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30章:歐陽家族
作者:菠蘿炒土豆      更新:2021-04-06 14:49      字數:5552
  <b></b>“南宮少爺,不知道,你聽沒聽聞過,歐陽家族這一脈?”

  可以這麽說,當千麵郎君提出來這句話的時候,

  所有在場的大佬,能知道的還真不多。

  “歐陽家族?我沒聽說過。”

  麵對楊業的質問,南宮臨直接搖頭,

  在他眼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沒必要自欺欺人。

  千麵郎君楊業聽到後,雖然很有感觸,卻又不得不繼續說,

  “南宮少爺,或許你不知道,但是你爺爺,絕對知道這個家族的存在!”

  “隋煬帝年間,歐陽老祖宗便是服侍楊廣的人。”

  “當年的事情,至於真假就無從得知,不過既然有人曆史辯論,足夠證明它確有此事存在。”

  不管是古今還是中外,社會的構成都具有一個共同的模式

  單個的人組成家庭,若幹個有血緣關係的家庭。

  從而進一步組成家族,無數個家族組成社會。

  社會不是單個個人的堆積或簡單相加,

  它是人們之間的聯係或關係,

  是人們相互交往的產物,

  是全部社會關係的總和。

  因此,當一個家族中的一員的生活出現重大變化時,

  引起整個家族的變化便會在所難免了。

  隨著時間的變遷,以及家族的不斷擴大,加上當時的政治、

  經濟等社會因素的影響,

  一些新的成員從祖居地再遷居他處,

  形成新的家族分支,這不是個人意識所能控製的。

  正如《史記·越王勾踐世家第十一》所記載“越王勾踐,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後帝少康之庶子也。

  封於會稽,以奉守禹之祀。”

  大禹原本中原人士,其家族活動區域本該在中原一帶,

  但作為家族一員的無餘被父親派往當時屬蠻荒之地的會稽,

  建立了越國,於是在大越這片蠻荒之地上出現了一個新的顯赫的家族。

  歐陽姓氏是由蹄祖因封而得,蹄祖本姒姓。

  在探索歐陽家族遷徙前先了解其先祖的一些遷徙情況也算一件趣事。

  有些事雖然正史上不見記載,

  多見於野史與族譜,但也並非全屬空穴來風。第一支夏朝末年,商湯攻夏。

  越侯姒俶派遣其弟姒儆率軍北上勤王,未至王城而夏已敗。

  夏滅後,商湯王將姒俶由侯爵降封為伯爵,並流放姒儆於海外。

  姒儆率族人在海外漂流3個月,最後在琉球群島安家,

  其子孫遍布東瀛諸島,後來發展成大和民族。第二支春秋時期。

  楚成王於公元前671年朝拜周惠王,

  周天子令楚成王鎮壓南方夷越之亂。

  楚成王回國後,名正言順地把當時的越伯姒必高降為越子,越人紛紛不滿。

  楚成王殺雞儆猴,驅逐當時呼聲最高的姒必高三弟姒無舒,

  將其一族遷往島夷,也就是今天的t,

  成為t島上最早的原住民,後來發展成高山族。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滅吳稱霸,

  大封王族子弟為公為侯,又納太湖杜氏女為妃。

  杜妃為他生下一子,取名叫姒黎,比兄長鹿郢整整小30歲。

  越王勾踐老來得子,十分高興,欲大封幼子。

  可是封地都已封完,為難之際,突然想出一法,

  將姒黎封為越南侯,意思是說,越國以南還有廣闊天地,你自己可以放手去開拓。

  姒黎便率領5000人的船隊,在海上漂流半年,來到了現在的越南之地,建立了越南國。

  戰國後期至秦漢時期,東南地區發生了極大的動蕩,

  特別是秦漢王朝都采取強迫越人遷徙以加強統治的措施,

  其結果是大批越人逃離他們的故土,於越族從此流散。

  一部分逃入浙、皖、閩、贛一帶的山區,後來稱為“山越”。

  一部分循東南沿海而下,進入浙南、閩台、兩廣、海南、雲貴,遠至越南,

  與早期輾轉遷移到那裏的越人共同生活,

  融合形成為被稱為“百越”的“東甌”、“閩越”、“南越”、“西甌”、“駱越”、“山夷”等;

