閣為相。

  朔方觀察處置使,地位比朔方節度使略低,主要以行政為主,轄區內有兩州之地,鹽州和靈州。

  可喜的是,李中易獲得了靈州刺史兼兵馬都總管的身份,這就意味著,他從此以後,至少是靈州的土皇帝。

  %  至於,朔方押諸蕃部落使,其實就是朔方境內的所有歸附大周朝的蠻族,都歸李中易節製。

  接了詔書之後,李中易心想,柴榮看來是聽從了他的國策,先定西北,奪取河套的馬源地之後,再複燕雲十六州。

  後周的朔方節度使府,其管轄的範圍,比晚唐時期,要小得多,僅有區區兩州之地。而且,朔方節度使府是大周朝西北邊境。最偏僻的一個節度使府。

  實際上,李中易轄區的北麵、南麵和西麵,都是黨項人的地盤。黨項人名義上尊奉大周朝為正統。暗地裏搞的就是獨立王國的那一套,既不聽調遣,也不聽政令。

  柴榮雖然沒把破虜軍給李中易帶走,卻安排了郭懷率領的這一千多舊部,跟著他去靈州上任。

  說實話,李中易對於這個安排,已經知足了。他的手頭若是沒有一支如臂使指的強兵。西北邊境地區那些畏威而不懷德的蠻夷們,絕不可能乖乖聽話。

  咳,黨項人有數萬兵馬。李中易的手頭,隻有區區一千來人,又是以少打多的局麵啊!

  李中易心裏明白,這又是柴榮對他的一次重要考驗。如果順利的平定了黨項諸部落。李中易在柴榮心目中的地位,更上幾層樓,那就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為了李中易即將駐邊的事情,李家的上上下下在瓶兒的使喚下,全都忙碌了起來。

  出守邊關的行李都還好說,隨便瓶兒去收拾,李中易感到頭疼的是,究竟要帶哪個小妾去上任呢?

  身為邊關守臣。李中易的父母兒子,都必須留在開封。等於是變相的人質。

  李中易此去靈州,肩負著平定黨項的軍事重任,不可能帶一大堆小妾去享福。

  高麗的孿生三姊妹,隻有一個跟著,就沒啥意思了,李中易隻是略作考慮,就否定了這個想法。

  瓶兒要管家,照顧好狗娃,隻能受委屈,留在家中了。

  六妾之中,這就排除掉了四個,就剩下藤原櫻和芍藥了!

  李中易眼珠子微微一轉,嘿嘿,幹脆誰都不帶,暗中把費媚娘接去靈州,長相廝守得了。

  打定了主意之後,李中易故意沒有發話,直到臨走的前一天晚上,才向群妾們宣布了他的決定。

  好家夥,李中易的決定公布之後,家裏立時炸了鍋。芍藥哭著喊著要跟他走,彩嬌淚眼婆娑的直叫姐夫,櫻沒哭鬧,卻小聲說,她擅長偵察敵情。

  李中易啞然一笑,倭人豈知黨項話,櫻這個倭忍,即使去了西北,連話語都不通,典型的無用。

  “好了,都給我住嘴,吾意已決,不必多言。”李中易的下了決心的事,至今還沒有推翻過的先例。

  啥叫夫主?就是小事裝糊塗,大事一言決之,不容置疑。

  五天前,陛辭的時候,柴榮私下裏給了李中易一份密詔,任命他為西北行營都虞候。

  李中易名義上沒掛軍職,隻帶了一千多兵將上任,柴榮就是不想打草驚蛇,讓黨項人提高警惕心。

  由於朔方距離京兆府(今西安)實在是太過遙遠,李中易倒沒要求多帶兵馬,而是請求柴榮,撥給一些造箭、冶鐵的工匠,以便就地建起軍器監的靈州分監。

  柴榮也知道靈州路遙,不僅軍器供應艱難,而且,糧食等物資的輸送,更是個要命的大問題,也就答應了下來。

  大軍出發之後,郭懷顯得異常興奮,笑道:“重回香帥的麾下,末將高興死了。”

  李中易摸著下巴說:“世事無常啊,轉了一大圈,還是老弟兄聚在了一塊。”

  姚洪笑道:“姓左的前幾日說過,此次機會實在難得,他最想做的是,重建安西都護府。”

  李中易瞥了眼人小鬼大的左子光,笑著問他:“就怕時間不夠啊。”

  柴榮也就這幾年的壽命了,老天爺會給李中易留下多少時間,去收拾西域的殘局?

