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3章 權利之毒
作者:菠蘿炒土豆      更新:2021-11-03 03:30      字數:4051
  權力是一味毒藥,越吃越上癮,不但會毒死自己,也會毒死身邊的人……

  曹操一生殺人無數,殺孔融、邊讓是因為這倆是大名士,不但看不起曹操,還天天出言諷刺;殺董承、魏諷是因為他們妄圖發動政變,幹掉自己。

  但曹**死荀彧,賜死崔琰、婁圭則有些讓人難以理解,直到後來我想了一句話,權力是一味毒藥!

  荀彧是誰?這個我們小時候讀《三國演義》讀成荀或、或者苟或的人,等到有一天我們讀了《三國誌》才發現,原來他是那麽地厲害,那麽地偉大,那麽地帥氣……是三國時期唯一能和諸葛亮相提並論的人。

  曹操早年其實起家很困難,討董時滿腔熱血的出戰,結果差點被徐榮一巴掌拍死。後來靠著袁紹,才有了東郡,進而有了兗州這個“龍興之地”。

  但有地盤其實沒多大用處,關鍵是得有人才,荀彧就是這個時候頂著“王佐之才”的光環離開袁紹,加入了曹操陣營。

  曹操自然是大喜過望,感歎地稱荀彧為“吾之子房”。荀彧在戰略方麵為曹操規劃製定了統一北方的藍圖和軍事路線,多次修正曹操的戰略方針而獲其讚賞,包括“深根固本以製天下”、“迎奉天子”;

  戰術上,麵對呂布叛亂而保全兗州三城,奇謀扼製袁紹於官渡,險出宛、葉而間行輕進以掩其不意奇襲荊州等諸多建樹;政治上,為曹操舉薦了鍾繇、荀攸、陳群、杜襲、戲誌才、郭嘉等大量人才。

  可以說,在曹操統一北方的過程中,荀彧功勞稱第二,沒人敢稱第一,這不是我說的,這是曹操自己說的。

  (臣自始舉義兵,周遊征伐,與彧勠力同心,左右王略,發言授策,無施不效。彧之功業,臣由以濟,用披浮雲,顯光日月。)

  但等到曹操功成名就那一天,當曹操想要品嚐更高權力滋味那一天,曹操和荀彧之間出現了裂痕。公元212年董昭等人建議曹操加封魏公,曹操第一時間派人征求荀彧的意見,荀彧表示不同意(彧以為太祖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不宜如此),曹操很惱火(太祖由是心不能平)。

  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不管荀彧的死有幾種記載,有多少推測、考證,總而言之曹**死了荀彧。因為陳壽在《三國誌·荀彧》傳裏點了這麽一句話——明年,太祖遂為魏公矣!

  現在我們看到許多貪官被抓後,都在牢裏感慨自己一開始堅守原則,但有了第一次之後,就再也控製不住自己的欲望了。其實古代上位者的權力,比現代社會的權力更純粹,更讓人癡迷。所以,曹操也要繼續追逐權力,不管是為了自己還是為了子孫!

  公元216年,漢獻帝冊封曹操為魏王,崔琰因為說了一句話,被曹操賜死,這堪稱是三國第一冤案!易中天先生對此評價:崔琰是三國時最為德高望重的名士,正派儒雅,又有遠見卓識,儀表堂堂,凜然於朝,曹操也被他的一身正氣所懾服。崔琰用死證明自己是君子,曹操用崔琰的死,證明自己是奸雄!

  崔琰是誰?荀彧是汝南謀士集團的領袖人物,崔琰則是冀州名士的領袖人物,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鄴城,袁紹屬下大批冀州士人加入曹操陣營。崔琰,為曹操典選舉十餘年,其所選都是“清正高尚之士”,而且崔琰的政治立場和曹操並沒有多大的衝突。

  曹操被封為魏王,楊訓上表稱讚曹操的功績,誇述曹操的盛德。當時有人譏笑楊訓虛偽地迎合權勢,認為崔琰薦人不當。

  崔琰從楊訓那裏取來表文的草稿一看,寫信給楊訓說:“讀表文,是事情做得好罷了!時間啊時間,隨著時間的變化,情況也一定會發生變化的!”

