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再造兩個廣陵
作者:赤血萌萌      更新:2021-01-11 06:19      字數:2444
  興平元年,五月,夏至已至

  農忙間隙,張飛、張昭、陽雍、劉業等人,繼續組織10萬流民男丁,投入中瀆運河挖深、拓寬,數十萬流民家屬,也因此聚集在中瀆運河沿線,逐步安居樂業。

  張昭指著河堤上下勞作的壯丁:“目前,江淮運河汛期可通千石船,秋冬可通百石船。我們的目標是秋冬能通千石船!”

  一石13.5斤,千石船載重僅十幾噸。一立方米水1噸,千石船僅僅是長寬皆不足十米的內河船,劉備琢磨著著實算不得大。

  張昭:“施工過程中,分成100餘段工段,每段1000戶,數千人,並編戶齊民,藏兵於民。”

  張飛補充道:“為了便於管理和安置,廣陵郡完成新設置淮口、淮安、興化、天長等縣,采用委任、選舉等方式結合,選出鄉有秩、嗇夫、遊徼各30餘、鄉三老約100個,亭長100個、裏長1000個。按照縣、鄉、亭、裏幾個層級,清理全郡土地,采用長期租種和發放土地相結合的方式,給流民落實了土地。”

  熬過最困難時期的流民,才能真正在廣陵大地上,發芽生根,百姓們是淳樸的,除了立生祠外,還給新生嬰兒取名“開渠”“江淮”“水運”“冬麥”“小滿”“芒種”“豐收”。

  新增加的數縣後,廣陵郡從12縣,增加到18縣,隻增加了二人之一,人口卻生生從40餘萬,增加到80餘萬,增加了一倍!而且增加的人口中大部分是青壯年,廣陵郡的實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通過長期的集體勞動,各個工段,各個鄉、亭、裏,管理和協同能力大大提高,基本上都具備了預備役或後勤部隊的組織體係和能力。話說春耕之後,劉備就曾經從中選擇精銳1萬人,充實到軍隊當中,交由張飛、趙雲訓練。這1萬生力軍,是極其支持劉備的流民組成的,即使麵對嚴格到近乎苛求的訓練,也表現出了比廣陵原住民更強的韌性、忠誠和戰鬥力,也就成為張飛部的主力!

  正是依靠青州兵、廣陵流民軍、幽州軍為基礎,劉備才能在與曹操、袁術、孫策等人的戰鬥中占據優勢,才能迅速的安定廣陵和徐州,並通過屢次戰勝後繳獲的大量物資,部分填補前期巨大投入的缺口。

  張昭:“廣陵的民屯、軍屯,主要有三類作物。

  其一,冬麥100萬小畝,因廣陵氣溫高於東海、彭城,目前已經收獲完畢,共得小麥135萬石。除去向徐州陳氏的第一批30萬石借糧,除去分發給官吏、屯兵、屯民的,還剩30萬餘石。

  其二,春天種植的粟、黍,共1000萬畝,收獲有早有晚,預計將在七月十五中元節前後收獲,能得超過1200萬石粟米、小米!

  其三,前些天芒種前後種植的水稻,因曹操侵徐州,張府君帶兵北上,種植麵積略少,隻有500萬小畝,預計產稻米超過1000萬石!”

  劉備皺著眉頭:“才500萬畝?水稻產量最高,應該多種些!

  記得我曾叫你們先找小塊土地播撒稻種,待到芒種前後再插秧。就算壯丁北上,插秧之事婦女老弱皆可為之,為何才500萬小畝?”

  張昭:“倒不是插秧問題,與曹操相持月餘,男子作戰、駐守、轉運,老弱婦孺種田、織布,缺乏足夠人手打堤壩、引水渠、耕地…”

  除了張飛所帥萬餘士卒,廣陵各縣、鄉還召集壯丁駐守,還需給張飛轉運糧食、輜重!駐守、轉運所費,加上之後的功賞、撫恤,數倍於張飛所率萬餘人所需!

  打仗,終究要花費大批人、財、物。

  一萬之眾,百裏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數十金。一個多月就是三千萬以上!再算上江淮運河所花銷的100多萬石糧食,廣陵在興平元年耗費大約在1億錢以內!

  劉備原本以為,廣陵是富郡,基本上能夠平衡收支。

  要知道廣陵有原住民約40萬,以每口15小畝(實際遠超),三十稅一計算,可得田租1200萬,再加不少於3千萬算賦、口賦,不算鹽稅都有4千餘萬收入。再加上流民約40萬,冬麥、春粟熟後,勉強能夠支付前期所耗費。要是水稻種植麵積達到1000萬小畝,民屯、軍屯收稻之後能提供的賦稅,除掉消耗,還能富餘數千萬,提供的糧食以百萬石計算,不僅能夠還清向靜海錢莊和世家豪族的借貸,將反哺青州軍隊和官吏係統。

  張昭:“如今看來,水稻種植麵積不足,剩下日子隻能補種些瓜果,今年別說富餘,是否能夠平衡都夠嗆。屬下辦事不利,請主公責罰!”

  “罰什麽?你都黑成這樣,恨不得天天呆在農田,換任何人也不可能比你做得更好!”張昭已經是最具有政務才幹、屈指可數的大牛,劉備還有什麽不滿意?他知道畢竟生產力、通訊設備落後,兩千年前的中國速度,絕對不能與二千年後的中國速度相比。

  劉備:“廣陵原本約40萬人,戶籍田在600萬,實際估摸800萬小畝。你們開墾了1600萬,相當於再造兩個廣陵!

  有功當賞,賞賜20金,兼任安東將軍幕府戶曹掾!”

  ……

  在廣陵和青州,劉備所做不止屯田、新修水利、推廣水稻。

  四海皆通,青州水軍和民船四處探索,一方麵探索南方海陸,一方麵賣北方商品,買南方商品,除了改良水稻的交趾稻(占城稻)外,在農業方麵最大貢獻是從交州的雷州半島、海島(海南島)引入棉花。

  南亞、西亞至少在幾百年前就存在棉花種植和紡織,西漢年間雷州半島已能織廣幅布,該種棉花可稱之為亞洲棉,一年生草本,生長期短,成熟早,隻可惜色澤呆白。

  這時候北方糧食少,又逢戰爭、動亂,災害,馬、羊的養殖數量大大下降,毛皮頗不夠用。

  劉備開通南海貿易,大量購入亞洲棉作為民用,又帶來交州農人,不同的棉花種子,在廣陵、毗陵加以種植和改進。

  試種棉花,主要目標還是提供軍隊冬季在北方作戰所需的棉衣、棉被、棉紗。亞洲棉纖維粗、長度短、彈性好,雖然不是特別適合做衣服用,但十分適宜填充在棉被、棉衣之中,冬季可有效減少非戰鬥損失。也適合給軍隊配備,經過蒸煮後蘸酒精擦拭、包紮傷口,可以有效減少傷亡、感染,提高可持續作戰能力。同時,亞洲棉種植容易,可紡織成厚布,再製作衣服,婦女老幼都可為之,也能充分利用農閑時期的剩餘勞動力。

  就在廣陵一切欣欣向榮之際,一場突如其來的大災,引發了整個中國大陸,自西向東,從北到南陷入巨大危機、混亂、災荒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