  “老師,事在人為嘛,黨項人兵馬雖多,卻分散在了銀、夏、綏三州之地。如果朝廷發大兵從慈州北進,吸引住黨項人的主力部隊,掩護咱們悄悄的進攻,破夏州,還是很有機會的。”左子光足智多謀,精明能幹,隻是受了李中易的影響,他如今已是妥妥的大漢主義者。

  李中易微微一笑,說:“欲破夏州,必先平定諸蕃,否則的話,我這邊大軍未動,夏州就已經知道了。”

  朔方的問題,主要是歸附的蠻夷們,時叛時服,誰給好處,就替誰賣命,很難確定他們的真實立場。

  整個朔方,位於大周國的最西陲,草原蠻族雜居最多,民族問題也最複雜。

  據李中易從樞密院抄來的一點粗淺的資料,整個朔方境內,除了黨項人的雜部落之外,還有吐穀渾,回鶻,室韋等十多個民族的大小數百個部落。

  就社會性質而言,這些蠻族,基本都還處於奴隸製社會,出則為兵,歸則為牧民,流動性也非常大。

  確實是個很難啃的硬骨頭啊,李中易想到這裏,不由眯起兩眼眺望著遠方,西域,我來了!

  行軍的途中,李中易發現,身邊的這些老部下們,依然還在按照他以前製訂的練兵打仗的條令,嚴格予以執行。

  如今的李中易,早已不是軍事菜鳥,僅從行軍隊列的編成情況,他就可以看得出來,老河池鄉軍已經落後於按照全新製度編練的破虜軍。

  單從軍事角度來說,破虜軍已經十分接近於近代意義的合成軍種,不僅遠中程打擊的武器配備較為齊全,而且,近程肉搏的陣形配備,也比較合理。另外,破虜軍為了防備騎兵衝擊的盾車,也是按照一個什一輛的標準,予以配置。

  兩相比較之下,老河池鄉軍還有一個致命的問題,沒有經曆過數萬人的大兵團正麵血戰。

  以前,由山民組成的老河池鄉軍,在李中易的統帥之下,打的基本都是遊擊戰。

  論機動能力,以李中易的看法,老河池鄉軍應該遠強於破虜軍,打不過就跑的本事,尤其突出。

  “此去靈州,路途異常遙遠,閑著也是閑,正好適合練兵。”李中易從李雲瀟的手頭,接過由他親手編寫的全新練兵作戰綱要,遞到了郭懷的手上。

  由於水師被調去了長江流域,防備南唐的偷襲,所以,李中易的這一小股兵馬,隻能走陸路,去靈州。

  這一路行去,真叫作路漫漫呐,大軍西出開封,經鄭州,西京(洛陽),過潼關,抵達京兆府。

  京兆府,舊長安,自從被黃巢攻破屠城之後,早已不複當年盛唐之時,全球第一大城市,那繁花似錦的榮景。

  偌大個城市,隻有區區數萬人而已,市麵異常蕭條,別說不能和日益繁華的開封相提並論,就連西京都遠遠比不過。

  在京兆府歇了一晚上,李中易繼續領著老部下們,一邊抓緊時間訓練,一邊趕路。

  從開封到靈州,全程大約三千多裏路,可謂遙遠異常。

  老河池鄉軍每天的行程,定為標準的八十裏,一個多月後,這才抵達了朔方節度使所屬的靈州。

  靈州長史楊正高,率領滿城文武以及有頭有臉的吏員,出城十裏,迎接李中易的到來。

  “下官拜見李觀察。”

  因李中易的差遣之中,觀察處置使的地位最高,也最有權力,所以,楊正高以觀察相稱。

  “楊長史,辛苦了。”李中易含笑從馬上下來,在楊正高的介紹之下,和他的屬官們一一見禮,打招呼。

  按照大周的製度,因靈州是上州,李中易的部下裏邊,不僅有長史、司馬,更有佐貳官最高的別駕。

  除了上述三個上佐官之外,靈州刺史府的屬下,各縣的縣令,以及錄事參軍事,錄事,七曹參軍(判司)以及市令、博士等佐官。

  整個刺史府的架子倒是搭得蠻大,麻雀不小,五髒俱全!

  另外,觀察處置使府的判官、掌書記,也都趕到了郊外,恭迎頂頭上司的到來。

  李中易掃視了全場一周,他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他這個押諸蕃落使已經到任,蕃族部落的人,到場迎接的卻沒有多少人。

  漢、蕃的容貌和服飾迥然不同,李中易一眼就可以看出,好象蕃部的人不怎麽歡迎他的到來啊?(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