  更有一部分於越人漂洋過海,流散到太平洋諸島嶼,

  與先前遠徙海外的於越先民後裔會合。

  關於這些遷徙,都可以從我國現存的史籍中找出一絲線索。

  現代傑出的曆史學家蒙文通在《越史叢考》、《越人遷徙考》中說道“秦並六國,多徙民之事或出其故民,或遷其富豪,或徙民實之。

  秦既滅越,亦複如斯。”

  據說秦始皇東巡會稽的時候,

  曾經遷徙越人到餘杭、伊攻、故障等縣。

  《越絕書·外傳記·吳地傳》中記載“烏程、餘杭、黝、歙、蕪湖、石城縣以南,

  皆故大越徙民也。秦始皇刻石徙之”。

  同書《記地傳》又有記載“是時徙大越民置餘杭、伊攻、故鄣,因徙天下有罪謫吏民置南海故大越處,

  以備東海外越。乃更名大越曰山陰。”

  《漢書·地理誌》對山陰有這樣的解釋“山陰,會稽山在南,上有禹塚、禹井、揚州山,

  越王句踐本國。”

  正是因為其為越王勾踐本國的緣故,

  因此才有了“大越”之地、“大越”之民的稱呼。

  又根據《漢書·地理誌》的記載烏程、餘杭,屬會稽郡;黝、歙、蕪湖、石城,屬丹揚郡。

  “黝,浙江水出南蠻夷中,入東海”。

  浙江水,根據《水經注箋》卷四十的記載:“謂之浙江也。……水出丹揚黔縣南蠻中”。

  大約就是今天的z江吳興、y杭以及a徽的鞍山、湖、q縣、y縣等地。

  這些都足以證明在秦朝末年越人已經開始北遷,並且到達浙江東北部及a徽省境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

  秦末漢初,一批越人將領曾隨劉邦進入三秦,因為戰功而被封於冀魯。

  在此之後,漢武帝劉徹又把東南地區的東甌、閩越人徙到了江淮之間的地帶,

  另把嶺南甌駱人徙於沔北南陽之地。

  另據張雄在《漢初越人北徙及其江淮、兩北苗裔考》一文中的統計,有大批越人將領在跟隨劉邦入武關、

  定三秦的的過程中憑借戰功被漢朝封侯,如搖毋餘(即甌越王搖),“以越隊將從破秦,入漢定三秦,以都尉擊項羽,侯,千八百戶”

  (見《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索隱》案“毋餘,東越之族也”。

  高祖六年三月封於海陽,為齊信侯。

  海陽約在今河北灤縣西南之地。

  華毋害,“以越將從起留,入漢,定三秦,擊臧荼,侯,七百四十戶。

  從攻馬邑及(黥)布”(《漢書·高惠高後文功臣表》)。

  高祖六年七月封於終陵(《史·表》作絳陽),為齊侯。

  ……當時受封的越將眾多,多進入三秦地。

  因而,部分越人也隨之到達這一帶地區。

  從一些史料中可以看出,當時北徙越人之足跡,曾西達左馮詡雲陽,東達河東皮氏,進入今陝西南部及山西西南部。

  《史記·東越列傳》記載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攻東甌,漢武帝派遣嚴助以使節的身份發會稽兵救之。

  “未至,閩越引兵而去,東甌請舉國徙中國,乃悉舉眾來處江淮之間。”

  後閩越王餘善發兵反漢,漢出兵誅之。

  漢武帝元封元年(前110),閩越諸將殺王餘善降漢。

  漢封越臣之有功者,繇王居股為東成侯,

  在九江郡;建成侯敖為開陵侯,

  在臨淮郡;越衍侯吳陽為北石侯,

  在濟南郡;東越將多軍為無錫侯,在會稽郡。

  “於是天子曰‘東越狹,多阻;閩越悍,數反複。’召軍吏將其民處江淮間,東越地遂空。”

  《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亦言“餘善反,越國空滅。”

