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不不不
作者:李天庸      更新:2021-01-15 03:09      字數:1367
  引言:每每在曆史書上看到古人把貝殼當錢用的時候,我就想穿越到古代,去海邊隨便撿撿,那樣我就可以成為有錢人了。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不是,連專家都說“不撿才是聰明人。

  至於為何如此,我們不妨先看看一個現代的反麵案例。

  2013年的時候有一個報道,一位70多歲的老人,通過自己獨特的繪畫天賦,畫出了各個版本的人民幣的母版,並製作成了膠片,最終通過這些膠片造出了2個多億的假幣。

  不過在這些膠片中,有一套膠片因為一個細節問題而露出了馬甲,最終這位70多歲的老漢被警方抓獲。

  當這起案件曝光之後,許多人都為之驚歎,但也感到惋惜,能夠把錢都畫出來,想必他的繪畫造詣非同一般,如果能走正途,說不定就是位大師了。

  言歸正傳,現在錢幣的防偽技術如此高超,尚且會被作假,那麽古人使用貝殼當錢用的時候,難道就沒人去海邊撿?要知道古代沒有過度捕撈這個概念,那貝殼還不到處都是?

  貝殼

  其實這問題被我們想得簡單了,雖然時代不同,但人終究是人,古人也不傻,也會通過各種方式去規避這個問題。

  古錢幣專家介紹,上古時代的人們,是通過以物換物的方式進行交易,不過這裏就存在一個認知差,一件物品在我的眼中也許無比珍貴,但在別人的眼中卻一文不值,也正因如此,大家在交易的時候經常鬧出矛盾,甚至大打出手。

  SLG年度巨作《萬國覺醒》宏大世界觀,多種建築任你選擇廣告

  萬國覺醒

  立即下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從商朝開始就一直尋找一種可以讓所有人都認同的交易工具,這時貝殼就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古人使用的貝殼基本都是海貝,雖然種類很多,但在使用上則分為大、小兩種,比例為1:2,也就是兩枚小貝可以兌換一枚大貝。

  之所以選擇貝殼,除了貝殼在古代的特殊含義之外(貝殼在古代代表**,使用貝殼符合大眾認同),它的外形美觀,且堅硬耐磨不易碎壞。

  那麽問題也就隨之而來,既然貝殼產自大海,那麽居住在海邊的漁民豈不是富可敵國了?別說在物產豐富的古代,即便是現在,貝殼也是隨處可見。

  對於這個問題古錢幣專家給出了自己的解釋。

  三大難題

  首先古代地廣人稀,商朝的總人口不過800多萬,還不如現在的一個二線城市的人口總數。另外商朝主要生活在中原地區,漁民也大多都是在江河中捕撈,因此普通人是很難接觸到海貝。

  第二,不是所有的貝殼都可以當作貨幣,能夠作為貨幣的貝殼都是經過精心挑選。比如大貝幣中的虎斑寶貝、蛇首眼球貝等貝類,也是普通人根本不認識,也不懂的。

  即便是有懂行的,沒有國家力量的支持,普通人也沒辦法找到,因為這裏麵的許多貝殼都生活在水深40米的岩石以及珊瑚質底,並非我們所理解的去海邊隨便撿。

  第三,即便是有人真的找到了可以用作貨幣的貝殼,但國家收集來的貝殼還需要經過加工,比如打磨,鑽孔等,稍有不慎貝殼就會損壞,這也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到的。

  因此,古人不去海邊撿貝殼才是聰明的,不然生命受到危險不說,還可能被官府發現並處罰,要知道,商朝的五刑可不是吃素的。

  小結

  說到這裏,想必大家也都了解了,古人也是非常聰明,也很懂規矩。正所謂: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正是在這種智慧之下,我們的華夏民族才得以幾千年沒有斷層,流傳到如今,也是讓世界為之讚歎我們的智慧和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