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3章 拯救大兵公孫瓚
作者:赤血萌萌      更新:2021-01-11 06:19      字數:2290
  並州之功,董卓從亭候增戶為鄉候,奉命解散大部分郡兵,繼續駐守河東、西河,監視防備匈奴、白波軍。

  劉備加三百戶、升為胡騎校尉,胡騎校尉本漢武帝置的八校尉之一,屯於宣曲河,其中既有胡騎,亦有擅長騎射的邊郡良家子。光武中興後省之,並入長水校尉,皇帝、四府見劉備功大,從故紙堆中找出的職務。

  從雒陽出發,劉備奉命前往幽州襄助劉虞、公孫瓚剿滅張純殘部、平定烏桓、抵擋鮮卑。

  去卑、牽招、張飛、張遼、劉朗、吳嶽等皆帥部隨行。

  並州平叛時,與平時的憊懶相反,張遼部在戰鬥中表現的堅忍而英勇,贏得了眾將驚歎、認可,劉備恨不得對張遼、去卑二人食則同桌,行則並騎,臥則同帳。

  戰後來自司隸的士卒,麵對戰死的澤胞的遺體,哭泣成聲。匈奴人亦唱起不知名字的歌,慷慨悲涼。

  來自於雁門的張遼部,沒有哭號,取而代之的是沉默。

  吳嶽如今亦是別部司馬,私下對劉朗說:“張遼部冷靜地有些嚇人,甚至有些冷血、麻木。”

  劉朗與吳嶽在雒陽做了數年同事,頗相熟,也不隱瞞:“倒不是冷血、麻木。邊郡堅苦的環境,外族的入侵,不斷有親人離世,讓邊郡人對生與死看的更淡然,更習慣。”

  像雁門二寶騎兵這樣看淡生死的部隊,像張遼這般有決死之心的武將,正是劉備想要的。

  可惜,張遼曾經是丁原屬下從事、司馬,目前已經是西園八校尉下屬的司馬之一,年紀輕輕已經是中級官僚,屬於少有的年輕俊傑。這次又立下戰功,西園八校尉、丁原、董卓等人都盯著,甚至進入三公九卿視野,正常情況下距離兩千石隻是資曆、時間問題。

  劉備為二千石,雖折節下交、不恥存問,與之交好,卻根本就沒有招攬張遼的機會,張遼去幽州也隻是借來協助而已。

  。。。

  “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腳踏著大漢的大地,背負著大漢的希望,我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劉玄德的旗幟高高飄揚!”

  “說話要和氣,繳獲必繳公。。。”

  一支千餘人的漢、胡混合隊伍向北前行,此起彼伏的歌聲,來回穿插的唱歌者,令去卑感覺頗為奇怪,拉住一個士卒問:“你們唱的什麽?”

  “軍歌!軍紀!”

  去卑仔細觀察,沒過一會,士卒們輪流唱著不同的歌曲,有思想教育,有軍紀,有軍事技術,不由暗暗點頭,讚歎不已:“士卒們沒什麽文化,唱歌簡單易懂,潛移默化。我們匈奴人通信基本靠吼,個個都是唱歌的好手,這個方法幾乎為我們量身打造!”

  去卑一路上不斷學習偷師,將所見所聞所問,偷偷記在一張張羊皮卷上。

  早就有吳嶽等不少人前來報告,自然也瞞不了劉備。

  對去卑光明正大的偷師,劉備隻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東漢初期,由於中原人口隻有約一千萬,兵源匱乏,所以從光武帝、孝明帝開始引入了大量的烏桓、匈奴、羌等少數民族,安置在邊地。平時招攬種人、為漢偵騎,戰時大量服役、隨軍出塞,彌補了中原人口不足。

  現在,大漢人口近五千萬,這些遷入的部落人數也有成倍增加,相互之間的矛盾就逐漸積累和爆發。若按照曆史原有軌道發展,百年後將造成五胡亂華。

  可惜,後漢百姓耽於享樂,逃避兵役,尚武精神、兵源素質早已不如前漢,國家又失了涼州、河套等養馬地,不能不用、不能不依靠南匈奴、烏桓,甚至羌人。不用則缺乏足夠騎兵,大漢的步兵根本無法與烏桓丘力居和鮮卑騎兵對抗。

  一個是慢性毒藥,一個是禍在眼前,如何選擇,如何平衡?

  。。。

  劉備搖了搖腦袋,試圖甩掉煩心事,讓良好的情緒回到身體,以免負麵情緒影響士卒。

  想到吳嶽、傅幹等人,又高興起來,他們跟隨劉備時間並不長的部下能夠主動報告去卑的動向,說明他們心想著大漢、心裏想著劉備。

  他們雖無張遼之勇烈、萬人敵,卻有忠誠之心、勤勉之勞,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滄桑。

  。。。

  四月

  劉備丟下隊伍,隻帶張飛將十騎兵快馬到達到廣陽郡薊縣,麵見幽州牧劉虞。

  “當官不作為,不如回家賣紅薯!”對劉虞數月不能營救出柳城附近的公孫瓚,劉備是極其不滿和惱怒,怒斥其怠政。公孫瓚既是劉備的師兄,又是曾經提拔支持劉備的貴人,還結下了深厚和戰鬥友誼,恩若兄弟。

  劉虞胡子拉碴,瘦了一大圈,不複封神俊朗的老帥哥形象:“劉校尉息怒,本官不是不想救援,公孫都尉被圍困後,本官殫精竭慮組織了數次救援,可都功虧一簣。”

  劉備:“前方的將士在流血,犧牲,豈是一個‘功虧一簣’能解釋。”

  張逸拉住憤怒地劉備:“你看方伯都瘦了,要救公孫,還需同舟共濟才好。”

  劉備還真沒冤枉劉虞。

  之前,劉虞是州刺史,業務上與公孫瓚並無上下級關係。在處置叛亂的烏桓、鮮卑政策上,劉虞主張寬、撫,公孫瓚主張嚴、剿,兩個人不對路。聽到公孫瓚被圍困的消息,劉虞甚至歡喜得說了一句:“將數勝而驕,民數戰則疲,以驕傲之將,帥疲憊之民,故好戰必亡!”

  任由公孫瓚被圍困,劉虞一旁吃著小酒,看著熱鬧正歡快。

  可之後的情況超出劉虞預料,由於劉焉的選牧伯表,劉虞得任幽州牧,公孫瓚妥妥成為他下級。劉虞就從看人挑擔不費力,變成勇挑重擔的幽州軍政首長,幽州最能打的公孫瓚被困數月,劉虞如何能不救。

  第一次就親子組織了二萬餘人前往救援。劉虞此人,道德經學、治民、選吏都是一把好手,可在治軍、帶軍上完全不合格。前鋒被烏桓、鮮卑擊敗後,劉虞很懼怕,沒有及時調整兵力頂上去,而是帶頭後退,導致士卒們陷入混亂,大敗虧輸。

  第二次,劉虞不敢去了,派鮮於輔帶兵前往,鮮於輔有些本事,雖沒把公孫瓚救出來,還是送了不少輜重入城,因此公孫瓚才能堅持到現在。

  本想著把第一次敗仗壓下去,第二次又沒搞定,劉虞終於慌了,這才上書請求皇帝派遣良將精銳協助營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