  此言說越國空滅雖有誇大之詞,卻說明了越人再次大徙江淮之後,越地人口大大減少。

  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閩越王郢進攻東甌,漢武帝派遣嚴助發會稽兵往救。

  閩越王郢見朝遷發兵,於是急忙撤兵。

  甌越王望不願與虎狼般的閩越王郢做鄰居,請求舉國遷往中原。

  起初,漢武帝並不同意東甌舉國內徙,後來莊助給漢武帝分析東甌內徙的利弊,

  指出東甌內徙乃是上策。

  理由是會稽本來是越人的地盤,當年越王勾踐便據此稱雄一方,

  越國強盛時,一度沿海北進到今山東半島,遷都琅邪,試圖爭霸中原。

  當年秦始皇派王翦率軍征服越人,置其地為會稽郡。

  現在,越人“欲招會稽之地,以踐勾踐之跡”,大有複國之勢,

  這是對漢朝的嚴重威脅,既然越君自己提出內遷,不如答應,以解後顧之憂。

  漢武帝覺得言之有理,於是下詔封東海王歐陽望為廣武侯,

  遷往江淮流域的廬江郡(今安徽省舒城縣一帶);

  任命歐陽望的弟弟歐陽朱棣為散騎都尉兼涿郡太守。

  於是,歐陽家族開始了曆史上的第一次大分家,一共分成了三支。

  第十一世甌越王歐陽望棄國降漢。

  雖說是無奈之舉,但歐陽氏王族的遺老及子孫對他的決定卻極為不滿。

  不願再追隨他,便繼續留在江浙一帶,這一支人數不多,至今也沒聽說有什麽郡望、堂號。連年的戰亂,既讓無數士兵丟了性命,也讓老百姓苦不堪言。

  他們對戰爭早已厭倦,聽說君王為避戰亂而內遷,便舉家相隨。

  這一支遷往安徽的主要是末代甌越王歐陽望的一家嫡係。

  人數也不是很多,也沒聽說有什麽郡望、堂號。

  《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武帝建元三年載“東甌王廣武侯望,率其眾四萬來降,處廬江郡。”

  說的就是此事。

  留在原東甌大地的歐陽族人,加上隨歐陽望遷往廬江郡的嫡係,

  人數都不多,大多數卻選擇了跟隨散騎都尉兼涿郡太守歐陽朱棣。

  於是,朱棣公率領這一支人馬浩浩蕩蕩一路北上,落戶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

  此後子孫繁衍、遷徙,遍及全國各地,郡望、堂號、派別林立。

  千乘渤海兩支脈絡歐陽氏家族自蹄祖得姓以來。

  在華夏的曆史長河中起起落落,到第十一世甌越王歐陽望時,

  進行了家族史上的第一次大分家、大遷。

  散騎都尉兼涿郡太守歐陽朱棣公率領著一支數萬人的遷徙大軍向北挺進,

  一路跋涉,終於到達了涿郡。

  歐陽朱棣公像朱棣公在涿郡安頓下來沒多久,便大喜臨門,黃夫人為他產下一子,取名鄅。

  朱棣公此時已50多歲了,又添幼子,可謂老來添喜。

  這裏說朱棣公老來添喜,是因為他本原來就有了一子,名睦。

  這個長子時年已35歲,就連他的兒子、朱棣公長孫歐陽欽也年滿17,

  隻是朱棣公的前妻、歐陽睦的生母英年早逝,不在人世了。

  當初,漢武帝為了安撫甌越王族,不但封朱棣信都侯,

  授散騎都尉兼涿郡太守,還賜楚國望族春申君之後裔黃氏給他為續夫人。

  另據歐陽氏《蜀江譜》載朱棣信都侯,夫人奉春君婁敬之女,生子曰睦,

  為千乘派始祖。少夫人榮陽太守吳丹之女恍,生子曰鄅。

  這兩種說法出入較大。歐陽朱棣任涿郡太守之地,含今涿州市、淶水、定興等。

  在涿郡轄區定興縣留影。

  據歐陽氏《蜀江譜》載朱棣信都侯,夫人奉春君婁敬之女,生子曰睦,

  為千乘派始祖。

  少夫人榮陽太守吳丹之女恍,生子曰鄅。

  睦又名牧,字公安,又字安仁,漢少帝五年(前183)戊午呂後封為青州太守,七年庚申,

  授太子舍人,累遷丞相,子孫業於青州千乘之地,是為千乘(hèng)晉。

  最顯,曰建,字堅石,所謂‘渤海赫赫,歐陽堅石’者是也。”

