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 安東內亂
作者:赤血萌萌      更新:2021-01-11 06:20      字數:3420
  “兄長慣於用兵,前線形勢,我不擔心。反倒後方令人難以入眠。”荀攸滿臉疲憊。

  “發生什麽事,把荀君累成這樣?”蔡璿完全沒想到荀攸在短短幾個月,仿佛老了五六歲

  “青州出事了!”荀攸幾乎在幾天中一頭黑發就變得花白,與隆重的黑眼圈一同,無聲地述說種種難堪。

  “是誰?”

  “盧公!要兼任青州牧!

  皇帝、楊彪、蔡公、董承、伏完、琅琊王等都知道這事,都同意了,詔書已下!”

  “難道尚書令印綬被竊?他們如何能如此下作?”蔡璿震驚的表情定在那裏久久不動。

  荀攸:“自從昭姬入宮一事被駁,皇帝懷恨在心,許多事都越過尚書台而下,防不勝防。這事也一樣,隻是最後瞞著兄長、我和邴原。”

  對下掌握各地、各司曹上奏表章,過濾不想讓皇帝看到的;對上,修改、駁回皇帝不利安東之旨意、詔書,是劉備以荀攸為尚書令的重要目的。

  皇帝越過尚台下旨封蔡琰為貴人後,畢嵐、荀攸、趙雲等就吸取教訓,審查清理皇宮內宦官、宮女、官員、衛士,並對進出口層層設防,嚴加盤查。

  故蔡琰雖有貴人之名,實際不得入宮。

  “千萬想不到皇帝身邊有能人啊!竟躲過大長秋,越過尚書台,逃過宮禁之檢查,視線三重防線如無物,肆意傳遞如此重要之詔書!”令蔡璿一口銀牙幾乎咬碎,心思起伏,萌生一股殺意。

  “不外乎一些近臣、重臣。”荀攸自然早有判斷:“隻是如今惡跡不彰,暫未收網。”

  “罷了,待君侯得勝歸來,方隆冬肅殺之季。”蔡璿:“可知盧公為何人所蒙蔽?此人當殺!”

  荀攸暗自佩服蔡璿以女子之身能迅速恢複冷靜,但相比於暫且放過皇帝身邊潛伏之危險以獲得琅琊內部暫時穩定,他無意配合蔡璿低調處理青州迫在眉睫之問題,苦笑道:“以盧公之明,何人能蒙蔽他?不過年紀大了好虛名,拘泥那份愚忠罷了。”

  蓋子揭開,蔡璿也無法回避:“好虛名而處實禍,不僅為禍六州數千百萬士民,搞不好貽害諸家之後人,盧公看來是瘋魔了!

  荀君可有定計?妾與君同為豫州人,皆君侯骨肉之親,還請君盡力為之!”

  荀攸:“正是!君侯顧忌師徒之情,或不便處置,你我卻不能不擔起責任!

  我去青州控製形勢,還請蔡夫人暫代尚書令!”

  蔡璿:“使不得,使不得,妾身一介女流,出入宮禁、拋頭露麵已不該,又乏控大局之威望,缺使人信服之資曆。萬萬使不得!”

  荀攸:“我大漢之製,自高祖、光武至今,君王向來女主、外戚為臂膀,有何不可?

  京都周邊臣僚雖多,要麽與盧公有舊,要麽是盧、鄭之學生,要麽立場曖昧,唯有蔡夫人能持規勸蔡公,顧全大局不倒。

  就以一月為期,我必換得邴原回來。”

  蔡璿:“非要如此?”

  “除非兄長親至,否則隻能我走一趟。”荀攸細說青州形勢

  青州,毫無疑問是劉備大本營,經營十年之地,有著大片屯田,有著這個時代最傑出和完善的船舶、冶金鍛造、紡織、木工……等手工業體係,貢獻了大批,財賦也是安東軍最重要之兵源地,青州兵之故鄉

  蔡璿和荀攸都明白,劉備在青州經營日久,門生故吏遍布要津,軍隊和民間聲望極高,按理沒那麽容易被篡奪。

  但盧植不一樣,蔡璿不難想到盧植為何能掌控局勢:作為劉備授業恩師,盧植自身也高居三公之一,軍事政治能力極強,威望、道德層麵無可挑剔。

  何況盧植本來就受劉備委托,全權負責青州軍事,對抗袁譚,劉備又長期不在青州,青州官將很自然把盧植當做劉備替身,把盧植的指示當做劉備指示,盧植學生不少,時間一長,自然掌控形勢不在話下。

  邴原替劉備掌握青州牧印綬,平日小心謹慎、印不離身,即便與妻妾親熱,印綬也放在觸手可及之處,夜晚就置於枕下。盧植日常行事需借印綬,從來有借有還,沒想到這次變成有借無還!

