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0章 斬龍脈
作者:菠蘿炒土豆      更新:2021-11-08 09:46      字數:7695
  蕭何與韓信可以說是曆史中頗為有趣的一對組合,他們既留下了“蕭何也下追韓信”的千古佳話,同時也留下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悲劇故事……

  關於二人的相識,船夫心中一直有個疑惑,蕭何真的隻是看中韓信的軍事才能麽?或許這背後,行應該還有鮮為人知的可能!(舉個例子,也是菠蘿的猜測,根據史記來推斷的可能性……)

  按照司馬遷所著《史記》中的描述,蕭何正是被韓信的才華所折服,才會不惜夜下追韓信,但關於這段故事的描述,都是站在已知事後結果的基礎上得出的結果,本身就可能與真實的故事有一些偏差。

  想當初韓信在項羽帳下隻是當了一位小小的執戟郎,因為感到不受重用所以才離開楚軍陣營,投奔了劉邦,卻依然得不到重用。正是在這個時候,蕭何偶然間結識了不得誌的韓信,二人估計一起喝點小酒,暢聊了下人生。司馬遷在《史記》中這樣描述:

  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

  聊這種知心磕,初出茅廬的韓信怎麽可能是官場老油條蕭何的對手,於是幾杯酒下肚,韓信估計就把自己所有糟心事都吐露個幹淨,

  甚至還包括後來的一飯之恩和胯下之辱,接著韓信或許還聊了聊對當下時局的看法,也正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蕭何才了解到韓信是一個怎樣的人。

  那就是韓信做人很講究恩義,有恩必報絕不辜負,這點可以算是一種美德,但卻也容易被人利用,

  蕭何正是看清楚了韓信的這個心理特點,才會放心大膽地將其推薦給劉邦,因為他知道,隻要自己有大恩與韓信,未來縱使韓信功高蓋主,他依舊可以將其拿捏得死死的。

  至於韓信所謂的軍事才能,就有些事後諸葛亮了,甚至連蕭何自己也拿不準,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蕭何本人隻是一個積年老吏,

  在他的前半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是跟行政工作打交道,天天基本都是西家長東家短的小事,既沒帶過兵,也沒打過仗,軍事經驗幾乎為“0”。

  這樣的人怎麽可能有能力辨識出另外一個人的軍事天分呢?這無異於癡人說夢。

  所以蕭何看中韓信的最主要原因並非是軍事才能,而是看出這個人好控製……情商低,隻需要對其有推薦之恩,就可以攜恩求報了。

  劉邦為何能夠拿捏住韓信?

  明白了上麵這個道理,我們就不難腦補一下蕭何向劉邦推薦韓信時,更為可能的描述內容。

  蕭何:咱們這一幫大老粗都沒帶過兵,樊噲是個屠狗的,夏侯嬰是個遛馬的,掄刀子捅個人沒問題,但指揮千軍萬馬打仗可以就是趕鴨子上架了,這和項羽這樣的將門之後咋打?

  劉邦:難道我不想找個能打仗的帶兵,實在是不放心啊……兵權交出去等於是把命給了人家,一個不小心就給他人作嫁衣裳了。

  (內心戲:想當初在沛縣起義後,要不是中間出了叛徒,讓我有機會去項梁那借到了幾千兵馬,現在不還是被你們架空做傀儡呢麽?)

  蕭何:嗬嗬噠,別擔心,我正好找到一個自稱熟悉兵法韜略的年輕人,雖然壓根就沒帶兵打過仗,但能說會道,把我講的一愣一愣的,尤其是那股子誰都看不起的架勢,

  我感覺這小子有點幹貨……最關鍵的是這小子一根筋,誰對他有恩,他就老想著報恩,到時候你對他禮賢下士一些,肯定就能拿捏住他,畢竟還是年輕人,打仗是厲害,但玩心眼那裏是咱們哥幾個對手。

