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一老嫗倒於地
作者:赤血萌萌      更新:2021-01-11 06:19      字數:2348
  公孫瓚收到劉備轉來皇帝東逃的密報,半響不語,而後大笑,笑得眼淚灑滿衣襟

  其子公孫續問:“父親何故如此似喜實悲?”

  公孫瓚:“昔日玄德勸告我,萬萬不可殺劉虞。

  若殺之,必為袁紹所利。

  囚上幾年,借其威望統合幽州。待時機成熟,再送回徐州,亦或是送到海東島嶼。

  盧師亦勸我不可殺劉虞。

  當時我渾了頭腦,怨恨劉虞和好鮮卑,記恨劉虞攻打我,嫉妒皇帝授予劉虞持節都督幽、並、冀、青、兗、豫六州之權位,懷疑玄德要借助劉虞圖謀我

  故而殺之!

  萬萬沒想到這才一兩年間,天子敗於弘農曹陽,倉惶逃竄,公卿、兩千石死傷無數。

  皇帝尚且自顧不暇,劉虞雖擁皇命又有何可懼?

  我後悔啊!”

  “父親請寬心”

  公孫續泛起無邊的苦澀,心浮起一個詞“早知如此,何必當初”?!

  若不殺劉虞,劉和自然不敢妄動,必不能為袁紹所用;鮮卑、烏桓,閻柔之輩,也無法以劉虞為借口,不分胡漢集合起來。

  時間,就將在公孫瓚的一方,對鮮於輔等將,隻要徐徐消弱,若不服,分個擊破即可!

  “俱往矣…”

  公孫瓚擦幹眼淚,目視南方:“玄德擊破袁譚於青州,袁紹南下未還。

  二袁與玄德未必沒有圖迎立天子之謀。

  我這當師兄的,可不能失掉天賜良機,徒使人笑!

  傳令,殺羊牛,餉士卒,明早出征!”

  ……

  皇帝派人送來書信,要求劉備進司隸勤皇。

  劉備想起一流傳甚廣之故事:“

  一老嫗倒於地,路人或目露關切,或熟視無睹,或繞道而行。

  唯一五好青年,將之扶起,呼車送醫,留200文離去。

  未想老嫗攜其子,狀告青年推她倒地骨折。

  縣刑曹認為青年若非撞倒老嫗,豈會留200文而去?遂以常理推定,判青年擔四成責任,付藥費4萬5文。

  此時事震驚全國。青年是否碰撞老嫗,幾乎見證,難以定論,然判決卻引發議論紛紛,“常理”為眾人所聲討。

  由是,再無人扶倒地之老嫗老翁。”

  眾人瞠目結舌

  邴原好半響道:“這老嫗母子太過惡劣,這刑曹吏太過愚蠢!

  幸而天下無此人,無此吏。

  否則以一人、一案令世人不再尊老敬道德,必遺臭萬年!”

  荀攸思考一會:“兄長是想說大漢王朝就好比這生病的老嫗,日薄西山,扶之或可得名聲,更或被訛詐?”

  劉備:“有此意。”

  邴原:“……”

  荀攸:“……”

  魯肅頓感覺振奮:“後漢以來,梁氏、竇氏、曹宋、董氏相繼以外戚之親秉持朝政。

  梁氏一門,九人封侯、三位皇後、六位貴人、兩位大將軍,女人擁有食邑稱君七人,娶公主的駙馬三人。其餘擔任卿、將、尹、校尉五十餘人,門生故吏遍及天下。跋扈將軍梁冀,立三帝,毒一帝。名為上公,實如皇帝。

  而孝桓帝聯合宦官單超、徐璜、具瑗、左悺、唐衡廁所密謀,一朝舉事,梁氏滅族矣。

  竇氏承竇融之餘蔭、竇憲刻燕然山銘、竇固征西域之功、兩任皇後之親,竇武與陳蕃並稱三君外聯世家,有竇太後內掌宮廷,有立靈帝之功勞,兄弟父子,一門三侯。

  然而孝靈帝一朝為曹節、王甫所蒙蔽,出動禁軍攻打,竇武逃入北軍,舉兵抗拒,牽連宗族,並伏誅戮,唯孫竇輔得偷生。更引起天下黨錮,十餘年方得解。

  曹節有援立靈帝之功,曹鼎為尚書令、曹嵩大司農,與宋氏相約為親戚。執金吾宋酆女為靈帝皇後,妹為渤海王妃,渤海王即孝桓帝親弟、孝靈帝之堂叔。曹宋兩家權傾朝野。

  一旦王甫發難,太尉段熲相助之,渤海王被誅、宋皇後廢死、宋酆、宋奇並誅,曹氏隻能斷臂求存,曹嵩賄賂皇帝以億計,曹操亦隻能棄官歸鄉。

  何進、何皇後兄妹,出生屠戶,根基淺薄,借助張讓趙忠之力得幸。何皇後生子辨,立為皇後,何進討伐黃巾之功為大將軍。

  及孝靈帝崩,二袁作亂圖誅宦官,張讓趙忠反擊,何氏秉政不到一年即死於內亂。

  主公自問家世、根基可堪比梁、竇、曹宋?

  何進兄妹並死之速,殷鑒不遠!”

  劉備越聽越害怕,握住酒杯的手幾乎要發抖。

  他隻是落魄豪族子弟,憑借穿越的曆史知識,顯得自身才幹隻超拔,除此之外,憑什麽與梁、竇、曹宋相比?憑什麽不會落到何家兄妹下場?

  說起宋、何,不由想起宋皇後宋佳、何進三妹美麗身姿,相比墳上長草的何皇後,淪為劉備禁臠,也算二女最好歸宿。

  劉備:“卿之言,實肺腑之言,況且我本高祖子孫,與皇帝之間,就連外戚這個紐帶也無。若以丞相或大將軍秉政,亦難出前人之桎梏。”

  劉曄道:“主公之言極是!

  董卓自命外戚,廢史侯、立董侯,為董侯、王允所誅;王允扶持天子,為董卓餘部所誅。皆身首異處,親朋被戮。

  李傕、郭汜挾持天子,亦眾叛親離,為皇帝大臣記恨。董承、楊奉扶持天子,敗於曹陽,死傷萬人。

  此皆外臣挾天子不利之證,望主公詳思之。”

  邴原:“若能扶舉天子,則人心思歸,青、徐、揚、海東必能安穩,兗州亦不難取。

  君侯嫡長子已十餘歲,出牧一縣。隻需穩紮穩打,十年之後諸子皆可鎮守一方。

  再花十年,必定能戰勝二袁,曹操,安定天下。

  而後或輔佐當今、或取而代之,皆能成功。”

  荀攸道:“根矩所言甚是。

  若不奉迎天子,恐怕他人占先。

  安東軍地域遼闊,山海相隔,若有一二太守為人挑動,舉兵叛亂,則袁紹、袁術、曹操皆有可能出兵,安東軍或許會陷入四麵皆敵之境地。”

  魯肅:“非也,隻要能在戰爭中取得一兩次大勝,必定得天下英雄和百姓所歸。

  而後可稱公道孤,揀選官員,大封有功之臣,根基就能紮實,天下不足定!”

  荀攸:“戰事有利鈍,為慮勝先慮敗。

  萬一戰敗,極易土崩瓦解。秦二世而亡,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就是教訓。”

  魯肅:“若勢力不強,自可借皇帝名分,挾天子以令不臣。

  如今主公勢力已首屈一指,還要小皇帝做甚?

  給自己添亂,還是召集一些心懷鬼胎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