  如果將以上史料與家譜記載作一番比較,就會發現它們既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相同點一是歐陽氏從歐陽睦與歐陽鄅始,開始了家族史上的第一次大分派,

  這次分派將歐陽家族的主脈又分成兩支,一支遷往千乘郡,

  號稱千乘派,一支遷往渤海郡,號稱渤海派。歐陽睦公是為歐陽家族千乘派之祖,歐陽鄅公是為歐陽家族渤海派之祖。

  二是千乘派“以經名家”,“世為博士”。

  不同點一是根據《歐陽氏通譜》編修的《蜀江譜》明確記載當年的涿郡太守是歐陽朱棣公,

  而史籍上,包括北宋大文豪歐陽修撰的《歐陽氏譜郡派,夫人左丞相陳平之女,生子曰欽、曰生。

  鄅名舉,字覺,又字符壽,漢少帝五年(前183)戊午呂後封為範陽令,八年辛酉,授渤海太守。

  漢孝文帝元年(前179年)壬戌,升禦史大夫,累遷丞相,子孫留屯渤海,業於其地,是為渤海郡派。

  夫人趙成安君陳餘之女婟(hu),生子曰行密,二夫人丞相曹參之女姯(guāng),生子曰坦、曰垣。

  據考,西漢千乘郡郡治在千乘縣(今山東省高青縣高城鎮北),其地位於今山東省淄博市西北、濱州市中東部及東營市西部一帶。

  西漢渤海郡,位於渤海灣周圍的地區,相當於今河北省滄州市東部、天津市東南部、山東省德州市東北部(樂陵,慶雲一帶)、山東省濱州市北部。

  而據《史記·漢興以來將相名臣年表》漢武帝建元三年(前138)載“東甌王廣武侯望,率其眾四萬來降,處廬江郡。”

  《古今姓氏書辨證》記載“後有侍漢為涿郡太守者,子孫或居渤海或居千乘,千乘歐陽生,字伯和,為博士,以經名家,所謂《歐陽尚書》是也。”

  歐陽修《歐陽氏譜圖序》載“歐陽氏之先,本出於夏禹之苗裔。……至王無彊,為楚威王所滅,其諸族子,分散爭立。

  濱於江南海上,皆受封於楚。

  有封於歐陽亭者,為歐陽亭侯。

  歐陽亭,在今湖州烏程歐餘山之陽。

  其後,子孫遂以為氏。漢高祖滅秦,得無彊之七世孫搖,複以為越王,使奉越後。

  而歐陽亭侯之後,有仕漢為涿郡太守者,子孫遂居於北。

  一居冀州之渤海,一居青州之千乘。

  其居千乘者,曰和伯,仕於漢,世為博士,以經名家。

  所謂歐陽尚書者,是也。其居渤海之顯者,仕於圖序》,都隻說涿郡太守,而不提其名。

  早在公元前183年,歐陽睦、歐陽鄅已分別授為青州太守和範陽令了。

  兩地分別位為今天的東和h北。

  這麽說,其父朱棣公應該在此之前便授命為涿郡太守了。

  而歐陽修也隻是說“而歐陽亭侯之後,有仕漢為涿郡太守者,子孫遂居於北。”

  並沒有說出具體的時間。

  造成這種困惑的原因還是因為史料的缺失,

  現在單從文獻考據的角度已很難考訂涿郡太守從南到北的詳細遷徙狀況,

  甚至有學者對涿郡太守是不是東海王搖的後裔都提出了質疑,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是,不管怎麽說,歐陽氏家族史的第一次分為千乘派和渤海派卻是不爭的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