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反攻鮮卑
作者:赤血萌萌      更新:2021-01-11 06:18      字數:2315
  春天的季風,從東南開始吹到西北,給草原帶來雨水和生機。漠南草原上,頑強的小草,刺破土層,發出新芽,給尚在饑餓寒冷窘境的牛羊、部眾,帶來了食物和生的希望。

  鮮卑大汗檀石槐去年年底、今年正月入寇漢地幽州、並州,略取了不少財貨、糧食、人口,但並未取得根本性大勝利。尤其是其子和連下屬的昂山等部,不僅沒有收益,還損失慘重。

  在諸部落求肯下,檀石槐便允他們自行向漢地掠奪以自強。許多部落分散開來,追逐水草豐美的地方。他自己也帶著上萬人,有老有少,向大漢的代郡、上穀郡、雁門郡靠近,因為漢與鮮卑交界處的山嶺下的平原上,有更多的水源和草場。

  靠近兩個勢力的邊境,就意味著衝突無法避免。鮮卑騎兵分成上百支小隊,不斷得越過邊境,四處燒殺搶掠。他們背後的,是大批趕著牛羊的更多牧民和奴仆――男女老少皆有。

  。。。

  大漢並州、幽州的緣邊諸郡縣,感受到來自北方巨大的壓力和滿滿的惡意,比剛過去的冬天還令人遍體發寒。

  漢人多農耕,仲春、季春正好是北方農業最為繁忙的時節,不論是百姓還是戍邊的將士大都忙著耕地、播種、除草、澆水,各個州郡根本不可能在此時大規模集中戍卒和更卒。

  有針尖就有麥芒。

  護烏桓校尉、破鮮卑校尉毫無疑問成了最忙碌的人,他們四處出擊救火,救援郡縣。

  因為他們手下有周邊幾郡最精銳的脫產士卒,各有2000多人,他們裝備精良,幾乎人人都有馬匹、弓弩,長短兵器。

  他們大部分是並不是小“卒”,他們是“士”,相當於後世的軍官和士官,大量營士幾乎都長期服役,他們有著駐邊補貼,至少熟練騎術,或弓箭,或長槍大戟,或刀劍中的一種,武藝精熟。熟悉金鼔、旗幟、戰陣,隻要給他們幾名卒,他們可以帶出一個什、伍。

  還可以有老婆、父母長期陪伴隨軍並吃軍糧,當然這些軍屬也要進行大量勞動,例如耕種大量糧食和經濟作物,放牧牛羊,製作和縫補衣服皮甲、做飯等。如果父母兄弟去世,還可以有假期。

  有了這支精銳,校尉夏育誌得意滿,經過與鮮卑小股騎兵半個月的糾纏,他獲得了一些小規模的勝利,也有一些小規模的失利,他欣喜地發現部隊越來越精銳了,更重要的是他對部下更加熟悉,部下對他更加信任和服從。對一位經常身先士卒,親手殺敵數人到十數人,而後把首級送給士卒的一把手,哪個屬下不敬佩!

  可是也有很多不順利的地方。

  各個郡縣都不願意把大量壯丁召集起來,原因很簡單,錯過了農時,一年沒得吃!他們組織起來的主要是衛士、捕快和刑徒,隻夠守著自己的縣城城牆,有幾個縣的長官對鮮卑人在城外數裏掠奪都無動於衷、拒絕出兵,任由鄉亭裏、宗族在自己的營寨、堡壘中抵抗。就更不可能發壯丁給校尉。

  所以寧城前線的護烏桓校尉部基本上得不到來自郡縣的兵力補充,看著部下不斷的傷亡損失,剛烈勇猛如夏育也不得不減少出兵次數。

  更令夏育感到棘手的是,時間長了,部下營士們很不滿,屯曲長官也很頭疼。因為他們名義上脫產,實際上為了吃得更好,有肉食,有酒喝,多些馬匹,多幾套衣服換洗,每年能夠給家屬帶去更多的錢,他們無法,也不願意完全脫產。

  僅僅靠隨軍家屬,耕種不了多少地。所以護烏桓校尉和破鮮卑校尉兩營中下層營士,春天一般也會脫下盔甲務農,因有著馬匹,有鐵質農具,都是精壯的男丁,他們能比普通百姓耕種多得多的公田私田。

  夏育把檀石槐罵了千百遍:可惡的鮮卑人,為什麽非要在春天入侵,換成夏秋冬不行嗎?

  夏育對部下大吼:“你們不想出征,總得有人站出來。你們不去,我就帶著親衛隊自己上!”

  從事劉慶出了個主意:“大人息怒,郡縣春耕,不出人不出力,大人為保護他們損兵折將,他們總該拿點糧食、財物出來。”

  “對,子祝這個主意不錯,這個事情你去辦!可光有錢糧也沒什麽用。我要士卒,大量的士卒。”

  劉慶:“有了錢了,就可以招募輕俠、流民,就可補充隊伍或增加耕田人手。而且,上穀其實有一支精兵!”

  夏育:“除了我們還有什麽精兵?你說烏桓?”

  “對,難樓王的烏桓!這可是能與鮮卑一較長短的精銳。”

  夏育:“可去年他們損失很大,怕是不會出多少啊,而且難樓王是個老狐狸,上次鮮卑從白水穀道入侵,他寧願下麵的部落損失也要避戰,精銳一直不肯拿出來。

  而且我懷疑他與鮮卑有私下協議。”

  劉慶:“正因為損失大,上穀烏桓春天糧食牛羊必然不足,隻要給錢財糧食他們一定願意出兵。也不用難樓王統帥,派兵給我們就行。同時,告訴他們每得一個鮮卑首級,就行賞。想必貧困的烏桓各部落小頭人,一定會為了錢糧與鮮卑人真刀真槍,即使違背難樓王保存實力的命令也在所不惜。”

  夏育不善於計謀,可軍事素養絕對很高,不說增加兩千烏桓突騎,即使隻給一千多點,配合護烏桓校尉營士,他也有信心把偷渡進來的鮮卑小股騎兵圍殲或者趕走。

  而且寧城以北的山嶺,就是天然的長城,鮮卑人如果不進來,漢軍在草原上,麵對成千萬鮮卑騎兵,獲勝可能性幾乎為零。現在小股鮮卑騎兵進來了,反而成了甕中捉鱉之勢。

  。。。

  第二天,護烏桓校尉的從事劉慶、部下徐榮等人,大搖大擺、敲鑼打鼓地押著20車約500石糧食,就停在王庭附近,公開宣稱願意派兵的部落,按照人數多少、將士精銳分糧食,一般一人一騎一弓就給1石。跟著烏桓校尉,平日吃穿不愁,甚至還可以帶女人一起去,此外還有糧食補貼!

  數百烏桓人圍住糧車看得直流口水,要不是畏懼大漢的威嚴和甲士鋒利的刀劍,早就衝上去搶了。更多的牧民單膝跪地,朝著漢軍軍官大吼“我願意”!

  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烏桓人的情緒完全被調動起來。劉慶看著烏桓人,仿佛看到了功勳,看到他扶搖直上青雲的未來,臉都笑出花來。

  同時難樓王和祁胭脂陷入兩難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