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太尉求賢
作者:赤血萌萌      更新:2021-01-11 06:18      字數:2194
  “卿等議一議,該如何獎賞?”皇帝指著幾份奏章,讓公卿們傳閱。

  太尉掌四方兵事功課,在軍事方麵擁有賞功罰過的權力,故新任太尉段熲率先發言:“交州刺史朱俊平定南海郡孔芝,交趾郡梁龍叛亂,功大可封侯,賞賜黃金五十金。樂浪太守斬殺一千二百餘高句麗人,如若屬實,可蔭其一子為郎。”

  司徒袁滂非常詫異:“如若?太尉是對樂浪的戰績有所懷疑?”

  太尉段熲:“當然!臣懷疑滕述、劉備有虛報數據、殺俘冒功之嫌疑!”

  皇帝問:“為何?”

  段熲:“既然是大勝,俘虜必多,然而斬首數一千二百餘,俘虜才八百餘,臣熟知軍事,確實不明白斬首數超過俘虜數的道理。”

  群臣嘰嘰喳喳一陣騷動,當即就有人提出:“既然樂浪的數據需要核實,那麽交州的數據也需要核實,獎賞才顯得公正、嚴肅。”

  段熲卻說:“交州的數據應該沒多大問題。而且交州路途遙遠,氣溫又高,等使節到了,屍首都腐爛了。”

  司徒袁滂反駁道:“斬首驗級本就是論功的前提,且公正為先,不可偏廢,不應隻驗其一而不驗其二。”

  打了勝仗當然是好事,可想到後續的大量賞賜,卻讓皇帝一點都高興不起來,此時當真希望他們虛報戰功,好將賞錢少發一些。同時交州既然已經安定下來,交州諸太守就不必任免能臣,可誰出的買官錢多就任命誰,於是開口說:“好,那就把朱俊招回來議功勞,同時派一個正直的大臣前去做交州刺史,這個人選卿等議一議。”

  至於交州幾名太守人員,皇帝既已經打算賣官充作軍費,當然就沒有商議的必要。

  。。。

  一個月後

  朱俊得到詔令,賞黃金五十金,征為諫議大夫,回朝中議功勞,心裏別提多歪膩了:“當初宮中流傳出消息,誰能平定交州之亂多半會封侯,如今怎麽一句話都不提?”

  朱俊於是準備好酒菜禮物,說是給新刺史接風洗塵,席間悄悄問原因,新任刺史說:“本來是可以封侯的,因為樂浪郡滕述、劉備的奏章有問題,連累兄弟你也遭了罪。”

  朱俊因此心中懷恨,但依然將信將疑性。

  一路行到淮河邊,遇到擔任縣丞的孫堅,朱俊是會稽上虞人,孫堅是吳郡富春人,同州臨郡,共為錢塘江邊人,相距約兩百裏,還都參加過平定許生之役,朱俊視孫堅為有為青年,孫堅尊朱俊為先達前輩,互相仰慕,多有交情。孫堅自然大加款待。朱俊又向孫堅打聽情況。

  孫堅與劉備有仇怨,一直尋找報仇之機,怎麽可能不下眼藥水,添油加醋把劉備說了一頓,末了說:“劉備一個黔陬、琅琊的海關都尉,不幹好本職工作,竟然跑到樂浪去打仗。對高句麗的這場勝利,反正我是不相信的!”

  朱俊咬牙切齒:“我千辛萬苦,甚至自出家財招募鄉黨,大戰十三次,這才迅速平定叛亂。封侯之功被小人所耽誤,真真令人氣憤。”

  。。。

  朱俊行到雒陽,備了厚禮登門拜訪太尉段熲。

  寒暄之後,段熲說:“朱大夫可怨恨老夫指出了樂浪太守奏章中問題,延遲了你的封侯之賞?”

  朱俊說:“下臣不敢,檢驗戰績本就是太尉大人的職責,正因為有段公這樣的良臣嚴格把關,才顯出軍功的彌足珍貴。否者軍功侯爵滿天飛,我等又為何孜孜以求呢。”

  段熲:“你很不錯,很對老夫的胃口。那劉備年不足弱冠,能立下多大功勞?還不是袁家抬舉,找人處處維護,占了旁人的功勞。”

  兩人心有戚戚,談了半個下午,互相感到相識甚晚。段熲甚至拍著胸脯答應朱俊,改日帶他找宦官王甫、趙忠等疏通,一定為他搞定侯爵!

  朱俊完全沒想到高高在上的太尉如此平易近人,於是千恩萬謝,依依不舍得離開。

  。。。

  送走了朱俊,段熲心中份外暢快:不論最終驗首級的情況如何,朱俊對劉備的怨恨已經深深地種在心田,未來總會長成參天大樹。

  本來以段熲三公、大漢第一名將、涼州第一人的身份,犯不給小小一個劉備上眼藥。實在是劉備提升過快,將身為關西將領的夏育、田晏等壓倒了下頭,引得他們集體不滿,經常在來信中抨擊劉備,引起了段熲的警惕。

  “關西出將,關東出相”是兩漢以來長期形成的慣例。以前有“涼州三明”,皇甫規字威明,張奐字然明,段熲字紀明,三人先後閃耀於帝國西疆、北疆,如今關西卻沒什麽拿得出手的年輕將領,讓段熲憂心忡忡。

  段熲翻看著幾年來一個個戰役,夏育、田晏在北伐鮮卑中實在表現糟糕,臧旻、陶謙、劉備、公孫瓚卻閃耀北疆,盧植、陽球等在對內鎮壓叛亂上也很有功績:“將領輩出的關西,如今竟然人才凋零,被關東壓了一個頭,可悲、可歎!

  尤其是幽州係將領,陽球、盧植、鄒靖、公孫瓚、劉備等,近幾年就如同春筍一樣,呈現集體冒尖之勢,公孫瓚、劉備兩人甚至才二十歲上下!咱們關西怎就沒有這樣的人才呢?”

  臧旻、陶謙都是來自南方而在北疆任職,如今與袁家,與幽州係將領頗有淵源,段熲擔心他們的合流會進一步壓縮關西將領的空間,因此拉攏根基淺薄的朱俊入關西陣營,離間朱俊與袁家、劉備、盧植的關係,就成了一招妙棋。

  “夏育、田晏兩個小子,勇則勇矣,卻缺謀略,成就終究有限。難道就沒有其他人了嗎?”不甚明亮的光線下,段熲繼續翻看著官員名冊,忽然眼前一亮,“我竟然忘了這人!”

  正好部下前來匯報工作,多說了一句:“段公,那董卓自從西域免職回來,這已經是第五次前來求官了,這次見還是不見?”

  段熲哈哈大笑:“見,為什麽不見!”當即寫下奏章,推薦皇甫規之侄、議郎皇甫嵩為北地太守,推薦老部下董卓為並州刺史,“一個家學淵源,一個頗有急智,或能成為‘三明’之後的涼州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