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黃泉路
作者:菠蘿炒土豆      更新:2021-10-27 10:26      字數:6380
  龍生九子,九子性格各不相同,各有所好,它經常被用來形容:一個家庭孩子性格迥異。

  在幾千年前的封建社會中,乃是男尊女卑的時代,一夫多妻製非常普遍。龍作為皇權象征,作為高高在上統治者,九作為尊貴數字,“龍生九子”代表著最高階層的泛指。龍的九個孩子之所以性格迥異,這和龍的妻子息息相關。

  從遺傳學的角度來講,孩子是由父母的基因共同決定,龍的九個孩子之所以不是真龍,得益於他們的母親種類。很多人看到這裏會非常疑惑:難道龍的妻子不是真龍?

  沒錯,真龍的妻子和他的品種並不相同,用比較直接簡單話來說:真龍和他的妻子並非同族同根,他的兒子屬於混血龍。

  九子:螭吻

  首先,來看一下他最小的兒子老九螭吻,又名鴟尾或鴟吻。

  九子特征:口潤嗓粗而好吞,遂成殿脊兩端的吞脊獸,取其滅火消災。

  通過參考《太平禦覽》可以得知:鴟吻的前身乃是海鯨。作為龍形的吞脊獸,鴟吻屬水性,它的前身可能是深海大鯨,很多人用以驅辟邪。

  很多人猜測:鴟吻的母親乃是一頭鯨魚,所以它的父親和母親(鯨魚)生下,他又被人稱為“龍魚”,鴟吻喜愛水性,是九個孩子中最擅長水性的一個孩子。

  八子:負屭

  再來介紹一下他的第八個孩子負屭。

  八子特征:身似龍,雅好斯文,盤繞在石碑頭頂。

  如果說,螭吻力大無窮、善於水性、身像海魚,那八兒子則屬於文質彬彬的孩子。

  因為,負屭自幼對文學、詩詞具有極大的興趣和熱愛。像我國曆史悠久、文化濃厚的碑文,其字跡大多由名家創作而成。他們散發著獨特的文化價值,獨具魅力,負屭對其愛不釋手。

  為了襯托這些碑文的美好,負屭寧願化作碑文兩旁的裝飾底座,借此來守護碑文的完整。所以當很多人看到碑文兩旁的文龍時,就應該想到這個纏繞在一起的長龍是龍的第八個孩子。

  當然了,負屭之所以有文學細胞,主要和他的母親有關。

  民間傳聞:負屭的母親乃是一隻龜,龜的性格不爭不搶、溫和潤玉,負屭極大程度繼承了母親文靜安穩的基因,所以整體看上去比較像真龍,並不像他的弟弟鴟吻那樣,善於爭鬥。

  七子:憲章

  第七個孩子被人稱為憲章,原名叫做狴犴。

  狴犴雖然是龍的孩子,但整體看上去更像是像是威風凜凜、寒氣逼人的老虎:“形似虎好訟,獄門或官衙正堂兩側有其像”。

  在古裝劇中,很多人都可以看到大堂之上虎頭裝飾的模樣,這個“虎頭龍”便是龍的第七個孩子狴犴的縮影。

  之所以將狴犴作為公堂之上的修飾,主要是因為狴犴是非分明、秉公處置、嫉惡如仇,它的整體形象非常具有震懾之意,令作惡者不寒而栗。

  其次,狴犴融合了很多人對正義之神的想象,明辨是非、仗義執言的狴犴裝飾在公堂之上,是最有力的監督。狴犴不僅能夠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還能夠力爭事實、追求真理,不畏王權富貴、不懼貪官汙吏,身上帶有一種不容小覷的正義感。

  所以,當你看到肅穆莊嚴的狴犴時,就應想到這是龍的第七個孩子,性格較直卻較為公正。是不可多得的正直之子。

  六子:霸下

  第六個孩子名叫霸下,又名贔屭。

  六子特征:“似龜有齒,喜歡負重,是碑下龜。”