  或許隻有這樣才能解釋的通,劉邦為何會對韓信如此的禮賢下士,並且將視若生命的兵權交托與他,其根本原因就是劉邦和蕭何看透了韓信的為人,故意攜恩求報,兵權越大,施以的恩惠也越大。

  不然我們很難想象,生性多疑且有些無賴的劉邦,會隻身一人獨闖韓信軍營大帳,然後如探囊取物般奪走了韓信的兵權,沒有這份倚仗,劉邦斷然是做不出的。

  (下雨了……下雨了……等紅燈的時候碼字……沒誰了……)

  大家都還記得韓信和劉邦的一段對話,當韓信失口說出自己帶兵多多益善時,不得不給劉邦找回麵子說其是不善於帶兵,而善於統領將領。

  不知道韓信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是否意識到,自己之所以一直被劉邦和蕭何拿捏的死死的是什麽原因?

  要知道訓練一支軍隊需要的是鐵的紀律,這個時候不需要每個人的個性發揮,相反需要的是將每個人的個性壓抑,進而達到凝聚為一個整體的目的。

  但想要掌控數量有限的將領,不但不能夠壓製個性,反而需要觀察下屬的這份人性,並找出其中的人性弱點,進而有的放矢,拿捏在手,進而達到完全掌控一個人的目的。

  這份弱點或是他們的家人,所以君王往往會將將領的家眷“照顧”在京城裏,也可能是一份榮耀感,所以帝王對將領的賞賜封號必不可少,但這些往往都是司空見慣的內容,通常浮於表麵。

  一個人真正的人性弱點往往會隱藏的很深,這在其青年時期或許會容易發現,但隨著年齡的增加,每個人都會長出偽裝的保護外衣,進而將真正的弱點深深隱藏,這時候想要發現就難如登天了。

  蕭何偶遇了青年韓信,恰好又是他最不得意的時候,這就為蕭何洞察韓信的內心提供去了契機,今兒找出了他人性中的弱點。

  蕭何遇韓信,是他人生的幸運,因此得以青史留名,成為一代兵神,但同樣也是他人生的不幸,因為弱點被人牢牢抓住,便注定了一個身不由己的淒慘結局。

  成也蕭何敗蕭何,敗給的並非是一個人,而是人性的弱點!

  俗話說得好,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劉禪在投降曹魏後,雖然已經表達了“樂不思蜀”的態度,可仍然遭到了司馬昭等人的猜忌,

  甚至還有大臣向司馬昭建議除掉劉禪以絕後患。無奈之下,劉禪隻好在大門上掛了一塊牌匾,上麵寫著“中山寨”3個字……

  曹魏群臣不解其中含義,就把這件事告訴了司馬昭。誰知司馬昭聽說後哈哈大笑,告訴大臣免除劉禪死罪。

  群臣不解其中含義,司馬昭對大臣們說,這3個字不妨倒過來念。原來,劉禪所寫的“中山寨”這3個字,倒過來念就是“寨山中”,也就是說劉禪借此向司馬昭表達了自己願意歸隱山野的願望。

  人們常常用“扶不起的阿鬥”來形容那些庸碌無能之人。

  因為阿鬥是劉禪的小名,所以劉禪在人們眼中也就成了庸碌無能之人,再加上劉禪說出的那句“樂不思蜀”的千古名言,似乎更加坐實了劉禪是一個無能之輩。

  然而從劉禪投降後的表現來看,他似乎並不像人們說的那樣庸碌無能,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滿著深刻的智慧。

  若非如此的話,他一個亡國之君,又如何能在虎狼環視的曹魏得以幸存呢?

