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2章 仁肇來也
作者:大司空      更新:2021-02-07 07:37      字數:3257
  今天的進攻,是實際意義上的總攻,總攻的最高指揮官是廖山河。

  成都的北門外,漢軍的軍陣,仿佛紅色海洋一般,一眼望不到頭。

  在漢軍軍陣的最前方,聳立著一百餘門六磅火炮,青黃色的炮管,筆直的指向成都北門的城牆。

  還是老規矩,炮軍都指揮使李永堂,依然負責臨敵的全權指揮。

  沒辦法,訓練一名合格的神炮手,實在是太難了。神炮手,不僅需要有文化,更重要的是,數學的基礎必須好。

  在這個時代,能夠熟練使用加減法的人,已經很不容易了。更別提,計算拋物線,計算彈道的偏差,計算風向對彈道的影響了。

  當然了,李永堂也訓練了一批準神炮手,臨戰之時,這些人一人指揮一門火炮,專門轟擊城門洞。

  據李永堂所知,成都城的北門、西門、南門和東門,都有甕城的保護。

  也就是說,即使是炮彈轟開了外麵的城門,大軍也不敢衝進甕城裏去找死。

  那麽,進攻成都的計劃,顯然是要作出調整的。

  按照李永堂擬定的進攻計劃,先集中有數的神炮手,轟開甕城的門。

  然後,再集中所有的火炮,以二十門火炮為一組,分為六組,依次推上去,轟擊城牆上的同一個位置,直到轟塌了為止。

  完全精確的轟擊,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不過,將炮彈的落點,控製在一定的誤差範圍以內,還是有可能做到的。

  實際上,以李永堂豐富的轟擊經驗,他心裏非常有數,這麽多的火炮集中猛轟,城牆的垮塌僅僅是時間問題。

  運氣好的話,幾個時辰便可以轟塌了。若是運氣不佳,頂多也就是三天了。

  若是三天之內,還轟不垮城牆,李永堂幹脆找塊豆腐撞死得了,活著也沒啥意思了。

  李中易騎在“小血殺”的背上,透過單筒望遠鏡,默默的注視著炮軍們的一舉一動。

  火炮,雖然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兵器。但是,此次伐蜀,因為蜀道特別艱難的緣故,李中易隻是帶上了6磅炮,而不是真正的攻城利器——12磅炮。

  主要是12磅炮,實在是太過沉重了,一門炮重約一噸,就算是帶著上了路,也難及時運送到成都城下。

  所以,李中易寧可攜帶一百多門輕便的6磅炮,也沒帶上沉重的12磅炮。

  另外,在軍器監火炮坊內,24磅的重型火炮,也在有條不紊的研製之中。

  將來,利用水師登陸安南的時候,一艘大戰船上,裝載著幾十門,甚至是上百門24磅火炮,那簡直就是海上無敵的存在。

  在這個沒有安全套的年代,隻要是和平年代,每隔二十年,人口就會多出一倍,且不以任何人的意誌為轉移。

  人口大爆炸,導致的土地不夠分,糧食不夠吃,始終是個天大的隱患。

  若想徹底的打破王朝不足三百年的治亂循環的死局,除了采取極其嚴厲的抑製土地兼並的國策之外,更重要的是,開拓海外的糧食生產基地。

  別人肯定不清楚,李中易卻是心裏有數的,就在大漢朝的南邊,麵積狹長的交趾、土地肥沃的暹羅以及民風純樸的高棉,這些可都是隨隨便便就一年三熟的寶地啊。

  別看大漢朝如今的疆域不小,實際上,江南、荊湖和兩廣地區還沒有全麵開發出來,全國的可耕地麵積並不大。

  自從秦漢之後,關中地區的糧食產量,已是如王小二過年一般,一年不如一年。不然的話,唐朝滅亡之後,北方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周,也不至於拋棄了長安,或定都於洛陽,或定都於開封了。

  中南半島上數國,國土麵積都不大,但是,糧食產量卻是驚人的高。

  這個時代的人們,受固有的地理環境影響,並不知道一個驚人的事實:從海路登陸安南等地,其實是武力打擊最快捷,也是成本最低的征服手段。

  巧合的是,李中易擁有當今世界上,最為龐大,也是最為強大的水師力量。

  當初,東征高麗的時候,李中易借用的就是水師的力量,一舉蕩平了高麗國內的反對力量,把高麗國變成了中原帝國實際控製下的殖民地。

  高麗國,不過是進攻倭國的跳板而已,就經濟價值和戰略價值而言,其實遠不如物產豐富的安南諸國。

  隻要掌握了糧食的主產地,整個大漢帝國就有了足夠的資本,養活更多的人口。有了更多的人口後,就可以禍水東引,持續不斷的向海外地區,進行實實在在的疆域擴張。

  隨之而來的改變是,王朝周期率的治亂循環,也會因為超級活水的引入,而不再起作用了。

  李中易不是前敵最高指揮官,他有資格坐在馬上走神開小差,而廖山河卻在緊張的部署著總攻前的一切準備工作。

  “諸位,進城之後,務必不能使用雞尾酒。不然的話,如此繁華的成都城,竟然毀在了你我的手上,將是何等巨大的損失?”廖山河終究還是有些不放心,再三提醒參與總攻的高級將領們。