  當你去到文化旅遊景點參觀時,會發現有一些類似於烏龜的動物馱著石碑,這個背負千斤重的“石龜”並非普通的烏龜,它可是名副其實的龍之子。

  從整體形象看,雖然像是石龜,但通過細細觀察,你會發現它和龜類有著不同之處。霸下有一排牙齒,並且它背上的甲片和烏龜有所不同,之所以長相整體像烏龜,主要得益於霸下完美地繼承了她母親龜的基因,所以才看起來並不像龍。

  其實,霸下喜愛背負沉重東西,通常背負三山五嶽、緩慢行走。傳聞霸下之所以背負石碑,主要是年幼時的肆意妄為,年幼的霸下仗著自己力大無窮,經常在五湖四海中興風作浪。

  後來,被大禹收服之後幫助大禹治水,立下不少功績。大禹為絕後患,便將頂天立地的特大石碑壓在霸下身下。所以就形成了霸下總是“吃力行走、無比緩慢”的狀態。

  背著一個頂天立地的石碑能走得快嗎?

  不過,好在霸下在後來成為了吉祥長壽的美好象征,也算是因禍得福。

  五子:狻猊

  第五個孩子名叫狻猊。

  五子特征:形如獅,喜煙好坐,所以形象一般出現在香爐上,隨之吞煙吐霧。

  狻猊的整體形象像獅子,如你所想:狻猊的母親是一頭獅子,獅子曆來凶猛,但狻猊喜愛安靜、性格溫和,是一個溫文爾雅的龍之子。狻猊愛安靜不喜動,喜愛人間香火,所以狻猊就經常依附在佛座上或者香爐旁邊。

  大家去燒香拜佛時,看到香爐座上的裝飾時應該知道:這就是龍六子狻猊的縮影。狻猊在後期的不斷發展中,形象也有一定的改變,古人根據他們的想象對狻猊稍加改變,非常符合信佛之人的想象。

  四子:蒲牢

  第四個孩子乃是一條匍匐的龍,名叫蒲牢。

  四子特征:“受擊就大聲吼叫,充作洪鍾提梁的獸鈕,助其鳴聲遠揚。”

  蒲牢吼叫聲大,聲音非常洪亮,可以傳達數裏。之所以聲大的原因就是怕受到打擊,而他生前非常懼怕海鯨。蒲牢每當看到海鯨時,都會不由自主地大叫。

  根據蒲牢的形象,很多人推測:蒲牢的母親應該是一條海蛇,通過它蜿蜒的身軀和膽小的性格就能略知一二。洪鍾上的龍形獸鈕便是後世根據蒲牢的傳說而製定的神獸,後人根據對蒲牢的描述,在洪鍾上刻上四子形象以此來傳遞聲波。

  三子:嘲風

  第三個孩子便是好張望、好探險的孩子嘲風。

  三子特征:“形似獸,是老三,平生好險又好望,殿台角上的走獸是它的遺像。”

  也有人一直認為它是有著龍脈的鳳,通過這個名字,很多人就可以聯想到這孩子一定喜歡左顧右盼。是的,殿台上的走獸大多是他的縮影。

  嘲風雖然是龍的孩子,但它卻性格溫順,象征著吉祥威嚴乃是龍首獸身,他的母親則是猞猁,所以可以變化多端。

  二子:睚眥

  第二個孩子是有仇必報的睚眥。

  看這個名字就知道,睚眥不是溫順類的龍。“嗜殺喜鬥,刻鏤於刀環、劍柄吞口。”睚眥生性威猛,被很多人用在兵器上,具有鼓舞震懾之意,睚眥生性剛烈凶猛,傳說他的母親乃是一頭豹子。

  長子:囚牛

  最後是長子乃是囚牛。

  長子特征:“喜音樂,蹲立於琴頭。”

