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百六十九章 為官一任造福一方
作者:幸福來敲門      更新:2020-03-16 21:22      字數:2314
  .,

  方進身著三品官袍,滿臉堆笑大步而來,左右不少官吏都是簇擁在旁,令這一次宣旨顯得格外隆重。

  林延潮降階相迎托著對方的手笑道:“怎麽敢擾方大參走這一趟。”

  “誒,林老弟高升,我怎麽能不來,老弟在歸德為官三年,政績考為天下第一,陛下念起你來,召回京裏就是要大拜。從此以後老弟你前程似錦,步步高升的時候,千萬不要忘了愚兄,到時當提攜一把啊。”

  聞言在場之人都是笑起。

  林延潮淡淡地笑著道:“方大參言重了,平日多承教誨,小弟感激在心,此次進京就借大參這一番吉言了。”

  方進聞言大笑,然後肅然道:“那林老弟這就接旨吧!”

  林延潮一整官袍肅然拜下。

  方進當下攤開聖旨念道:“奉天承運皇帝製曰,朝廷待士之恩,莫重於褒錫……林延潮,字宗海,侯官錢塘人也,年少以德行文章見聞鄉裏……

  “……三元及第,古今罕稱。甫釋離蔬釋屩而服采,承明參陪,執掌絲綸,堪稱巨手…………”

  “……後出為歸德令,飲冰茹蘖,正身帥下,賞恭罰否,存恤寒苦,奸軌撿手,繇賦平均,黔庶不擾,三年大成……”

  “……林卿治河,布袍緩帶,冒雨衝風,躬曆山川,親勞胼胝,往來於荒村野水之間,親給錢糧,不扣一厘,而隨官人役亦未嚐橫索一錢。必如是而後事可舉也……”

  “……奉職循理,為政之先。恤人體國,良史述焉。朕召林卿即刻卸任進京,賜予馳驛。於戲人臣之功,朝廷必予顯揚,彰告天下,以勉來者!”

  林延潮聽著方進一字一句說著,初時到沒有感覺,因為他以前為翰林,知道聖旨這都是中書舍人或者翰林替皇帝代筆寫的,所以這聖旨內容也是個過場而已。

  但聽著聽著,講到自己在歸德為官,治河的經曆時。林延潮是越來越感觸良多,一字一句都令自己想起在歸德為官這三年,件件之事曆曆在目。

  經曆時以為平常,反過來看時才能不慚愧地說一句,自己做的有多麽不一般吧。

  自己所行所為,不全然是為了升官,也不全然是造福一方百姓,也不全然是為名稱後世。自己所行是為了'事功',為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為了'學與道合,學以致用,知行合一',如此而往方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

  “林府台?”

  “林老弟?”

  “太尊?”

  見林延潮一時忘了接旨,眾人都是忙出言提醒。

  林延潮這才回過神來。

  大喜之下,升官在即,一時忘了接旨也是情有可原。

  林延潮沒有絲毫掩飾,比起很多官員矯情鎮物,卻又是另一等風格了。

  林延潮接旨後歉然道:“讓諸位見笑了。”

  眾官員都是大笑,也難怪林延潮如此失態啊,不說天子召林延潮進京,這肯定就是要大用的節奏。

  而馳驛,就是可以使用驛馬疾行,這是天子一般不予輕授的恩典。

  一般樞輔重臣,告老還鄉或天子相召時,朝廷會賜馳驛。林延潮考績天下第一,也有了與樞輔重臣一般的待遇。

  現在方進與眾官員都向林延潮恭喜,何通判,黃越他們已是道賀過了,又重新再次道賀。

  “林老弟,此去進京必大展宏圖!”

  “下官在此預賀府台,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下官在府台任下三年,實多承教誨。”

  “府台,此去京師一路保重!”

  “府台懇請保重!”

  林延潮一一答謝。

  這時候商丘縣,以及府裏大小官吏都知道了林延潮要離任進京的事,故而眾人都到府來道賀,也算最後送別一番。

  看著大大小小官員一個一個都上前作揖,林延潮知一個個也說不來,於是朗聲道:“諸位同僚請聽林某一言……”

  堂上一下子安靜下來,眾人都看向林延潮,聽他有何話要說。

  林延潮目光掃過眾官吏,眾人都與他共事過,這一番離去,天南地北以後難有相見之機。

  沒有往日那麽多心結,也不必擺上官的架子,林延潮朗聲道:“方才諸位也聽到了,陛下詔令,讓林某卸任知府,即刻進京述職。”

  說到這裏林延潮言語有幾分哽咽。

  “本府之事由何同知暫署,何同知與林某共事多年。某深知何司馬居官謹飭,才情幹練,他暫署府事,必能使百姓安居樂業。林某唯望諸公能與他同心同德,克勤奉公。”

  “古有雲,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林某沒有任過親民官,才具不過平平,居官三年,若非諸位相助,焉有如今名顯群臣,聞達天子之日。眼下林某離任在即,目望諸公相送,心底感激之情,實是難以言表。”

  說到這裏,林延潮頓了頓又繼續。

  “林某出身寒門,自幼沒什麽誌向,說來慚愧,當初讀書隻為稻糧而謀。入學時恩師問我誌向,我言'窮者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其實隻在'獨善其身'四字而已。後來恩師因張江陵封書院之事投繯自盡,從那時起林某恍然大悟,以'修齊治平'四字為平生誌向。”

  “後來林某上二事疏去官之後,謫至河南。時林某雖不過二十有餘,但想歸德離京千裏,自此不複有重歸廟堂之念,常自嘲空有報國之誌,然而卻不能如意。”

  “到任後見府裏遭了大水,百姓食不果腹,衣不覆體。林某心道,既為官一任當造福一方,切不可空耗歲月。後察知歸德要大治,必先興水利勸農桑。治河淤田看起雖小,但所行所為當時而言皆是巨大。可再難之事,也是起於豪微,隻要絲毫有益於百姓,今日為之一事,明日再為一事,積少成多,也能成功。”

  “不知不覺三年已過,總算有所寸功。林某方知事功之事,不在高遠,而在足下,千言萬語不如一行。今天子恩重,不念某昔日狂妄,重召入京。臨別之時,這番肺腑之言,道與諸公,以後無論林某身在何處,這同舟共濟之情永記於心。”

  “於今林某在此拜別諸公!”

  說完林延潮向四麵官員,各是長長一揖,府衙公堂立即報之熱烈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