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暗渡陳倉
作者:大司空      更新:2020-03-17 00:00      字數:3586
  李中易側身避開,異常誠懇的說:“元朗兄乃是力抗契丹韃子的大英雄,某一直自慚形穢,苦於無法結識象元朗兄這般的英雄豪傑。”

  “先生太過抬舉某家了。”

  趙匡胤原本一直懷疑李中易別有用心,如今事實俱在,他不僅疑慮盡消,反而覺得李中易也是個性情中人。如此胸懷韜略,如此精明厲害的人物,如果錯過了這一次機會,恐怕以後就沒有機會了啊。

  “蒙先生如此厚愛,某不勝感佩。某趙匡胤對天立誓,隻要不違背天理倫常,先生但有所命,某即便赴湯蹈火,亦在所不辭。”趙匡胤豪爽的發下誓言。

  李中易心想,如果趙老二將來果真當上了北宋的太祖,到了應景的時候,他就會發現:今日之誓,過分之極。

  做人不能太貪心呐!

  李中易打定主意之後,含笑道:“元朗兄乃是信義之人,某家便是無恥之徒不成?不過,既然元朗兄如此心誠,將來在便利的時候,隻須幫某家做一件, 小事便可。”

  “那怎麽行?先生莫要陷某家於不義。”趙匡胤真的感動之極,李中易果真對他別無所圖,如此大恩豈能不報?

  經過一場不短的拉距戰,最終,趙匡胤做了鄭重承諾,將來必定幫李中易做三件大事,隻要力所能及,絕不失言。

  趙老二,這可是你自己親口說的呐,李某可沒有半點要挾之意哦,嘿嘿!

  李中易按捺住心中的自得,索性把慕容延釗和趙匡義都請了來,讓他們享受一下重獲新生的快樂。

  趙匡胤放下心思之後,拉著李中易東扯西拉,談天說地。

  誰知,這一聊,趙匡胤猛然間發覺,從天文到地理,從風土人情到練兵要訣,李中易竟然都有超凡脫俗的高見,著實令人大開眼界,佩服之極。

  實際上,上輩子,李中易業餘的時間,不是讀書,就是看報,要麽就是上網。除了醫術的老本行之外,李中易的知識麵很廣,深度卻遠遠不夠,也僅僅是個半瓢水罷了。

  可就是這半瓢水,也足以唬住在場的所有人,包括趙匡胤在內,都對李中易佩服的不得了,將他視為世外高人。

  鑒於兩軍正處於交戰的狀態,凡是涉及到軍事的話題,不管是李中易,還是趙匡胤,都刻意回避了這個問題。

  當晚,李中易和趙匡胤他們三個,喝得酩酊大醉,十分盡興。趙匡胤居然主動要求和李中易抵足而眠,李中易自是欣然應允,嘿嘿,和未來的宋太祖共臥一榻,將來傳了出去,必成曠世佳話。

  第二日清早,趙匡胤臨別之際,突然對李中易說:“先生,他日若有大事,還望先生相助於我。”

  “李某才淺德薄,就怕難以幫得上元朗兄你啊。”李中易因為早知曆史,隱約猜測到了趙匡胤的真實想法,卻故意裝傻充楞。

  “功名但在馬上取。有朝一日,某家若能帶兵伐契丹,收複燕雲十六州,以先生之絕世高才,必可助某一臂之力。”趙匡胤臉上盡顯大義凜然之色。

  李中易心裏卻在犯嘀咕,難道說,趙老二現在就已經開始謀劃著篡周滅蜀,然後再北伐不成?

  不對呀,柴榮不早死,趙老二哪來的機會當皇帝呢?

  “嗬嗬,元朗兄,你是周將,我乃蜀臣,幫你出點小謀倒是可以,至於其他的嘛……”李中易故意停頓在了這裏,給趙匡胤留下了無盡的回味空間。

  趙匡胤見招徠李中易失敗,隻得抱拳拱手,領著慕容延釗和三弟趙匡義,回了周軍大營。

  望著趙匡胤遠去的背影,李中易心想,劉皇叔請諸葛亮出山,都要三顧茅廬呢,你就這麽隨隨便便的一請,俺就去了,嘿嘿,不能把身價搞得太賤了啊!

  實際上,李中易既然已經獲得了趙匡胤的三個莊嚴承諾,滅蜀的又是北宋,他還有必要跟著趙老二東征西討,到處吃灰麽?

  趙老二、趙老三還有慕容化龍的大人情先留著,等到了合適的時候,再慢慢的把好處榨回來,李中易可是一個很自私,從來不肯吃虧的主哦。

  類似石守信這些武將,提著腦袋跟著趙匡胤造反,最後不也就是當個飽食終日的富家翁罷了?

