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0章 守江必守淮
作者:菠蘿炒土豆      更新:2021-11-06 07:28      字數:4755
  今天是農曆十月初一寒衣節,冬漸至,天漸寒,街頭十字路口一角,便會火堆點點。那是人們為故去的親人燒紙錢、包袱、寒衣,寄溫暖。

  《論語》中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每年為亡者“寄”幾件寒衣,正是一種代代相傳的愛與親情的教育!

  諸葛亮一生九伐中原備受世人敬仰,而孫權一生五伐中原,為何成了笑柄。

  說這個問題,需要從戰略層麵和戰術層麵,還有曹魏在揚州的人事任免,以及孫權的個人特性這四個方麵進行解析。

  如此四層遞進之後,就懂了孫權的北伐為何會成為一個笑話,他本人的最大弱點何在。

  東吳經三世奮鬥才從孫堅時的袁術部將,變孫策時的地方諸侯,及至孫權時的一方霸主。

  孫堅和孫策時代,孫家發跡過程中,老爹孫堅為孫權打下威名,老哥孫策為孫權打下地盤,有威名有地盤後,孫權要做的就是如何將威望和地盤進一步擴大。

  這無疑考驗孫權的戰略眼光。

  幸而,孫權在關鍵時刻,收獲了自己的國策總設計師,周瑜和魯肅。

  按《三國誌·周瑜傳》和《三國誌·魯肅傳》記載,這兩個東吳英將人傑,在為孫權謀劃的國策中,都是著名的兩分天下之策。

  以下是兩段史料中,關於這謀劃的記載。

  孫權:今漢室傾危,四方雲擾,孤承父兄餘業,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顧,何以佐之?”

  魯肅:昔高帝區區欲尊事義帝而不獲者,以項羽為害也。

  今之曹操,猶昔項羽,將軍何由得為桓文乎?肅竊料之,漢室不可複興,曹操不可卒除。為將軍計,惟有鼎足江東,以觀天下之釁。規模如此,亦自無嫌。何者?

  北方誠多務也。因其多務,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

  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三國誌·魯肅傳》

  今曹操新折衄,方憂在腹心,未能與將軍連兵相事也。

  乞與奮威俱進取蜀,得蜀而並張魯,因留奮威固守其地,好與馬超結援。瑜還與將軍據襄陽以蹙操,北方可圖也:《三國誌·周瑜傳》

  這兩段記載,魯肅見孫權那段在前,發生在公元200年左右,那個時候的孫權年方18歲,剛剛成年,雖然對這樣的未來心之神往,但明白這不是當時東吳勢力能考慮的。

  不過這段話被孫權銘記在心,進而念念不忘。

  在經過赤壁之戰的勝利之後,孫權終於在周瑜的幫助下,開始踐行魯肅的《榻上對》。

  可惜這件事還沒開始,就因為周瑜的暴斃,而無果而終。

  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二十八歲的孫權授命周瑜進攻巴蜀,途徑江陵行至巴丘(今湖南嶽陽)時,周瑜突然病逝,失去主將的東吳勢力隻能無奈退回。

  進攻巴蜀的計劃,因為周瑜的病逝而成了泡影。

  周瑜的接班人魯肅則在和荊州的長久拉鋸中耗費了無盡精力,孫權圖謀巴蜀的計劃就這樣被無限期延後了。

  製定好的國策,因為一個人的逝去,而成了泡影。就注定孫權勢力要麽等待時機,要麽調整國策。隨後不久發生的一切,讓孫權隻能選擇調整國策。

  孫權心心念的巴蜀,在公元214年成了劉備地盤,這消息傳來後,讓孫權和魯肅大為氣憤。

  為此孫權憤恨地說:猾虜乃敢挾詐!(劉備這人太狡猾了)

  可生活還要繼續,地盤還要擴充。

  失去窺伺巴蜀可能的孫權,隻好改變國策。

  在這段時間,接連發生了數次荊州爭奪戰,經過數輪爭奪,孫劉兩家在公元215年達成了“湘水劃界”協議,平分了荊州的地盤,也讓孫劉之間的紛爭狀態暫時緩解。

  但,孫權依舊不甘心啊?

  為何如此,答案是《榻上對》行不通,失去了擴張方向,要想穩守東吳,孫權構築東吳的戰略緩衝,穩定東吳安全局勢。

  什麽才是最好的戰略緩衝區?答案很簡單:除了全據荊州之外,還有進取淮河!

  所謂:守江必守淮,就是這個道理!

