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蔡琰哪裏跑
作者:赤血萌萌      更新:2021-01-11 06:19      字數:2406
  蔡邕極震驚,從賈詡的表情發現,遷都是真有其事:“如此滔天大事,董公居然沒有提前征求我的意見!難道朝廷還敵不過叛逆者?”

  蔡邕拉著旁邊一名身材矮小的親衛,扭身就走。賈詡、劉備都不知其然。

  那小親衛的清秀麵龐一晃而過,過了好一會兒劉備才明白過來:“昭姬怎麽來了?奇怪,蔡中郎將上前線勞軍居然把女兒帶上,莫非把女兒當兒子養,花木蘭就是學得昭姬?”

  “劉校尉!”賈詡一把將劉備抓住,他非常驚訝,震驚。不是因為棄守雒陽的結論--經過董卓、董旻、李儒、賈詡等關西將帥謀士多次推演,早已得出了類似結論。

  賈詡震驚的原因是劉備在不知全局的情況下得出了類似結論,這一刻他十分懷疑有人泄密,死死拉住劉備討論這個事。

  劉備推不過,眼睜睜的看著蔡邕父女出門。

  。。。

  “君侯,蔡中郎將出北門往河邊去了!”小半個時辰後,趙雲帶來的消息讓劉備、賈詡麵麵相覷。

  張飛嚷嚷道:“蔡中郎將莫非改了主意,要投敵?”

  趙雲也傻眼了:“不會吧,他帶了二三十人,投敵不至於這麽招搖。可他們載了好幾輛大車。”

  賈詡:“應該不會,蔡中郎將絕非朝秦暮楚之人。”

  “大車?難道!難道真有什麽不可告人的秘密?”劉備當即決定前去追蹤。

  行了十餘裏,到達黃河南岸,就見一群穿著鮮豔的人在岸邊敲鑼打鼓,好不熱鬧。

  趙雲:“那樂曲就像是在。。。迎親,對,迎親!”

  趙雲的話,讓劉備如被雷劈中,他策馬上前,見蔡邕果然在其中,隻是不見蔡昭姬:“蔡中郎將欲何往?”

  “昭姬快走!”蔡邕扭過頭,見是劉備,急忙張開雙臂攔在碼頭上,“賢侄留步!”

  那船頭上,露出一個女子身形來,早脫掉外麵的親衛服,穿回女兒裝束,唇紅齒白,麵容清秀,此時正抱著焦尾琴哭泣,不是蔡昭姬還能是誰。她旁邊一個青年,身高近七尺八寸,身形瘦弱,然雙目有神,此刻滿臉不善地瞪著劉備。

  劉備怒道:“好個蔡邕,三番五次求你把女兒嫁給陳群,你不幹,如今竟嫁給敵人!”

  蔡邕急忙解釋,趁此時機,船已經鬆開纜繩,向江中遊去。劉備大呼:“攔住他們!別讓昭姬跑了!”

  “著!”

  趙雲彎弓滿弦,箭矢如流星墜地,船上風帆應聲而掉,原來是纜繩被射斷,船橫亙河中。

  劉備急忙找了一條小船,帶著幾個人劃過去,控製住船上之人,將迎親船劃了回來。

  “放開我,你們這些卑鄙小人!我是河東衛家的人,你們別想欺負我!”原來迎親那個青年,就是傳說中的蔡邕弟子衛仲道,其兄名衛凱,他此時被綁住手腳,尤掙紮不已。

  劉備拉著蔡昭姬的胳膊下船,隻覺得她的身子仿佛羽毛般輕:“你沒吃飯?怎的如此輕?”

  蔡琰:“別碰我,放了衛郎!”

  劉備:“沒拜過天地,就叫起衛郎來了,蔡姑娘何時變得如此爽朗?”

  蔡琰明顯被‘拜天地’刺了一下,臉色羞紅,低頭不語。。

  蔡邕:“老夫的家事賢侄也要管?”