  在古代曆史上,亡國之君的結局通常都不是很好,而劉禪卻是一個例外。他投降曹魏後被封為“安樂公”,一直居住在繁華之地洛陽,直到64歲才去世。以當時的平均壽命來說,劉禪可以說是得享高壽了,對於他這樣一個亡國之君來說,這樣的結局已然是堪稱完美。

  換作任何人處於他當時狀況下,都不見得能比他處理得還好。由此可見,劉禪並非外人眼中看來的那麽昏庸無能,他還是具有很高的政治智慧的。

  劉禪其實挺無辜的,他在世人眼中成為一個昏庸無能的皇帝,主要的原因還是出在諸葛亮身上。

  因為在人們眼中看來,劉禪有諸葛亮這樣算無遺策的三國第一謀士輔佐,都沒能完成振興蜀漢的大業,那不正說明他是一個無能之人嗎?事實上並非如此。

  諸葛亮一直是忠臣和智慧的代表人物,他對蜀漢的忠心以及他的個人智慧,在過去的一千多年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推崇。

  尤其是他留下的《出師表》和《隆中對》等千古名著,至今依然令人們歎為觀止,被他的偉大情操和智慧所折服。

  可是,如果說劉禪有了諸葛亮的輔佐,就一定能完成複興蜀漢的大業,這似乎太武斷了一些。

  諸葛亮在軍事和謀略上確實具有過人的智慧,然而他為了匡扶漢室統一中原,在7年的時間裏先後五次北伐曹魏。

  如此頻繁的戰爭,極大地消耗了蜀國的國力,對蜀國的未來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更重要的是,諸葛亮的數次北伐都沒有產生收益,這種隻有付出沒有成果的北伐,對於經曆了夷陵之戰失敗的蜀漢來說,完全是一種極大地負擔。

  也許對於諸葛亮來說,北伐統一中原是他一生的執念,甚至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刻,也仍然堅持在北伐的第一線。可對於蜀漢百姓來說,諸葛亮這樣頻繁地發動戰爭,絕對不是他們願意看到的。數次北伐取得的成果微乎其微,卻消耗了大量的物資和人口,蜀漢前期好不容易積累的國力,在這幾次北伐中被消耗殆盡。

  當諸葛亮病逝在五丈原時,蜀漢已經注定了滅亡的命運,這隻是個時間早晚的問題。從曆史上的一些例子來看,像蜀漢這種情況,多則十餘年,少則數年就會滅亡。

  然而令人感到驚奇的是,蜀漢在諸葛亮去世之後又堅持了30年的時間才被曹魏滅亡。在這漫長的時間裏,起到關鍵作用的就是劉禪。

  諸葛亮去世後給劉禪留下的政治遺產,除了被消耗一空的國力,就是他世之後產生的負麵影響。

  毫不誇張地說,諸葛亮在蜀漢百姓心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他的去世對蜀漢百姓的打擊可想而知。

  而劉禪卻不得不麵對這些問題,他除了要休養生息積蓄國力之外,還需要重新建立蜀漢百姓的信念!(國內外空虛太嚴重……)

  這對任何一個皇帝來說,都不是一件容易事,然而劉禪卻做到了。在強敵環伺的三國亂世,劉禪雖然最終沒能守住父親劉備留下來的基業,可他卻盡自己所能讓蜀漢的國祚延續得更長久一些。

  毫不誇張地說,在曆史上那些守成之君中,劉禪絕對可以排進前三。隻不過劉禪生不逢時,生在了一個亂世當中。

  如果換成是一個大一統的朝代,劉禪的成就絕對不會低,至少也不會比唐高宗、宋仁宗等著名守成之君低!

  三國時期的名將數不勝數,從戰績來看,夏侯惇似乎沒有什麽矚目的地方,甚至還有被呂布俘獲的不光榮曆史,他最著名的事件就是在小說《三國演義》中,被流矢射瞎左眼後把眼睛吃掉。

  因為這個情節,有很多人都認為夏侯惇是一個莽夫,然而在正史中,他卻是曹操最依仗的人,是曹魏的第一大將,這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作為西漢開國功臣夏侯嬰的後人,夏侯惇是曹操的宗室,年輕的時候就以性格剛烈而聞名。

  陳壽在《三國誌》中記載:“夏侯惇字元讓,沛國譙人,夏侯嬰之後也。年十四,就師學,人有辱其師者,惇殺之,由是以烈氣聞。”

