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章 風起
作者:大司空      更新:2020-03-17 00:00      字數:3512
  等李中易銷假回三司衙門重新“上班”,卻猛然間發現,原本兼任三司使的宰相範質已經離任,新任三司使高洪泰已經上任。

  按照常規,新的頂頭上司到任,李中易這個中層幹部,不管多忙,都應該到場迎接。

  可是,李中易卻在事前,沒有聽到絲毫的風聲。別人倒也罷了,李中易的直接上司,鹽鐵使孫大清,卻為何不派人給李中易報信?

  李中易吃了個啞巴虧,還沒辦法找人說理,他自然要在心裏,給孫大清狠狠的記上一筆小帳。

  這件事餘波還在蕩漾,這天吃過午飯之後,李中易忽然被鹽鐵使孫大清給找了去。

  孫大清見了李中易,也沒廢話,直接拿出一份公文,遞到李中易的手上。

  李中易接過公文一看,卻是新任三司使高洪泰,下達的生產指令。

  範質的指令很簡短,分量卻不輕,要求三司胄案所屬的造箭坊,加快生產的進度,務求在兩個月之內,造出至少七十萬支{合格的羽箭。

  孫大清一邊歎氣,一邊搖頭,說:“無咎,說句心裏話,別說七十萬支箭,就算是三十萬支,我這心裏都完全沒底啊。不過,高公既是新上任,自然不肯墮了威信,公文既下,想方設法都必須辦到。”

  李中易去過造箭坊幾次,那裏有八百多名工匠,人數確實已經不少了。隻是,由於生產的工藝流程存在嚴重的問題。一名工匠需要從頭到尾,獨自完成造箭的整個過程,效率怎麽可能提得高呢?

  孫大清的意思很明白。想讓李中易這個分管造箭坊的鹽鐵副使,把高洪泰的生產指令給頂回去。

  高洪泰突然加大了弓箭的生產指標,不管合理性怎樣,配合的肯定是柴榮的北伐大計,李中易隻有腦子進水了,才會去公開反對。

  “孫公,在下初來不久。各種情況還沒有特別熟悉,所以,也不太清楚造箭坊的的生產能力。”李中易說的是實情。孫大清即使心裏不爽,也無話可說。

  孫大清也猜到了李中易會躲閃掉這個任務,可是,高洪泰是新任三司使。大權在握。他哪敢輕易得罪?

  “無咎,不如你我一起去找高公,做個說明?”孫大清自然不想獨自硬頂高洪泰的無理要求,怎麽著也要把李中易這個該管的副使,拖進去一起墊背。

  李中易心想,來錢的肥缺你都占著,倒黴的事情就拖俺下水,有你這麽幹的麽?

  “孫公。你在任日久,非常了解造箭坊的能力。在下剛來不久,兩眼一抹黑,連門都不知道往哪邊開啊。”孫大清越是要求得緊,李中易就越起疑心,不推出去才有鬼。

  這麽離譜的事情,偏偏在李中易銷假上班的時候發生,如果說其中沒有內幕,那才叫有鬼。

  “孫公,下官見了高使,該如何說呢?”李中易使出太極絕招,故意裝傻到底。

  李中易雖然不知道這裏頭藏著什麽奧妙,不過,以造箭坊目前的生產狀態,別說兩個月造出七十萬支箭,就算是二十萬支都是不可能的事情。

  因為,造箭坊最多的一個月,也就造出了十萬支箭而已,生產效率之低下,令人發指。

  “那好吧,我就告訴高公,造箭坊無能為力。”孫大清歎了口氣,黑著臉不再說話。

  造箭坊無能為力?這不是當麵指責他李中易無能麽?

  看來,三司衙門換了新長官之後,孫大清也露出了真麵目啊!

  無能?老子無不無能,是你說了算的?

  李中易絲毫沒有動怒,反而腦子裏異常之冷靜,敵人逼得越狠,這就說明,內幕越不簡單。

  搞不好,這孫大清是張永德或是李重進,埋在三司衙門裏的眼線,也未嚐沒有這種可能性。

  “請孫公回稟高使,就說下官剛上任不久,對於造箭坊的情況非常不了解,請恕下官對此無能為力。”李中易借著孫大清的話頭,把無能為力這四個字,原封不動的還了回去。

  隻有巨大的風險,卻沒有任何好處,李中易寧願承認自己無能,也不可能往陷阱裏邊去鑽。

  盲目逞能,是政治幼稚病患者的專利,李中易恕不奉陪!

  李中易盤算得很清楚,造箭的工序異常之複雜,人財物的權力都不在他的手上。

  無論是鐵料,箭木、或是羽毛,隨便哪一個方麵出了問題,李中易都會一頭栽進深不可測的深淵之中,有嘴也說不清楚。

  孫大清深深的看了眼李中易,他心想,這家夥不象是那人所說的,狂妄到了無以複加的程度啊?

  過了兩天,李中易和孫大清被一起叫到了高洪泰的公事廳,高洪泰的態度異常和藹。不僅賞了座,還命小吏上了茶。

  高洪泰笑著說:“無咎啊,老夫剛剛上任,不明細務,險些被小人所蒙蔽,你莫怪啊。”

  頂頭上司如此客氣,李中易心頭的警報立時拉響。以他混官場的經驗,頂頭上司找你談話,要麽是提拔的好事,要麽就是難以預測的壞事,尤以後者為多。

  “高公,您言重了,都是下官無能,讓您老費心了。”李中易擺出謙遜的態度,想看看高洪泰究竟要玩什麽把戲?