  與此相反,大宋朝的文官集團,卻中途摘了功臣們的桃子,並且日益坐大。

  由於北宋極其嚴重的崇文抑武政策,再加上文官集團的集體墮落,僅僅一代人的工夫,宋軍就衰敗不堪,無力再戰。

  總之,李中易還沒想好,未來的路究竟該怎麽走。他有自知之明,絕不是什麽救世主,有機遇的話,他肯定會好好的為整個民族出一把大力。

  如果,一直不被君王所看重,無法發揮所長,他也不會去強求。做個知足的小官僚,過著富裕的生活,其實也可以活得很精彩。

  即使將來蜀國真的亡了,有今天結下的善緣,他的全家老小親戚朋友,在北宋的日子也不會太難過。

  由於李中易把握先機,長袖善舞,現在的局勢是,左右逢源,遊刃有餘。

  “公子,您就這麽輕易放那兩個人走了?”黃景勝忍了好半天,終於忍不住私下裏問李中易。

  “有些朋友,是可以交一輩子的。”李中易淡淡地扔下這句話,掉頭就走,也懶得和黃景勝解釋,即使解釋了他也不懂,對牛彈琴。

  接下來的幾天裏,河池城的西線無戰事。趙匡胤和李中易好象很有默契,雙方都沒有再戰,隻是斥候之間,保持著一定的接觸。

  李中易這幾天一邊督促民夫加固大寨的防禦,一邊組織召開軍事總結會,日子倒也過得逍遙自在。

  趙匡胤那邊也很有默契沒有繼續進攻蜀軍大寨。自從近距離看過蜀軍的防禦措施後,他對李中易的防禦特性,有了顛覆性的認識。

  就這麽不鹹不淡的又對峙了幾天,這一天,李中易接到了孟仁毅暗中發來的一封密信。

  王昭遠終於還是丟了鳳州,他敗退的途中,被趙匡胤帶人打了伏擊,損失異常慘重,連他本人都差點成了趙匡胤的俘虜。

  李廷圭得知消息後,當即帶兵去救援,結果他也中了趙匡胤的埋伏,大敗逃回河池城。

  如今,先後逃後河池的李廷圭和王昭遠,一致把矛頭對準了李中易,李廷圭更是發誓要砍了李中易的腦袋。

  “怎麽會這樣?”李中易驚怒交加,等他慢慢的琢磨出味道來,不由長聲一歎,“好個精明厲害的趙老二。”

  敢情,老子中了趙老二的空城計啊,李中易暗暗自責,他的作戰經驗還是太差了。

  此前,李中易一直以為,和趙匡胤就這麽一直對峙下去。等到戰爭結束時,各回各家,彼此都有個交代。

  誰曾想,趙匡胤明著沒啥動靜,暗地裏卻在鄉軍斥候的眼皮子底下,調動兵馬悄悄的翻過了山口,奔襲了蜀軍的糧道。

  “怎麽辦?”李中易心裏邊空空的,第一次感覺到深深的無力感。

  沒辦法,打仗他不行,隻能找大家來集思廣益。於是,李中易命人把郭懷等眾將都找了來。

  討論來,討論去,大家都覺得鄉軍的兵力嚴重不足。區區兩千多人的鄉軍,除了留守大寨之外,無論想做什麽,隨時隨地都將麵臨全軍覆沒的巨大危險。

  一旦鄉軍和周軍千人以上的部隊遭遇,並被拖住,就很可能會陷入敵軍的重重包圍之中。

  可是,李廷圭那個老貨已經盯上了李中易。如果現在撤回河池,他李某人的腦袋,很可能被李廷圭隨便找個借口給砍了。

  進退兩難啊!

  郭懷他們也沒什麽好辦法,巧將難為無兵之戰,實力不濟,如之奈何?

  李中易想了又想,無奈之下,他決定還是發動群眾,讓全體鄉軍官兵,都參與到生死攸關的命運大討論中來。

  可惜的是,軍事作戰不同與反細作,對於此前還是土農民的鄉軍絕大部分多數士兵來說,對於軍事常識,比李中易這個菜瓜還不如。

  大多數的意見匯總上來後,李中易一邊看,一邊搖頭,都沒大用。

  趙匡胤明著休兵,卻暗渡陳倉的奇謀,徹底打亂了李中易的陣腳。

  怎麽作戰,李中易不懂,但是,如今麵臨的政治上的重大危險,他卻一清二楚。

  在李中易看來,繼續守著堅固的山寨,非但沒有任何意義,反而很可能在戰後,被李廷圭拿來當箭靶。

  玩高層政治,基本上沒有是非,隻有實力的對比和統治者的利益需要。

  李廷圭手握重兵,一直是蜀孟皇族坐穩江山的軍方柱石,他李中易充其量不過是個弄臣罷了,實力對比中,李中易完敗。

  即使,孟昶被李中易的“小法術”給忽悠住了,以為他之仙之門徒。但是,如果李廷圭硬扣上大帽子要他死,恐怕到最後,結局很難預料。

  據孟仁毅此前暗中傳來的消息,放棄秦州獨自逃回成都的趙季劄一家老小,已經被孟昶殺了個精光。

  李中易很明白,孟昶高高的舉起屠刀,就是想震懾住前方的所有帶兵將領,再有臨陣脫逃者,殺全家。

  頭疼呐,李中易在糾結之中,隨意的拈起一份節略,不經意的掃了一遍,他的眼珠子立時瞪得溜圓。

  “把這個人給我找來,馬上。”李中易連看了三遍節略,果斷的下令要見那個人。

  “卑職第一指揮三隊,隊正左子光,拜見香帥。”一個文質彬彬,簡直不象是丘八的年輕人,恭敬地站在李中易的麵前,叉手行禮。

  左子光,李中易覺得這個名字有些耳熟,隻是一時間又想不起,在哪裏見過?

  “你為何說,咱們可以反偷襲敵軍的糧道?”李中易示意左子光坐下,含笑問他。

  “回香帥,我軍久經訓練,軍紀嚴明,腳力出眾,翻山越嶺根本不在話下。”左子光頓了頓,見李中易一直目光炯炯的盯在他的身上,就又解釋說,“不瞞香帥,我軍雖然經過了一場血戰,但也僅僅是防禦作戰,平原野戰確非我鄉軍之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