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清軍入關。(下)
作者:水中的落葉      更新:2021-08-25 11:32      字數:3372
  兩路清軍越過長城以後,如入無人之境,兵峰直插北京!所過的邊關和邊堡大明軍隊紛紛崩潰,大明的首都北京城一片混亂,崇禎也是手足無措,唯一能做的,就是讓兵部通知各地來勤王。勤王是需要時間的,還有糧草,慌忙之中手足無措。楊嗣昌是兵部尚書這事他逃不了的,隻能硬著頭皮去見崇禎。

  勤王聽起來很悲壯,可是兵呢?糧草呢?

  崇禎第一個想到的是四川總兵秦良玉和她的石柱土司白杆兵,可是一來是四川路途遙遠,白杆兵要趕到北京,沒有兩三個月是到不了的,遠水解不了近渴!二來是秦良玉今年已經六十五了,再叫這麽一個年過花甲的老太婆趕來救駕真有點說不出口;第3個原因最重要,從渾河之戰到現在,整整過去17年,白杆兵經曆了大大小小的無數次戰鬥,正所謂身經百戰!戰鬥經驗倒是豐富了,可是青壯年也死的差不多了,湊個兩三千人出來,也解決不了問題!秦良玉為大明貢獻出了丈夫,兒子的一隻眼睛也瞎了,何況她還不是漢人,難道大明真的就沒人了嗎?

  怎麽辦?最後還是楊嗣昌想了個辦法:“皇上,你要調關寧鐵騎全部祖大壽怕是不肯聽你的隻能是調一部分,眼下還有三支人馬,第一,是洪承疇的三邊總督手下的人馬並調陝軍孫傳庭歸在洪承疇的手下趕來勤王;第二是宣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事的盧象升率領他的天雄軍前來勤王,並賜他尚方寶劍,統領全國各地前來勤王的兵馬;第三是召宣府、大同、山西的三個總兵楊國柱、王樸、虎大威入衛京師!命太監高起潛為總監,統管糧草!”

  崇禎準了,楊嗣昌猶豫了一下:“皇上,臣還有一個想法!”

  “你說!”

  “我們能不能想辦法和清廷議和?”

  “武陵,這件事不是之前曾經提出來過,具體是你們兵部陳新甲在辦,朝中反對的意見很大,特別是那些文臣!最後不是被擱置了嗎?”

  楊嗣昌艱難的咽了一口吐沫:“皇上,臣以為清廷現在大兵壓境,這件事不得不重新提出來,我們現在內外兩條線在作戰!大明境內的流寇,大股的比如像張獻忠才招撫沒多久,從得到的消息來看,他並不安分;李自成雖然說被封在商洛山中,但是實力還在;各地的小股流寇還有不少。攘外必先安內!一旦我們與清兵發動大戰,朝廷的軍力將大損,接下來這些流寇很有可能會死灰複燃!”

  崇禎低頭不語,過了半晌才說到:“你的意思我心中清楚,但是我們堂堂的大明王朝要和一個異族韃子議和,當初遼東巡撫方一藻派瞽者周元忠出使沈陽,試探口風,雖說我沒有反對,但是我心也有不甘!韃子沒有信譽的,說翻臉就翻臉,這樣的協議即便簽下來又有何用?這事就不要再提了,況且現在對方兵臨城下,韃子的野心你我不是不清楚,現在去議和議不出什麽好的結果來,隻有想辦法先過了眼前這一關,你還是抓緊去勤王吧!”

  崇禎亮了這個態度,楊嗣昌也沒辦法了,隻能遵旨!

  進入大明的兩路清軍,在沈陽是8月23號出發的,皇太極命睿親王多爾袞為奉命大將軍,統左翼軍,貝勒嶽托為揚武大將軍,統右翼軍!9月22日,嶽托從密雲北邊牆子嶺,毀壞長城,破邊牆入邊,軍隊進至牆子嶺,明兵已經退入堡,在城外布置了三座營寨作為外線的防線。嶽托率軍攻克了外圍三寨,但是城堡堅固不易攻打,嶽托采用俘兵的建議,分兵正麵佯攻,牽製明師,同時從牆子嶺東西兩邊小道進行猛攻,連克烽火台十一座,斬殺明薊遼總督吳阿衡。多爾袞則於9月28日於青山關毀邊牆而入,兩軍在北京郊區通州會師,而右路碩讬帶領的兩個正紅旗甲喇,進入邊關後沒多久,便於嶽托分手了,他們越過了北京城,直撲張家口堡!

  兩路清軍在通州會師後,沒有進攻北京城,而是左右路對換,多爾袞進攻山西,嶽托延北直隸一路南下,總共分成8路,雙方交錯攻城略地,大肆進行搶劫。而鼇拜帶領的隊伍,卻不管不顧,脫離了嶽托的大部隊,一路南下,也是勢如破竹!

