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發發發
作者:李天庸      更新:2021-01-15 03:09      字數:973
  最近在網絡上出現了一些很有意思的熱詞,比如“雙非碩士”“小鎮做題家”“985相親群”“海澱家長”等。這些新詞都有一個共同特征——無論是就業焦慮、婚戀焦慮還是育兒焦慮,其背後都與學曆焦慮掛鉤,並且這種學曆焦慮不隻是一種個體困擾,而是正在成為社會整體層麵上的一種集體困擾。

  圖片來源:中國青年報

  從社會學的角度看,我們能夠發現學曆焦慮中的基本取向:不僅追求向上,而且規避向下。具體來說就是年輕人通過對學曆的追求,以期獲得一個更好的工作、更好的伴侶和更有前途的未來。其本質是要實現自身和家庭的階層向上流動,同時通過努力培養下一代來規避向下流動的可能。

  中國移動發放7萬張絕版卡,月租永久19,360G年流量不限速,速領廣告

  中國移動

  查看詳情

  但是,無論是要在社會流動中“力爭上遊”,還是要把握“穩穩的幸福”,其實都是一種個人選擇。根據自我的偏好,個人完全具有選擇的空間,可是為什麽在我們身邊,似乎每個人都在焦慮呢?

  這一社會現象的背後有一個結構性的動因:因為我們身處於一個整體向上流動的社會。著名社會學家蘭德爾·柯林斯在《文憑社會》一書中曾對這一社會階段和社會狀態進行了描繪和分析。他發現,在20世紀中期,美國的整體社會氛圍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可以改變自己的社會階層,過上富裕的生活。然而整個社會的氣氛,又是金錢至上的成功學導向。社會推崇的是那種一夜暴富的成功人士,這就會無形中給予每個人很大的壓力,夢想著和這些人一樣,在短時間內就可以獲得成功。

  在這個過程中,“文憑社會”逐漸形成,個人通過獲得著名大學、商學院和工學院的文憑證書,獲得地位更高的工作,獲得與更高階層的人的婚姻,從而獲得進入具有社會經濟優勢圈子的機會。文憑因此成為就業、婚姻和提升下一代社會地位的“敲門磚”,圍繞文憑和學曆產生的競爭和焦慮就此成了社會的核心議題。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中國經濟迅速增長,社會中的機會不斷湧現,許多人通過個人努力獲得了更加美好的生活,獲得了更多的財富和更高的地位,社會整體處於一個向上流動的狀態。個人身處這樣的社會中,就像身處於一個在海洋裏快速向前遊動的沙丁魚群,稍稍慢一點,就會感受到壓力。因此,教育作為人人必經的主要通道,在社會的整體氛圍之下,就成了學曆焦慮的主產地,甚至承載著就業、婚姻和下一代養育的功能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