  崔琰的本意是諷刺那些批評者,好譴責嗬斥而不尋求合於情理。有人卻報告說崔琰是傲世不滿怨恨咒罵,曹操發怒說:“諺語說‘不過生了個女兒耳’。‘耳’不是個好詞。‘會有變的時候’,意思很不恭順。”

  從此罰崔琰為徒隸,派人去看他,崔琰言談表情一點也沒有屈服的意思。曹操的令文說:“崔琰雖然受刑,卻與賓客來往,門庭若市,接待賓客時胡須卷曲,雙目直視,好像有所怨恨。”於是賜死崔琰。

  崔琰死後,和崔琰共殿選舉多點的毛玠因而十分不快。後來,有人告發毛玠,說:“毛玠出門看見臉上刺字犯人,那人的妻子兒女被籍沒為官家奴婢,就說:‘是老天不下雨的原因大概就是這樣吧。’”曹操大怒,把毛玠逮捕下獄。大理寺卿鍾繇奉命責問毛玠。

  毛玠本來其實沒什麽錯,因此當時桓階、和洽等大臣據理進諫營救毛玠,並且要求舉報的人和毛玠進行對峙。在這種情況下,毛玠於是被曹操免刑、廢黜,不久毛玠在家中鬱鬱而亡。毛玠死後,曹操賜給棺木、祭器、錢和絹帛,授給他的兒子毛機郎中的官職。

  公元213年曹操晉封魏公,前一年(公元212年)曹**死了荀彧;公元216年曹操晉封魏王,崔琰被賜死,毛玠被廢黜。

  要知道荀彧、崔琰、毛玠不但是天下名士,也是曹魏非常重量級的元老功勳,但不是被殺就是被廢,隻能說此時曹操的心態已發生了很大變化,簡單總結就是八個字——順我者昌,逆我者亡!

  如果要在這段最知名的曆史中找到一個最知名的人物,卻也不那麽簡單,關羽、諸葛亮、曹操、劉備等人,在大眾中都擁有無數的粉絲。

  但如果要說三國人物中誰最複雜,誰最具爭議性,那就非曹操莫屬了。

  仁義和奸詐、衝動和謹慎、聰明和愚蠢等等完全相反的詞語在曹操身上和諧共存,並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交匯出現,

  一個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很多三國愛好者認為曹操是一個重視才能勝過重視出身的君主,即所謂的“唯才是舉”,但如果真的去了解曹操在用人上的一係列舉措後,就會發現這句話並不怎麽靠譜。

  建安十五年,也就是公元210年,曹操發布了《求賢令》,詔令最後一句說:“二三子其佐我明揚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他發布這道詔令,是希望有更多的賢人君子和他一起共治天下。“唯才是舉”由此得名。

  那麽,曹操是不是真的“唯才是舉”呢?實際情況可能要殘酷很多。

  我們先來看看曹操麾下的人才構成。根據陳壽在《三國誌》中的記載,曹操麾下的文武力量主要有以下一些人:

  以荀彧、荀攸、賈詡、郭嘉和程昱為首的謀臣集團,這五人被稱為曹操五大謀臣。在這幾個人中,荀彧和荀攸叔侄出身於潁川荀氏,這個家族在東漢王朝的官僚集團內部一直屬於頂尖級別的士族,常年盤踞在三公九卿的位置上;郭嘉跟二荀是同鄉,而郭氏是東漢王朝內部掌握司法部門的家族,曆代都擔任司法部門的主管官員;

  賈詡和程昱,前者的家族是涼州地方豪強,賈氏也是常年擔任九卿的士族,後者的家族在其家鄉的地方官員上也頻繁活動,可以說方麵大員。這證明了,至少曹操的主要謀臣沒有一個是出身卑微的普通知識分子。

  以夏侯惇、夏侯淵、曹仁、於禁、樂進、張遼、徐晃和張郃組成的武將集團。

  這些人中,兩夏侯是曹操的姑表兄弟,從小一起玩到大的夥伴,曹仁是曹操的堂弟,也是一直跟在曹操背後的馬仔,他們或多或少是跟曹操有血緣關係或者親屬關係,且是好幾代家族都有互相聯絡的姻親死黨。