  基於此,東漢末年曹操起兵之後,自然就將他征召到身邊。所以在資曆上,夏侯惇可以說是最早跟隨曹操的武將了,另外,他和夏侯淵、曹真、曹仁、曹洪等人一樣是曹操的宗室,這是張郃、張遼、徐晃、於禁、樂進等曹魏五子良將無法相提並論的優勢。

  更重要的一點是,夏侯惇為人儉樸,所得賞賜全部分給將士,他一生不置產業,至死家無餘財,所以在曹魏將士中受到擁護和支持。

  並且在曹操領軍南征北戰的時候,夏侯惇多次為曹操鎮守後方,曾築陂塘灌溉農田,使百姓受益,為大軍供應糧草,功勳卓著,他的官職也因此水漲船高。

  在曹操、曹丕的封賞下,夏侯惇曆任折衝校尉、濟陰太守、建武將軍,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追諡忠侯。由此,作為曹魏的第一任大將軍,夏侯惇完全可以稱為曹魏第一大將!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的說法在民間廣為流傳,曆史上關於劉伯溫的傳說有很多,其中大家最感興趣的還是他斬龍脈的故事。

  當年朱元璋打下江山後,受到一位老道的點撥,說天下龍脈眾多,龍脈之地必出反王。

  所以,朱元璋就命劉伯溫帶兵去到處尋找龍脈龍穴寶地,斬斷龍脈地氣,以保大明江山永固。

  劉伯溫就這樣帶著大軍開始走訪全國各地,隻要遇到龍脈無論大小都被他給斬斷了,比如昆侖山、太行山、秦嶺等地區都出現過劉伯溫的身影,當他離開這些地方後,留下了不少坑坑窪窪的山脈。

  至於劉伯溫到底斬斷了多少龍脈,有傳聞說,中國有一百個龍脈,他走遍大江南北斬斷了九十九個,這才確保大明的三百年江山。

  至於劉伯溫為何留下長白山龍脈,有學者認為他當初並沒有走到那麽遠的地方,所以才沒發現這個龍脈,畢竟帶著大軍出行並不方便,難免會有一些山脈被遺忘。

  也有人覺得劉伯溫走到了長白山,發現這裏隻不過是一個死龍脈,就沒有當一回事,卻不知這個龍脈並沒有死絕,後來因為時間的推移和一些地質的變化重新活了過來。

  還有說法是劉伯溫算到了長白山龍脈會給大明帶來一些變數,但是自己的後人會跟隨這個龍脈孕育出的真命天子,他一旦斬斷這個龍脈的話,不但自己遭殃,就連後人也會受到他的牽連!

  所以劉伯溫為了後代著想,放棄了斬斷長白山龍脈,至於到底是沒發現還是不敢,也隻有他自己知道。

  雖說這個故事隻是一個民間傳說,但關於龍脈以及真龍天子的說法在封建王朝統治時期層出不窮,就連皇帝都不能避免,龍脈這個說法,即使到現在都是一件非常玄學的事情。

  “蟄龍已驚眠,一嘯動千山。”國人常以此句來形容沉眠的中華大地已經蘇醒,將以昂揚的姿態再度振興。

  不僅僅是對於國家的“擬龍化”,華夏的“龍文化”幾乎貫穿古今,隨處皆可窺見冰山一角!