  當多爾袞帶領的清軍,直逼山西複地的時候。太原、大同風聲鶴唳,多爾袞突然一個回馬槍,又殺回了北直隸。而嶽托的軍隊,直接殺向保定府高陽縣,他的目標是孫承宗。

  說起孫承宗這個人,今年已經76歲了,萬曆32年的進士。曾經當過崇禎的哥哥天啟皇帝朱有校的講官,也算是帝師。天啟二年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朝辦事,又以閣臣身份掌管兵部事務,督師遼東,那時候大明北方的邊關隻在山海關。孫承宗上任後,把大明的邊關向前推了200裏,進入了寧遠。並且整肅了軍紀,設立了登萊巡撫,從山東半島對海方向,加強了遼海防務和支援。然而4年後,朝廷內部魏忠賢的勢力見長,對孫實施各種打壓,孫承宗無奈去職。一年後複職,繼續督師遼東,並派遣諸將進駐錦州、大小淩河、鬆山、杏山、石屯等地,擴張了200裏。采取的是穩紮穩打的策略逐漸向前推進,也就是在那一年,他又遭宦官彈劾,無奈又辭官。他的後任高弟上任後,將200裏守兵全部撤回,明軍又退回到了山海關,孫承宗的四年辛苦化為烏有!

  崇禎二年,清軍第1次入關,孫承宗又被複用。崇禎三年,孫承宗率軍收複失地,崇禎四年,孫承宗準備修複當年被高弟撤離的寧錦防線,然而在修複的過程中遭到清軍的圍攻,孫承宗派兵救援,無奈明軍畏敵不前,又無故推遲出兵日期造成大敗,孫承宗隻得以病請辭,回到老家高陽縣居住。雖說孫承宗的抗清方法,是采用堡壘戰術,這樣的戰術耗費極大,朝廷的負擔也極重。但是不得不說,在對抗清軍的過程中,從努爾哈赤開始,清軍在孫承宗手裏吃了不少苦頭,這一次是來報複的!

  高陽是孫承宗祖籍所在地,他的家人和族人都在高陽。這一次清軍奔襲高陽,孫承宗悲哀的發現,朝廷對他這個以往的功臣不聞不問,他和他的族人已經被崇禎無情的拋棄了,麵對如狼似虎的清軍,孫承宗隻能率全城軍民守城,城破被擒,自縊而死,他的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戰死,孫家百餘人遇難,崇禎事後才假惺惺的哀傷悲歎,命有關官員從優撫恤。

  多爾袞馬不停地的回師後,揮師南下圍剿明軍的主力,於是大明王朝又一曲悲歌唱響了。

  這一次的目標是兵部左侍郎,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事的盧象升率領他的天雄軍!

  盧象升在明朝來說也是個悲劇人物,38歲,南直隸常州宜興縣人。確切的說他是個文官,但是此人膚色白皙,人很瘦,胳膊上長著一根粗大的骨頭,力氣特別大!天啟二年的進士,初任戶部主事,升任員外郎,累遷為大名知府。崇禎二年,清軍第一次入關,盧象升招募了一萬兵馬,進京協助防衛。崇禎三年盧象升升任右參政兼副使,外出整頓大名、廣平、順德三府的兵備,號稱天雄軍,開始了他的治軍生涯。後來又升任右副都禦史,曾經短暫的擔任過湖廣巡撫,最後升為兵部侍郎。而他手裏的天雄軍,在他的帶領下越戰越勇,成為這個時期少有的幾支常勝軍之一,此時的盧象升正在職守喪!

  收到了皇上的傳旨後,盧象升披麻戴孝,腳穿草鞋,誓師後來到京城郊區。盧象升最後是與清軍力戰而死,他的不幸,與其說是戰死,倒不如說是人禍!到了京城後,楊嗣昌向他表露出要議和的意思,盧象升當場反對。崇禎召見他的時候也詢問了他的意見,中國古代的讀書人大多有一種二杆子脾氣,也是當著皇帝的麵大聲訓斥,弄得崇禎也下不了台。高起潛雖然是個太監,在大明來說也算是個懂軍事的宦官,他會揣摩聖意,見到盧象升這麽倔,於是和楊嗣昌兩人合起來準備陰盧象升。

  盧象升準備下決心作戰,楊高二人合起來暗中阻撓。盧象升上書請分編部隊,朝廷就決定宣府、大同、山西三位總兵的部隊歸盧象升指揮,山海關、寧遠等各路部隊歸屬於高起潛指揮。盧象升名義上統率全國各地的部隊,實際上領的兵不到兩萬人,盧象升名為總督天下兵馬,但根本調動不了其他人的兵馬,他定下的幾條用兵策略一條也沒法實現。盧象升由涿州進據保定,命令諸將分道出擊,在慶都和清軍作戰。巡撫張其平不發餉。又傳說雲、晉有敵情,於是有名的逃跑將軍,大同總兵王樸借機離開盧象升逃走,害得盧象升隻剩下楊國柱和虎大威兩總兵,手裏的兵力就更少了!

  崇禎11年12月11日,盧象升領兵進駐巨鹿的賈莊,太監高起潛統帥關寧鐵騎數萬在雞澤,距離賈莊不到五十裏,盧象升派遣楊廷麟去要求援助,高起潛理都不理。12月12日。盧象升領兵至蒿水橋,被清軍主力包圍。盧象升命虎大威護左翼,楊國柱護右翼,自領親兵於中軍架炮設弩,與清軍決戰,自辰時直戰至未時,炮盡矢窮,盧象升下令以短兵奮戰,清軍以精騎夾攻,士卒多死,虎大威欲攜其潰圍,盧象升按劍大呼“將軍死綏,有進無卻!”,率親兵躍馬衝陣,身中四矢三刃,壯烈殉國,高起潛隨即不戰而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