  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又是經濟的延續,歸根到底,打仗是需要計算成本的。

  漢軍不遠千裏來到了成都城下,得到的隻是一座廢墟,就算是廖山河答應,李中易也絕不可能答應的。

  宋雲祥微微一笑,受皇帝陛下的影響,整個漢軍係統內,所有的高級將領,都學會了精打細算。

  坐鎮於西北的時候,宋雲祥就時常計算出兵調停草原內訌的細帳,尤其是卡住出兵的時間和兵力。

  去早了不行,蠻子們都四散而逃了,找誰要出兵的軍費呢?

  去晚了也不行,蠻子們已經分出了勝負,並且打掃幹淨了戰場。以宋雲祥的經驗,蠻子們已經搶到手的戰利品,再想逼迫其掏出來,那就隻能憑借刀子說話了。

  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在漢軍之中,是完全不能成立的。本朝極其尚武,武臣們的地位,史無前例的高。

  隨之而來的是,朝廷養兵的成本,也一直居高不下。若是,一戰損失了數萬將士,朝廷的財政立即就要崩潰。皇帝陛下盛怒之下,慘敗之將的腦袋,是絕對保不住的。

  所以,在漢軍之中,凡是隻考慮個人得失,而不顧惜將士傷亡的將領,是絕對沒有好下場的。

  不過,宋雲祥並不當家理財,他還是算漏了一點。自從統一了江南之後,大漢帝國朝廷的財政收入能力,已是直線上升,比起以前至少多了一半以上。

  等平定了富饒的蜀國之後,朝廷的財政收入能力,還會增加至少三分之一以上。

  也就是說,如今的大漢帝國,已經不同往昔,其財政承受能力,也已是大大的增強了。

  早在出陣之前,詳細的作戰計劃,已經發放到了各支參戰部隊。

  廖山河召集大家開個小會,目的就是強調一點:必須杜絕火燒成都城的悲劇發生。

  等廖山河這邊散了會,李中易索性從馬上下來,坐到了小馬紮上。

  沒辦法,為了壯聲勢,擺形象,李中易身上的銀盔銀甲,實在是太過沉重了,重到他已經開始喘氣的地步了。

  “正青,你說,孟昶會不會出城投降?”李中易喝了口溫茶水之後,笑眯眯的問李安國。

  李安國想了想,一本正經的說:“城裏還有十幾萬兵馬,在沒有轟破城牆之前,孟昶尚有一絲固守的希望,恐怕很難作出投降的決定吧?”

  李中易高高的翹起嘴角,曬然一笑,曆史上的孟昶,實在是貪生怕死到了極點,居然主動帶著十四萬蜀軍,投降了兵力僅數萬的宋軍。

  隻是,如今嘛,情況迥然不同了。孟昶的希望未絕,在他的手裏還有一張很大的底牌,頗值得期待。

  和曆史上的內無可戰之軍,外無可援之兵相比,如今的孟昶尚可指望一直駐紮於夔州的林仁肇。

  李中易平滅了南唐之後,南唐的水師大都督林仁肇,居然領著數萬南唐的水軍,逆水行舟,投靠了孟昶。

  此次平蜀,李中易沒有調動強大的水師沿著揚子江西進,主要就是因為林仁肇精通水戰,又占據著上遊的地利。

  從夔州(今重慶)到硤州(今宜昌),水道狹窄,險灘眾多,據於上遊的林仁肇,隨時隨地都可以放下火船,威脅漢軍水師的安全。

  客觀的說,有了一百多門火炮的助陣之後,拿下成都城不過是時間問題罷了,李中易壓根就提不起興趣。

  現在,李中易真正感興趣的是,林仁肇會不會感孟昶當初的收留之恩,率領夔州兵的主力,趕來增援成都?

  李中易和林仁肇打過交道,他心裏很清楚,林仁肇絕對不是一般的庸才。

  所謂,人有傷虎心,虎有吃人意。李中易和林仁肇都看得很清楚,他們兩人之間,必有一場大決戰。

  就看決戰的戰場,是在成都附近,還是在夔州附近?

  直覺告訴李中易,林仁肇應該已經來了,隻不過,他尚在百裏之外。畢竟,漢軍的斥喉們,至今都沒有傳回林仁肇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