  人的脊椎稱為“龍脊”、古代皇帝自稱“真龍天子”、中華民族被稱為“龍的傳人”“二月二,龍抬頭”……諸如此類者,無不在彰顯著中華兒女對於龍的狂熱崇拜。

  華夏對於龍是否真實存在的探索與猜測從未停止過,更是慣於將周邊一切賦予龍的名義,為某些事物蒙上一層神秘麵紗。

  一如“鎖龍井”又或是風水學之中的龍脈,皆是如此……

  風水學乃是我國傳統文化之中的一大精髓,又因其素來神秘莫測卻又與生活息息相關,因此無論古今皆非常盛行。

  “婚姻嫁娶”、“喬遷動土”、“墓葬陰宅”似乎生活之中的任何大事都逃不過風水學的範疇。

  因此不少人麵臨這些事的時候少不了請一位風水先生為此趨凶避吉,以圖風生水起之勢。

  而令無數人按捺不住心中好奇的“龍脈”一說,便是源自於風水學之中。

  那麽中國真的有龍脈嗎?又到底分布在哪裏?關於龍脈一說,首屈一指的便是與帝王中興關聯在一起的龍脈。

  古代皇帝素來以真龍天子自居,而其源頭在於秦始皇橫掃六合,一統天下之初不僅僅自稱為“始皇帝”更是有著“祖龍”一稱!

  古代素來有著“氣”之一說,為官者有“官氣”、為人者有“人氣”,至於皇帝更是有著“真龍之氣”。通常一個王朝的傾塌被作為“真龍氣數已盡。”

  而關於“真龍之氣”的源頭,在風水學之中被看作是由龍脈所源源不斷提供的,而“氣盡”便是龍脈枯竭所致。

  而每一位朝代的存在都無可避免的有著龍脈作為支撐,那麽由此中國曆史上便至少存在著24條龍脈。

  黃帝作為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他的龍脈被認為處於中原黃河流域。

  畢竟黃河在中華文化之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與黃帝的一生經曆、成就以及對於後世的影響之間有著緊密關聯。

  第一位皇帝秦始皇所建立的秦朝龍脈地處鹹陽一帶,漢朝龍脈則是在於漢高祖劉邦的“龍起之地”沛縣。(每每出生地,都是紅光詐現……因此……懂得都懂……)

  唐朝的龍脈在長安、隴西、太原;宋朝的龍脈地處開封、鞏義、洛陽一帶;

  而元朝的龍脈則是作為他們源頭的內蒙古草原;明朝的龍脈則是朱元璋的故鄉安徽鳳陽;反觀清朝的龍脈則是東北長白山一帶,他們以此地得到發展、統一女真繼而南下。

  這種以帝王中興定龍脈的說法亦是被廣為認可的,而龍脈的分布與位置通常與朝代開辟者有著息息相關的聯係。

  此一說法是為最多人所接受的,即便是古代帝王也毫不例外,為了延續王朝的命運在舊有龍脈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尋覓著其它的龍脈。

  若是聽聞有人身負龍脈之氣,可成帝王之勢,那麽少不了一番濫殺無辜。

  除卻以王朝興衰定奪龍脈地址之外,還存在著許多其它關於龍脈的說法。

  龍脈一稱通俗來看乃是綿延起伏的山脈。而風水學之中所認定的龍脈便是地理脈絡。

  除此之外,風水學所公認的“萬龍之祖”便是昆侖山,風水學普遍認為龍脈從昆侖山發源,繼而延伸到世界各地。

  龍脈的布局結構與層次劃分,可以看做一棵大樹,有著根、幹、支、葉等,一般龍脈靈氣聚集之地會被認為是風水寶地。

  無論是在影視作品當中抑或者生活之中,關於華夏的墓葬文化有著或多或少的了解,而風水便是其中一大組成部分!(後麵菠蘿會有盜墓的劇情……隻希望不被404就行……)

  對於窮人而言無力於講究這些,但是依舊心有忌憚。而古代的貴族階級抑或者當今的部分富人對此卻是極其看重的,用完想盡一切辦法尋覓一處風水寶地下葬。而所謂的風水寶地便是根據龍脈走勢而形成的。

  除卻昆侖山“萬龍之祖”的地位之外,由此體係而衍生的則是將整個中華大地的知名大山悉數看做龍脈的象征。秦嶺、太行山、武夷山、五嶽亦包括台灣省的玉山皆在其中,由這些大龍小龍共同組成了中華大地的群龍共舞之勢。