  囚牛是九子中性格最溫和的一個,它乃是龍首蛇尾,傳說他的母親是一頭蛟龍,這個喜愛音樂的小牛經常被用來刻在樂器上,以彰顯高貴

  潛龍在天,下地黃泉……

  “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白居易《長恨歌》

  在我國古代關於愛情的傳說當中,唐玄宗與楊玉環之間的愛情最為感人,雖然後世對於他們兩人之間的感情有不一樣的看法,但是大部分人還是相信他們兩人之間是存在真實的愛情的。白居易的《長恨歌》,就將兩人之間的感情以一種別樣的方式流傳了下來。在唐玄宗痛失楊玉環之後,他想要將楊玉環重新找回。然而此世間再無第二個楊玉環,唐玄宗最後也隻能含恨而終。

  在中國古代神話當中,相傳人死了以後,便會進入冥界,而冥界與陽間的通道便是黃泉路。關於黃泉路是否存在,眾說紛紜,有人認為黃泉路完全就是人們想象出來的,而有的人則認為黃泉路其實是存在的,隻是人們還沒有發現。

  其實,關於這條黃泉路的記載,大部分人都知道。這條黃泉路並不是真正意義上兩個世界的通道,事實又是怎樣的呢?

  在春秋時期,周天子領地的附近有一個國家,這邊是鄭國,當時鄭國國君的夫人在生孩子時難產,她的孩子生出來是腳先出來,然後再是腦袋,這與平常人生孩子時的過程不大一樣,這種反常的現象,使得這個孩子被認為將來可能會謀反,也正因為這個原因,這個孩子一直不被他的父親和母親所喜愛。為了記住這件事情,這個孩子被取名為寤生。

  雖然寤生不被他的父母喜愛,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還是遵循周禮,立嫡長子為自己的繼承人。當時的鄭國國君同樣遵循這一條規則,將寤生立為自己的繼承人。然而寤生的母親卻並不喜歡寤生,後來寤生的母親又生了一個孩子,取名字叫做段。段的出身就跟普通人沒有區別,所以她們的母親就很喜歡段,也就是喜歡小兒子。而不喜歡寤生這個大兒子,這也就為他們之間後的矛盾,埋下了伏筆。

  寤生和段的母親叫做武薑,由於她討厭大兒子,喜歡小兒子段,於是她就經常勸說自己的夫君,想要讓他廢掉寤生,改立段為繼承人。

  實際上,她的丈夫也不喜歡寤生,但他並不能因為自己的好惡就擅自改變周天子定義下的規則,這將會導致鄭國國內大亂,也會引起其他諸侯的不滿。所以鄭國國君,當時也就是鄭武公,並沒有答應武薑的這個要求。

  說實話,如果寤生真的是大逆不道的話,那麽武薑想要廢除他改立段的想法,並沒有什麽錯。然而事實上,寤生並沒有做出什麽大逆不道的事情。他一直盡心盡力侍奉自己的父母,雖然明知自己的母親不喜歡他,但是他還是盡可能的討好武薑。

  事實上,寤生並不明白自己為什麽不被自己的母親不喜歡他。所有人都瞞著他,所以他不知道自己出生時是腳先出來,然後在是頭。

  當時的寤生,不僅聰明,而且仁義守孝道。在處理政務時也頗有城府,是一個成為好國君的人選。所以即使是鄭武公答應了武薑的要求,他手下的臣子,那些士大夫,也是不會同意廢了寤生,改立小兒子段為繼承人。

  在鄭武公死後寤生便順利繼位,他被後世稱為鄭莊公。(東周列國故事很好看,菠蘿強烈推薦!!)