  “哎,無咎老弟,老夫素知你是個能吏,不論是買糧食,還是辦集市,都解了朝廷的燃眉之急。”高洪泰打著哈哈,一個勁的誇獎李中易。

  李中易的態度很端正,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好話先說盡,靜觀高洪泰出牌。

  三個人閑聊了一陣子,高洪泰手拈胡須。含笑問李中易:“不知造箭坊如今每月可以造出多少箭支?”

  李中易心頭立時一凜,他不過是個鹽鐵副使罷了,高洪泰放著孫大清這個正使不問。卻來問他這個副手,這可嚴重不符合官場辦事的邏輯啊?

  “回高公的話,下官剛上任不久,對於造箭坊的情況,還非常陌生,實在是不敢妄言。”李中易在摸不清楚狀況的前提下,索性以退為進。他倒要看看高洪泰的葫蘆裏究竟賣的是什麽藥?

  孫大清見高洪泰的視線瞟了過來,趕緊起身抱拳拱手說:“回高公的話,造箭坊正常的情況下。可以造出大約十一、二萬支羽箭。”

  李中易眼觀鼻鼻觀心的坐著,心裏卻在想,孫大清的這個回答,倒是非常貼近造箭坊如今的生產能力。難道說。是他自己剛才想歪了方向?

  “嗯,老夫上任之前,王相公曾經有言在先,羽箭的製造必須加快進度,大量囤積。”高洪泰端起茶杯,喝了口茶,順便看了看李中易的表情。

  高洪泰接著又說:“老夫雖然不懂作戰,卻也聽人說過。臨敵之際,羽箭的消耗異常巨大。往往一戰就可以用去幾十萬支羽箭。”

  孫大清陪著笑臉,附和說:“高公說的極是,不愧是知兵的朝廷重臣。”

  也許是孫大清的這個馬屁拍得很舒服,高洪泰捋著胡須,擺手笑道:“老夫從未帶兵打過仗,不過,聽人言說一些戰事罷了。”

  李中易默不作聲看著高、孫二人的緊密互動,既然高洪泰把他找了來,肯定會把事情說清楚的,他一點都不著急。

  “十一、二萬支箭,確實少了點。以老夫的看法,不如就定為十五萬支羽箭吧?”高洪泰說得很輕巧,看似商量著辦,實際上,以他的重臣身份,這已經算是下達指令了。

  孫大清猶豫了一下,隻得硬著頭皮說:“下官領命。”

  “無咎,你看呢?”高洪泰沒見李中易表態,就側過臉來,含笑望著他。

  李中易隱約感覺到此事不簡單,可是,高洪泰下達的生產任務,已經不象上次那麽離譜,甚至還很合情合理。

  孫大清這個正使都答應了,李中易實在沒有理由當麵反對,否則,官司打到柴榮的麵前,李中易也完全不占理。

  這麽一來,無能和畏難的帽子,肯定會扣到他的頭上。

  “高公,孫使非常熟悉情況,既然他認為可以完成,下官倒覺得孫使必有把握。”李中易故意沒把話說死,而是推到了孫大清的身上。

  高洪泰摸向胡須的右手,中途僵了一下,盡管很短暫,但還是被李中易及時的捕捉到了這個細節。

  “嗯,鹽鐵司事務繁多,無咎啊,你既為副使,似乎責無旁貸的要替朝廷非一些憂啊。”高洪泰的手離開胡須的一刹那,他突然做了決斷,“無咎,老夫以為,由你負責督造五萬支羽箭的製造,肯定沒問題的。”

  李中易心裏已經明白了,此事必定有鬼,隻是這高洪泰異常之狡詐,所說的話,句句占理,讓他無法公開反駁。

  孫大清這個正使,負責十萬支羽箭的製造,他李中易這個副使,隻承擔一半的生產任務。

  高洪泰的這個安排,合情合理,即使擺到柴榮的麵前,也完全說得過去,沒人會說高洪泰處事不公。

  “嗬嗬,老夫已將此事稟了政事堂的諸位相公。這是堂劄,無咎,你拿去看看吧。”高洪泰不露聲色的從桌案上,拈起一份黃麻紙的公文,遞到李中易的麵前。

  李中易接過堂劄一看,上麵不僅有值筆宰相王溥的簽押,以及宰相李穀的副署,還蓋有大紅的“中書門下之印”。

  毋庸置疑,這是正兒八經的政事堂的正式堂劄,這就意味著,李中易已經被逼到了牆角。

  李中易的心裏除了驚歎之外,更多的是對高洪泰行事老辣,謀劃周全的讚許。

  這個姓高的,可比昝居潤那個偽道學,厲害十倍以上啊!(未完待續。。)

  ps:今天的三更已經完成了,月票卻沒啥動靜,僅僅十幾張票而已,居然如此的艱難。司空,加碼出昨天欠的一更,如果月票還沒起色,那隻能表示遺憾了。俺已經史無前例的大爆發,一天打算搞定五更,可是,兄弟們不給機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