  沒有淮河的外線防禦,長江天塹其實也不牢靠。橫跨千裏綿延不絕的長江,足夠曹魏勢力在任何地點跨江而來,這樣的局勢,讓孫權寢食難安。

  分兵把守無疑是個偽命題,漫長的沿江防線即便耗費無盡人力、物力,依舊守不住。

  唯一的辦法隻有將防線前置,增加戰略緩衝區,做好前線的預警機製。

  進行形成依托淮河平原區域,在那裏築城而守,弄雙重防線。

  這樣的話,曹操大軍即便南下,東吳也有緩衝空間,曹軍繞過了前線城池,也會因為擔憂後方補給問題而不敢深入進攻,借助這個戰略優勢,孫吳就有可能在野戰中將曹軍消滅。

  國策調整後的東吳勢力,將爭奪淮河區域,當做了後續安全的重中之重。

  因為這既事關東吳在前線對峙的戰術態勢,也關乎東吳的存亡,甚至未來的發展。

  孫權看到的因果,聰明的曹操當然也看得到,由此才有了曹操極富遠見的準備。

  公元200年,時任討逆將軍的孫策,派遣廬江太守李述殺了曹操任命的揚州刺史嚴象,失去嚴象的揚州陷入混亂之中,梅幹、雷緒和陳蘭等地頭蛇在江淮區域橫行,以至江淮糜爛!

  眼見情勢如此,正在前線專注於對抗袁紹的曹操,不忘背後孫策的威脅。

  他安排了一個深埋許久的後手,幫助自己穩定揚州,同時抵禦來自孫家的威脅。

  這個後手就是,表奏劉馥為揚州刺史。

  劉馥這個當時乃至今日名聲不顯的人物,卻在成了後續孫權的噩夢。

  受命成為揚州刺史的他,單槍匹馬入揚州,在整個揚州巡視一翻後,決定在合肥這裏重設揚州治所,隨後不久,合肥城建立了起來。

  同時劉馥還用懷柔之策穩住了梅幹、雷緒和陳蘭等地頭蛇。順利讓這群地頭蛇歸順了朝廷。

  這做派很有當年劉表,單騎入荊州的即視感,都是一人定一州。

  劉馥治理揚州八年之久,任內廣施仁政,大行教化,將破敗凋敝的揚州治理成了亂世中的淨土。數萬避禍而來的附近州郡流民不斷聚集,恢複了揚州的人口和經濟。

  恢複了人口和經濟後,劉馥給朝廷上繳賦稅,還修築了不少水利工程,並強化城池堡壘。

  公元208年劉馥去世的時候,揚州糧草儲備充足,合肥高牆深壁。劉馥就這樣用一己之力,將揚州打造成了最合格的曹魏前線根據地。

  他的文治之功,還有先見之明,成全了後續張遼的威風。

  當所有人都念叨,張遼用“八百勇士”擊破孫權十萬之眾,成就孫權孫十萬汙名時,或許張遼該對這個交流不多的揚州刺史劉馥說聲謝謝。

  劉馥構築合肥堅城的操作,還有治理地方的顯赫政績,讓孫權日夜難安。

  赤壁之戰後的公元209年,為了表達攻克合肥決心,孫權將治所從吳縣遷到京口。

  這京口就在和合肥對峙的最前線,孫權用“天子守國門”舉措,彰顯自己勇氣的同時,也道出了東吳政權防禦力不足的弱點。

  拿下合肥堅城,是孫權構築江東雙重防禦體係關鍵一環,也是後續北伐的必要基礎。

  隻有拿下合肥,以合肥為前進基地,孫權才有可能北上爭鋒徐州,劍指中原。

  這一切,讓孫權一生都對合肥念念不忘!

  誰曾想,這合肥城,在後續成了孫權永遠無法逾越的噩夢。

  孫權主政東吳後,在合肥區域和曹魏勢力爭鋒十多次,其中主動北伐的有五次之多。

  第一次是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前!

  那一次,孫權表現還不錯,通過出兵合肥緩解了劉備的壓力,也促成了後續的孫劉聯盟。

  赤壁戰後,孫劉聯盟和曹操在襄樊附近打得激烈無比,孫權借助周瑜的武略接連重創曹魏勢力,打的曹仁哭爹喊娘。眼見周瑜進攻如此順利,孫權也按耐不住,決定帶兵出擊,隨即親率大軍兵分兩路進攻曹魏。

  自己親率大軍進攻合肥,還安排了張昭進攻九江。

  這是孫權第一次兵臨合肥城下。

  但,這場戰爭中孫權的舉措卻讓人迷惑。

  麵對駐軍僅2000人,守將都是如蔣濟這樣文臣的合肥,孫權居然久攻不下。

  權攻城逾月不能下:《三國誌·吳主傳》

  孫權第一次親身帶兵,就驗證了老話: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

  久攻不下,讓孫權急眼了,為了證明自己的能力,孫權指揮部對圍攻,指望能耗死合肥城。

  隨後的攻城還算順利,天降大雨讓合肥城困難無比,守城曹軍用當初劉馥修城時留下的草苫、魚膏等戰略儲備物資苦苦支撐。

  可即便如此,隻要孫權足夠堅持,再圍個十天半月,合肥肯定會被攻破,就連曹操都做好了放棄合肥城的裝備。

  但眼見合肥就要陷落,孫權卻在前線出了昏招,他撤退了。

  為何撤退了?答案讓人啼笑皆非。

  守城的蔣濟四處散布謠言說,曹操將親率四萬騎兵支援合肥。

  這一出拙略的計策,就讓孫權這個三國雄主上套了,孫權用放火泄憤的方式,燒了合肥城外圍後,就一溜煙跑了。

  這迷幻操作,我是看不懂的,很多人都說。

  不過後世很多人都說,這是孫權部下太多部曲、私兵,他們不願打仗的結果。

  如果將這個因由發散一下,我們或許能看到孫權為何打仗不行的根源。

  一個優秀的將領最關鍵的是什麽?賞罰分明而已!