  在寤生繼位以後,他的母親武薑還是不放心,她認為鄭莊公以後一定會做大逆不道的事情。於是,便想讓小兒子段成為鄭國國君。為了實現這個想法,她要求寤生把京地作為段的封地。

  在當時,周天子規定,大的封地,都城不得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封地,都城不能超過國都的五分之一,小的封地,都城不能超過國都的九分之一。而武薑要求的京城,很明顯不符合這一規定,於是這也就遭到了鄭莊公手下大臣的強烈反對。

  實際上,手下的大臣早就看出了武薑的這一想法,他們認為將段到京城既不符合禮製,也是非常大的威脅。可是鄭莊公由於遵循孝道,他並沒有對母親的這一無理要求作出拒絕。

  為了讓自己的母親開心,他還是答應了母親的這一要求,於是段就被封到了京地。

  受封到京地的段,從此便開始有恃無恐起來。他認為寤生對自己有所畏懼,為了能夠奪得鄭國國君的位置,他近來命令當時鄭國的西部和北部邊境的士兵,既要聽命於鄭莊公,也要聽命於他,這已經是越軌行事。

  後來,段終於按捺不住,起兵造反,鄭莊公用盡全力,這才平定了叛亂。

  在這之後,段的叛亂,讓他知道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自己的母親竟然答應和段裏應外合,幫助段殺掉自己。鄭莊公一時之間難以克製自己的悲痛之情,於是他下令將母親武薑遷到穎城居住,並且親自對母親說:“不到黃泉,不再相見。”

  後來。寤生實在是太想念自己的母親,但是君子一言,駟馬難追,他又無法見到自己的母親,於是整日鬱鬱寡歡。

  再後來,他的臣下便替他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地下挖一個洞,而且要挖出泉水,這樣一來便可以人工製造一個黃泉,而他們母子也就能夠在黃泉當中相認。

  總的來說,這便是史書中記載的關於黃泉路的說法,這一條路完全是為了讓寤生能夠見到母親,並不是陰陽兩界之間的通道。

  被認為是“黃泉路”的路,名字叫做迷魂氹,所處地方在四川。迷魂氹的地勢十分的複雜,有許多地質專家曾經專門來到這裏進行調研,但是一無所獲。這些專家們帶著十分先進的GPS定位器,但是在這裏依舊會迷路。因為不管是傳統的指南針,還是更為先進的GPS定位係統,在這個地方通通都會失效。

  這裏的磁場,與其他地方正常的磁場有所不同。有人懷疑,可能是因為附近有巨大的隕石,所以才會導致這裏的磁場發生了變異,從而使得一切現代設備在這裏都變成了一堆廢鐵。

  除了不正常的磁場以外,迷魂蕩的四周還彌漫著瘴氣,這一些氣體有的有毒,有的卻不會對人造成影響。假如有人不小心吸入的話,輕則產生幻覺,重則直接倒地身亡。

  在許多小說中,我們能夠看見這種瘴氣,其實那並不是傳說,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而這種瘴氣極有可能是因為附近磁場發生變異,導致動物在此處迷路,不能進行正常的狩獵活動,死後這裏腐爛而產生的。

  關於迷魂氹的另外一些神秘現象,專家也無法解釋,因此被禁止進出。值得一提的是,迷魂氹所在的緯度,與神秘地域百慕大三角所處的緯度相同,在這一條緯度線上,存在許多這樣神奇的地方。或許等到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人們才能夠真正認識到這些地方背後的真相。

  “黃泉路”對於人們來說,自始至終都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地方。人的一生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一百來年,便就已經走到了盡頭。在如此有限的生命當中,為什麽還要執著於這些神秘的事物?人們可以將這些精力,用在更為現實的地方,過好自己的每一天,就已經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黃泉路下,便是盜墓賊……

  俗話說:你有你的張良計,我有我的過牆梯!