  於禁和樂進是曹操一手從士卒提拔上來,著力培養的嫡係。張遼、徐晃和張郃是從別的軍事集團投降過來的將領,他們在曹軍中的角色主要是救火隊長。

  三人雖然打仗勇猛,智勇雙全,但是幾乎從沒有率領大軍團獨立作戰的機會,其中原因,就不言而喻了。曹操對這些外來人員,始終不信任。這種用人方法,和他所標榜的“唯才是舉”是不相符的。

  公元210年,已經是曹操人生的晚期,詔令發布十年後,曹操就因病去世。而在這十年之中,曹操統治的領土沒有實現大規模的擴張,朝政也沒有大的改觀。所以如果我們真的把《求賢令》中對於人才的渴求和表達出的意願當真,就無法解釋為什麽曹操已經明確了招攬人才的方針,事業上卻沒什麽進步?難道華夏大地真的“野無遺賢”?

  或者曹操招攬的人才都是無能之輩?這於情於理都說不通,況且在《求賢令》頒布前的兩年時間,曹操在赤壁之戰中被孫劉聯軍打得大敗,事業的發展出現了一個轉折,

  甚至可以說赤壁之戰打破了曹操統一中國的希望,那麽這個時候發布的《求賢令》,真正能夠起到的作用,或許是宣傳和安定麾下人才之心或是表達一種對事業的正麵態度,以此來挽回之前作戰所損失的聲望。

  這種象征性的態度其實要遠遠大於它實際上能夠起到的作用,“唯才是舉”,或許真正的價值也是在這裏!

  衣帶詔事件存在諸多疑點,這應該是漢獻帝一生中最有可能除掉曹操的一次機會,為什麽如此重要的計劃會被泄露出去呢?

  當時曹操準備遷都許縣,漢獻帝知到如今曹操當政,自己日後還是一個傀儡皇帝的角色,所以秘密寫下詔書縫在衣帶裏傳給董承,讓他想辦法除掉曹操。

  參與衣帶詔的人還有種輯、吳碩、劉備等人,但因為遭到提前泄密導致計劃失敗,漢獻帝雖然沒事,但整個朝廷被曹操來了一次大清理,很多官員都因此喪生,究竟是誰把衣帶詔透露給曹操的呢?

  衣帶詔是被董承家奴秦慶童和董家婢女告密,因為秦慶童私通的事被發現,他為了報複董承才向曹操泄密。不過如此重要的事情,一個小小家奴怎麽可能會知道呢?

  所以演義當中的說法還是有些牽強,董承做事謹慎,他知道一旦計劃敗露所有人都活不成,所以絕對是把警惕性提到了最高。難道是曹操一早便在漢獻帝身邊安排了耳目,所以才被及時發現?其實也不太可能!

  當時漢獻帝和曹操之間的關係沒有來到一個水火不容的地步,漢獻帝知道自己是被董卓扶持起來的傀儡皇帝,今後很難再拿回朝政大權。或許想急於除掉曹操的並不是漢獻帝,而是董承等人,董承可不想董卓死後朝中又來了第二個董卓。

  所以便在漢獻帝耳旁開始危言聳聽,想以漢獻帝的名義除掉曹操,這樣也算名正言順,畢竟當時曹操救駕有功,亂殺功臣可說不過去。

  《三國誌》記載:“獻帝舅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實際上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說漢獻帝把衣帶詔交給董承,而是董承私自對外宣稱自己拿到了漢獻帝的衣帶詔,因為“辭”在當時是宣稱的意思。

  如果這隻是董承單方麵宣布,那衣帶詔的分量就要大打折扣了。其實曆史上董承也並不是什麽一心向漢的忠臣,隻是在演義中被塑造成了一位大忠臣形象。

  所以說,如果漢獻帝壓根就沒參與這件事,那衣帶詔被泄露出去的幾率就要大得多了。

  畢竟董承為了說服其他人參與,難免會被隔牆有耳,而且曹操有荀彧的輔佐,應該早就知道要對誰提早防範。

  演義或許是為了營造一種緊張的氣氛,還描寫衣帶詔是漢獻帝用自己的鮮血書寫,以漢獻帝的性格來看實在不像是他能做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