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大理皇子
作者:飄雲千裏      更新:2020-03-01 08:11      字數:2041
  不一會,小二把酒菜上齊,四人開懷暢飲起來。店中其他的客人和劉掌櫃也先後過來向飛雲敬酒慶賀,一時間客棧熱鬧非凡,眾人推杯換盞,觥籌交錯。真喝到人定之時,方才散去,各自安歇。

  次日起來,劉掌櫃早已準備好早餐,飛雲四人匆匆吃完,謝過了掌櫃的,就朝擂台而來。德山客棧裏的住客以及幾個有空閑的夥計不約而同地跟在後麵,想要為飛雲呐喊助威。飛雲勸說不住,也隻好由得他們。沿途不斷有人認出了飛雲,便大聲鼓勵飛雲,之後就加入到他們的行列之中。

  畢竟飛雲是鼎州本地人,自然更容易得到眾人的支持。等飛雲他們來到擂台之時,後麵早已跟著成百上千人。擂台前的人群一見飛雲走近,便自動讓出了一條大道。飛雲走到台下,王貴等人早已在台上等候。飛雲一縱身,即上了擂台,朝王貴點了點頭,示意他可以宣布開始。

  王貴咳嗽了一下,清了清嗓子,便麵對擂台下的人群說道:“諸位,今日比武較技現在開始。有想上擂的好漢,請立即上台來!”他話音剛落,便有一人淩空飛身來到了台上。隻見是一個俊美的少年,年約二十,麵如冠玉,目似朗星,神采奕奕,穿著一身錦衣,看來是一個富家子弟。

  王貴看他並不像是江湖中人,便拱手說道:“請問公子如何稱呼?擂台規矩是否知道?”那少年急忙回禮,說道:“在下段清。遊學路過此地,見姑娘貌美,不免有了仰慕之心。至於擂台規矩,小生已打聽明白。”王貴便對飛雲和段清說道:“那兩位這就開始,請點到為止!”說完,王貴退下。

  其實這位公子真名不是段清,而是段智清。他也不是什麽富家子弟,而是大理國皇子。其父是此時的大理皇帝段正興,其祖父是當年和遼國南院大王蕭峰、西夏駙馬虛竹子結拜為兄弟的段譽。隻是此時段譽在數年前就已經把皇位讓給了兒子段正興,自己出家做了和尚。

  五代時期,後晉通海節度使段思平聯合洱海的實力派高方、董伽羅滅了大義寧國,建立了大理國,定都羊苴咩城。段思平建國之後,厲行改革、勵精圖治,使得大理國稱雄一方。段思平死後,其子段思英繼位。到了段思聰時期,朝中權臣高氏家族已成為朝政大權的實際控製者。到段思平的玄孫段思廉借助高家之力繼位為君,高氏一舉淩駕於諸臣之上。自此高氏父子在大理權傾朝野,把持了宰相之位,大理段氏皇家淪為了高氏傀儡。

  段譽繼位後,勤於政事、愛民用賢、思攬政權,並和宋朝交好,遣使來朝。宋朝封他為金紫光祿大夫、檢校司空、雲南節度使、上柱國、大理國王。段譽雖然有所作為,但依然改變不了高氏家族的專權。晚年因諸子爭位,段譽禪位為僧。諸子之爭由高氏諸勢力控製,伴隨著高氏家族的內部傾軋而骨肉相殘,最後宰相高量成支持的段正興獲勝,繼承了皇位。

  段正興即位後,朝中大權盡在高家手中,皇帝做得自然憋屈。其子段智清有心改變這種局麵,奪回大權。但鑒於在國內沒有什麽實力,便想借助宋朝之力。因此段家父子一直對宋朝的動態頗為關注。在得知趙構有意在普安郡王趙瑗和恩平郡王趙琢之間,選立太子之時,段正興當即讓段智清以遊學之名,微服進入宋境。

  段正興父子知道趙構是一個無能之輩,根本不能指望他會相助,隻能寄望於趙構的後繼之君。因此段智清此行,肩負和未來宋帝建立關係的重任。趙瑗所在的鼎州和大理國距離不遠,他們也聽說過趙構比較欣賞趙瑗,段智清便先來到了鼎州,想找機會結識趙瑗。

  段智清一到鼎州,就聽說了趙瑗為小姨子招親擺擂之事。智清心想自己何不也參與打擂,如果能娶到這位王爺的小姨,便成了姻親。日後他登上帝位,請他出手相助,不就是很容易的事情嗎?一想到此,智清頓時興奮起來。

  段家皇室雖然對朝政失控,大權旁落,但是段家武學卻傳承不斷曆代皇帝武功不弱。大理國皇家規定,皇族直係,六歲習文武,十歲善騎射,十三歲演陣操兵,十五歲文能詩詞牘文,武能帶兵打仗,無能者,雖皇子難登大位,將以皇族文武全才有德者薦為國君。因此大理段氏人人從小習武,皇族中多有武林高手。

  正因為如此大理曆代皇帝武功都不弱,雖然經曆過幾次大的變亂,但皇帝大多安然無恙,依仗武功能破圍而出。高氏家族深知段家武功厲害,對此頗為忌憚。因此隻要段家不想奪回朝廷大權,高氏對段家還是維持著表麵的尊敬。雙方經常聯姻,勉強能做到相安無事。

  段智清對家傳的段家內功心法、段家劍以及一陽指也都是從小習練,造詣頗深。加上得其祖段譽的指點,段智清的武功在大理國內罕有對手。雖然他因悟性、資質和內力的限製,無法習練段家最高明的“六脈神劍”,但卻把段譽的“淩波微步”學得純熟。

  段智清連續幾日觀看過擂台比武後,更是對自己的武功具有信心。他昨日本想上擂和鍾興楚一較高下,不想被飛鴻搶了先。隨後飛雲上擂打敗了鍾興楚,他便不想占飛雲的便宜,故此王貴話音一落,他就飛身上擂,免得又被別人搶先。

  飛雲等王貴退開後,即轉向段智清,拱手施禮說道:“段公子請了。公子徒手上擂,想必是要和在下比試拳腳?”段智清回禮說道:“小生以為比武招親是件可喜之事,動刀揮劍的並不妥當。如果因此有人受傷,不是極為晦氣嗎?夏少俠劍法高明,可以隨時使用,小生徒手相接。畢竟各人自有長處,小生總不能強人棄長用短。那樣顯得小生太過自私,就算勝了也不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