  劉備指著衛仲道:“蔡師,看衛仲道印堂發黑,一定短命,昭姬嫁過去沒多久就得當寡婦。”

  “劉校尉如何能汙蔑衛郎。”蔡琰氣呼呼的,打定主意要跟衛仲道北歸。

  衛仲道氣得一張俊臉發白、發紅,揚聲大罵:“混蛋,流氓,卑鄙,無恥,下流,壞痞。。。”

  豐富的罵人語言,讓蔡琰聽了都不好意思,慶幸沒嫁過去,否則吵架吵不贏。

  劉備也氣得臉色發白。

  可沒一刻鍾,衛仲道就老實、屈服了,隻求能放他渡河。因為劉備的部下,宣稱他再罵下去,就把他沉河。

  。。

  返回路上,劉備騎馬,蔡邕父女乘車。

  蔡邕掀開車簾解釋道:“賢侄,老夫有不得已的苦衷。”

  劉備:“你位居中郎將,又是董丞相麵前紅人,比小侄官還大,有什麽苦衷?”

  蔡邕:“初時,老夫以為董公強而關東諸侯弱小,哪裏想到關東諸侯們步步為營。所以我打算把兩個女兒嫁到不同地方,這樣他們中一定有人活下來,也算血脈有個延續。”

  劉備:“聽說董丞相打算任命五官中郎將陳紀到青州做郡守。小侄也正要歸青州,蔡師一家人不如跟陳中郎將、小侄一同東歸?”

  蔡邕連連搖頭:“老夫不看好陳群。賢侄要是沒娶妻,倒是個好人選,我家昭姬可是個美人胚子。”

  劉備:“昭姬美不美,小侄不清楚,小侄臉盲,看哪個女子都差不多。”

  蔡文姬露出頭來:“胡說八道,劉備,我恨你!”

  。。。

  拿到關東諸侯酸棗會盟、漳河會盟的檄文、名單後,董卓大怒,招周毖、伍瓊來見,當眾斥責兩人吃裏扒外。兩人無言以對,董卓當即將之下獄,不久即在城門口當眾砍頭。

  不僅是周毖、伍瓊兩個內奸和大批心向關東的士人,袁紹的‘承製詔拜’也讓董卓趕到巨大的壓力。

  例如,有九江太守邊讓,字文禮,陳留郡浚儀縣人,博學善辯,善於文章,口若懸河,蔡邕對邊讓也極為讚許,曾親自給何進寫信推薦,何進也深以為許,並將邊讓引為心腹,連連提拔,從大將軍府令吏,提升為掾吏,並在中平六年升為九江太守。

  邊讓與袁紹有舊,曾一同效力與大將軍何進麾下。但邊讓空有才學,卻無領兵之才,得喬瑁偽造三公書信、酸棗、漳河盟辭後,左右為難,棄官回家。

  經與揚州刺史陳溫協商,袁紹“承製詔拜”丹陽太守周昕之弟周昂接任九江太守。按道理講,沒有皇帝的詔書,周昂肯定是非法的。

  可是,邊讓辭職,不可能把印綬帶走,周昂接替時就接過了原版印綬。類似的,袁紹及其故吏通過極寬闊的人脈,往往能率先拿到大部分原版的前任刺史、郡守印綬,再任用部分上任刺史郡守的故吏、掾屬,就能平穩過渡、順利安撫百姓。

  看起來,周昂代替邊讓十分平穩,卻也揭開了關東聯軍、關東世家豪族內部矛盾的序幕。袁術對於袁紹的任命,可不那麽感冒。

  同時,董卓也不甘示弱,迅速新製印綬官服,選擇合適的官員到州郡任職,如任命公孫度為遼東太守、陳紀為樂安太守,劉備為青州刺史、護東夷校尉。。。

  從此,雒陽長安的中央選官,與袁紹、袁術的自選官,就成了明確的競爭對手,幾多鬥爭,幾多悲歌圍繞權位而起,圍繞權位而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