  我國古代對於逝去的先人是十分敬畏的,墓葬的儀式莊嚴而肅穆,在古代帝王修建的陵墓卻不同。

  往往為君王修建陵墓的工匠都會被要求殉葬,也就是給自己建造墓葬,原因就是君王認為工匠知曉的過多,若是放回族中,必然會吸引來盜墓賊,所以才會如此要求。

  在我國古代出現了曆代王朝,自打王朝開啟之日,便有了墓葬的形式,在王朝的更替之下,陵墓的修建規模也逐漸擴大,而且十分壯觀宏麗,給後世留下當代文明的眾多文化瑰寶,可以對過去祖先的生活的時代背景提供更多的科研價值。

  但在修建陵墓時,卻蘊含著陵墓的灰色地帶,那便是在君王墓當中,最初是以活人進行殉葬,意在這些活人是先帝曾經的附屬物品,即使君王死去,也要追隨君王而且,去往另一個世界重新開疆擴土,再建大業。

  直到秦始皇時期,奴隸社會過度到了封建社會,才減少了殉葬的形式,在秦始皇陵當中當時為了不會降低秦始皇的身份,又為了收攬人心,展現秦始皇的氣魄,所以大改曾經以活人殉葬的陪葬方式,改用了以陶土俑來替代活人殉葬的方式。

  但對於工匠來說,秦始皇深知這些工匠知曉皇陵的各種結構和位置,生怕這些人會為了自己的財寶而前來盜墓,或者是暴露皇陵位置引來盜墓賊,本有心將這些工匠進行殉葬。

  為何秦始皇沒有對這些工匠進行殉葬呢?正是秦始皇駕崩時,當時的秦始皇陵還未建成,所以當時參與修建皇陵的工匠也就沒有被強行殉葬。

  在後來的王朝當中,皇帝都為了保守自己皇陵的秘密,都將參與修建的工匠進行殉葬,在讓工匠進入到了墓葬當中後,堵死出口,讓在密閉的皇陵當中自生自滅,這樣的方式實屬是慘無人道。

  逃出生天……

  對於修建皇陵的工匠來說,這無異於自掘墳墓,給自己修建了一條死路,自然也就少有工匠願意盡心盡力為了皇陵而努力工作,更別說這讓人主動送死的舉動。

  但朝廷可並不管工匠卑微的性命,而是更關注能夠修建好皇陵,給自己的為官之路帶來更好的好處,或者說若是不能完成這樣的任務,負責修建皇陵的官員也就性命不保了。

  所以為了自己頭上的烏紗帽和自己的項上人頭,官員不斷四處抓工匠,為皇陵的修建籌備,即使工匠再不情願,隻能被迫選擇接受。

  開始修建時,為了能夠多活一段時間,工匠們並沒有那麽積極,依舊是不情不願的修建著,但隨著在修建過程,工匠們發現了一個漏洞,就是在修建皇陵的過程當中,陵墓當中的結構是由工匠進行製定。

  這讓工匠產生了一個大膽的念頭,活下去的希望再次燃起,與其坐以待斃,為自己修建死亡的陵墓,不如放手一搏,給自己留下一條生存的機會,所以工匠決定在結構上動手腳,使得工匠能夠被關在陵墓當中後能夠逃出生天!

  拐釘鑰匙……

  正所謂,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在工匠設計墓室時,都會為自己留下了暗門,而且作為手藝人的工匠,自然是要考慮到安全問題,要保證修建墓室時,暗道不會被發現,也要保證在通過暗道離開之後,暗門能夠成為墓室的一部分,不會被外人隨意打開,也不會辱沒手藝人為了生存而道德敗壞。

  也是為了不會在逃離後被輕易發現,所以工匠們在日夜思索下,研究出了暗門的新機關。

  通過改變暗門的打開和關閉的方式,使得這暗門本身就是作為墓室的牆體,又能夠來回推開,所以對於暗門的石栓要經過長久的計算,對於皇陵的修建時長足以。

  當皇帝被送入陵墓後,工匠也就被關在了陵墓當中,通過特製的拐釘鑰匙,打開暗門,直到最後一個人通過,在反向將其鎖起,沒有拐釘鑰匙,這暗門就是一堵牆……

  也是,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