  這點對帶兵至關重要,特別是軍心離散的部隊,更是如此。

  孫權的大軍,看似屬東吳勢力,但卻多為部曲私兵,一個將領一個部曲,一個主將一群私兵,沒有如周瑜那樣的能力,程普那樣的威望,是不足以震懾這群心思各異的私軍的。

  對私人武裝而言,要他們萬軍用命最關鍵地就是舍得。

  舍得給錢,舍得給官,舍得給封地,他們就能嗷嗷叫地衝鋒。

  但孫權卻不是這樣的人,反而是一個看似寬厚,其實摳門絕頂的人物。

  狼性精神的本質,是用高額的獎懲方式樹立老板威嚴,再輔以懷柔之策,營造共情。

  在這點上,孫權並不優秀,隻知道懷柔共情而無任何實惠給予部下。

  比如,一次江東諸將酒宴時,孫權鄭重脫下周泰的衣服,一個傷口一個傷口的問周泰,這是在哪次戰役,哪裏,為什麽而受的傷?

  在問完之後,聽見周泰的回答,孫權也滿含熱淚地說:

  你為我兄弟二人(孫策、孫權)奮戰至此,傷痕無數,我怎能辜負你的骨肉恩情,不對你委以重任啊?你是東吳的大功臣。

  嗯嗯,看似情真意切,但演完之後孫權給了什麽賞賜?答案讓人大跌眼鏡!

  說完一通廢話之後,孫權僅僅給了周泰一個隨身禦蓋,除了這之外,財寶分文沒有,官職一點不加,簡言之給了個寂寞。

  這讓配合演出的周泰做何感想?讓圍觀的看客做何感想?

  再比如:後來遼東公孫淵向孫權稱臣,孫權派人封公孫淵為燕王,這舉措遭遇了張昭的反對,他說公孫淵反複無常,使者去了必定有去無回,還會讓東吳成為天下笑柄。

  孫權一聽,氣憤不已,拿刀就說: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嚐恐失計。

  這言外之意就是,我不聽我不聽,你再說我就砍了你。

  誰曾想,張昭是個暴脾氣,伸出頭就說:

  誠以太後臨崩,呼老臣於床下,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

  意思是,你砍死我啊,當初你老媽說規勸你是我的職責,我可不怕你。

  孫權一聽,將刀丟了後,就和張昭抱頭痛哭!

  可哭過之後,張昭的意見那是一點沒聽,依舊派人封公孫淵為燕王。

  這件荒唐事,最後也果如張昭所言,使者有去無回,孫權真就成了三國笑柄。

  除此摳門小氣之外,孫權還有個特點就是薄情寡恩。

  這點上,孫策的家人,周瑜的家人,還有張昭都是明證。

  一個幫他鼎定東吳基業,卻隻被封為長沙恒王。(孫策)

  一個幫他打贏赤壁之戰站穩腳跟,大兒子僅僅娶了個公主,官職止步騎都尉,次子還因罪免職成了庶民,孫子更是沒官沒名,後人越混越差。(周瑜)

  一個幫他穩固了東吳朝局,臨老了還被孫權諷刺。(張昭)

  最悲催的則是陸遜,為了孫家天下操碎心,最後依舊憋屈而死。看似重情重義,本性薄情寡恩,為人小氣吧啦,說他是雄主誰信?

  三國三雄主,可謂各有各的特色。

  劉備仁愛大氣,善聽忠言,當然也有怒發衝冠之時。

  可這樣的時候並不多見。兄弟之義,是劉備聚人關鍵,仁愛之名是劉備成事的關鍵。

  曹操大偽似真,乃真小人,偉丈夫。

  得意洋洋時有之,虛懷若穀時有之,不嬌柔做作,一輩子絕對當得起奸雄之名。

  唯有這孫權,創業靠父兄,自覺厚黑雙絕,其實一樣不精。

  他能成事,最大因由是父兄基礎打得好,關鍵時刻犯錯少。

  東吳政權,就這樣在固守本土的思維影響下,成了三分天下中相對最安分的那一個。

  如果孫權真有心北伐,喊出打架分錢人人有的旗號,或許不至如此。

  寫到最後,不由佩服曹操的眼光,公元200年任命劉馥為揚州刺史,直接改寫了孫權的運勢,更讓他薄情寡恩的特點放大無疑。

  由此可見,底子好也沒用,大氣,唯有大氣才是人成事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