  邴原討要,盧植拒不歸還,拿不出安東將軍令,卻拿出詔書做答。

  邴原氣極,卻也不敢對盧植動兵,也不敢違抗詔書,於是收走詔書,闖出盧植駐地,逃回東萊,責令將士把守城池門戶。

  盧植沒有得到東萊太守印綬,也不願意完全撕破臉,把邴原如何,早已有所預料以後形勢,就以另一詔書加上青州牧印綬,入北海,詔以孔融為九卿,奪北海太守之權,作為青州牧駐地。

  內訌之事,不太光彩,盧植也不聲張,也猶豫如何給劉備交待,部下又多是劉備故將,盧植就令長子代為統領北海,自己依然沒事兒一樣,繼續回到黃河南岸與袁譚對峙。

  邴原失了州牧印綬亦不便越過北海郡統籌齊國、樂安國、濟南國,也不能真對盧植發兵相向,隻能遣使告知前線諸將,同時斂兵自守

  青州前線,典韋等正帥軍與袁譚對峙,得信後極為震驚。

  一邊是劉備近臣,一邊是劉備師傅,以典韋的政治智慧,完全不知道盧植與邴原孰是孰非,也認定兩人不會背叛劉備,隻是以為他兩人發生了齷齪,就和一群人入盧植大帳勸和。

  盧植留典韋等將用餐,但談與河北軍事,又說昔年舊事,談笑晏晏與日常無意,又透露出袁譚與袁尚生嫌隙,遣使求和,未來一段時間青州戰事將歇之意。

  諸將大喜,輪流向盧植敬酒,盧植來者不拒,諸將就放下戒心,難得的暢快飲酒。

  盧植能飲酒一石不醉,屬於一直喝的類型,遂將諸將放倒,將典韋等劉備親信軟禁起來,好吃好喝供著。

  又派遣故吏、子弟、學生掌握了士卒,不出數日,就掌握青州數萬大軍。

  “既是兵變,還請荀君小心行事,務必保全自身。”蔡璿話題一轉:“此間何人可以信任?”

  荀攸:“皇宮內事,可問大長秋畢嵐,兄長與之有救命之恩。政務之事,可招任旐返回輔助。衛士駐軍可賴趙雲、劉雪梅…”

  蔡璿擔憂地看著皇宮,仿佛看到一場腥風血雨!

  荀攸大步向前,出宮而去,

  仰頭看向北方天空,內心止不住澎湃地興奮:

  “我明古今之機要,攬用兵之奇略,最善強弱、虛實之變化,而絕非朝堂爭鬥與繁重之政務

  若非兄長實無合適之人可用,也不用使我拘泥琅琊之地,困於後方…

  如今正是主政一方,展示才華之機…”

  ……

  內卷、內部鬥爭,在任何大組織、大團體都不可避免

  不演變成大規模流血衝突的最重要條件之一,是領頭人們能互相交流、理解、包容。

  如果沒有共同的理想、共同的目標或共同的情感,就不能凝聚共同意誌,不能在一係列重大問題上達到共識、確保統一行動,這個組織失去戰鬥力,被擊敗,乃至於分崩離析,隻是遲早的事兒。

  觀二袁起兵討董卓,董卓西遷,天下莫與之能敵。

  然二袁同室操戈,天下其他諸侯遂得以喘息、發展,才有劉備、劉表、公孫瓚之興。

  可見,內亂,甚於外患!

  盧植,幽州一州之望,文武兼優,功勞卓著,近三十年宦海生涯,曆任內外要職。

  更麻煩得是,身兼馬學傳人,與鄭玄同為馬融高徒,古文經學巨匠,學生、門生難以計數,公孫瓚兄弟、酈炎、田楷、簡雍等皆任要職。鄭玄學生更多,糜竺、孫邵、孫乾、崔琰等遍布青徐冀州,還有數量更多的再傳弟子。

  當初為了在士人中形成相對統一的思想認同,劉備十分看中盧植弟子身份,亦尊鄭玄為師,與兩人弟子私下兄弟相稱。近幾年更用造紙術、雕版印刷術,將盧植、鄭玄、蔡邕、邴原等著注釋的禮記、尚書等大量印發,作為各地官學教材,作為選拔考試的重要參考書目。

  蔡璿任安東將軍秘書丞,除了直接替劉備與盧植、鄭玄、蔡邕、邴原、管寧具體銜接,也直接參與勘定校對,深知盧植若不支持安東軍,在思想上輿論上影響極壞,除了門生故吏有所動搖,首先成百上千的這些馬學門徒們就無所適從。

  盧植若更進一步,走到對立麵,將在整個安東將軍轄區和幽州造成更大的思想混亂,進而引發官僚士人群體相互論戰,甚至嚴重對立,直到流血爭鬥!

  想通這一切,已是傍晚,冷風吹得蔡璿一顆玲瓏七巧心變得冷硬,裕兒,為了你,阿母便是冒天下之不諱,又有何懼?

  斬釘截鐵安排下去:“即日起,官方邸報、青州報停發所有盧植之文章、評論、注釋,停發盧植所有動態…

  以安東將軍幕府之名義,將海東人加入禁衛,監視諸重臣之府邸,嚴控青州來往琅琊之驛道……

  調任旐、蔡穀入尚書台輔政…

  調羊衜、羊秘將泰山兵入琅琊補充禁軍之不足……

  父親那裏,我自去言利害!”

  蔡璿之母,乃蔡邕繼室,出自泰山羊氏。羊衜、羊秘皆蔡璿表兄弟,乃是故泰山太守羊續之子。蔡氏家在陳留,宗族多為曹、袁所害,留存隻蔡邕堂弟蔡穀等少數,能立足安東,多賴羊氏之人脈、丁口、財富。

  蔡璿須臾手書一信與劉備,言明青徐州形勢危如累卵,事發突然,啟用羊氏實是不得已而為之。待事情安定,便即遣回。親自封上,令士卒六百裏加急送去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