  另有“三大龍脈”一說依舊建立在“萬龍之祖”昆侖山這一說法之上,究其本質是將中華大地的山脈源頭作為昆侖山由西向東蔓延開來,

  在中華大地上分別形成了山脈走勢的三大方向,並且稱之為“北幹龍、中幹龍、南幹龍。”

  昆侖山脈乃是中國西部山係的主幹,屬於亞洲中部大山係,又有著昆侖虛,華夏第一神山、玉山等諸多美譽。

  不僅於此,關於昆侖山的諸多神話傳說便是證明著它在華夏傳統文化之中的地位。

  而對於風水學抑或是從地理上看,昆侖山脈被稱作為“萬龍之祖”亦是名副其實的。

  三大龍脈之中的北幹龍又稱艮龍之脈,自新疆、內蒙作為開端,橫跨西安、太原、北京、沈陽、長白山等諸多地區直抵朝鮮半島,龍若抬頭便是此處。

  而中幹龍又稱震龍之脈的走向則是,從四川一帶長驅直入橫跨中原,經過陝西、河南、湖北、安徽、山東等地區,經由泰山入海。

  至於南幹龍,則是由雲南、貴州為始,穿過湖南、江西、廣東、福建、浙江等諸多南方地區,由杭州處入海。它的盡頭直抵日本,大致含義與朝鮮相當!

  除此之外,前文之中的“帝王龍脈”普遍被認為是由三大龍脈的支脈所衍生的。帝王龍脈普遍依附於北幹龍、中幹龍,至於南幹龍並沒有出過皇帝,卻是有著數之不盡的文人誕生於此。

  而關於三大龍脈亦有著一個關於秦始皇的傳說。秦始皇的龍脈地處中幹龍之上,但是卻有風水師告知他中華大地有三大龍脈,皆可出帝王。因此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令秦朝可以綿延萬世,秦始皇果斷下令毀去另外兩大龍脈,也就是北幹龍與南幹龍。

  那麽他毀掉北幹龍的方法便是造就長城,至於南幹龍則是令人不遠萬裏到嶺南鑿山。

  關於兩件事情皆有記載,蒙恬被賜死之際臨終說出一言,“恬罪固當死矣。起臨洮屬之遼東,城萬餘裏,此其中不能無絕地脈哉?此乃恬之罪也。”大意便是他認為在修建長城的過程之中,挖斷了大地脈絡,因此招致上天的懲罰。

  秦始皇彼時派人嶺南鑿山之事,《廣東新語》之中記載某座山“秦時常有紫雲黃氣之異,占者以為天子氣。”

  (越寫越有精神氣,作為中國人我很驕傲啊!兄弟們,你們呢?熱血沸騰嘛!!!)

  不過這些說法終歸隻是道聽途說,並無真正嚴謹的曆史記載。那麽綜上所述,中國真的有龍脈嗎?有!到底分布在哪裏?縱觀中華大地之雄峰峻嶺、山脈起伏、抑或者大河蜿蜒從某種意義上都可以稱之為龍脈。

  所謂龍脈的真實意義,並不僅僅因為迷信而憑空捏造的,而是對於中華大地山脈走勢的統稱。風水究其本質對於人來說就是周邊的自然環境。而調整風水便是通過外在環境對於人的影響,繼而改變人的心情以及性格等,從而達到風生水起的效果。

  因此,風水學其中一部分亦是存在著一定的科學價值,無論是關於地理抑或心理等方麵都有著很大側重,唯有通過不斷的探索方能夠真正了解到其中真諦!

  (曆史部分講述差不多就得了……主要就是秦朝往後,追溯到東漢末年……而且後麵也有伏筆……文中出現韓信之女……韓笑……這個設定可能會讓讀者出現不良……總而言之……有沒有長生不老藥……能不能活少年的歲月……有待考量……就好比外星人一樣……

  PS:這個月因為衝刺戰力榜,所以均訂還是需要兄弟們拚一拚,不求第一第二,第三總可以了吧?……(老鷹這幾天忙,但是結束了應該還會跟上來……盡力而為……兄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