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刎頸之交如何有
作者:赤血萌萌      更新:2021-01-11 06:18      字數:2219
  劉德全終於見到了白衣白馬的公孫瓚,這是他遇到的第一個有名的曆史人物,幾乎化身追星族,滿眼都是小星星。

  在三國演義中,白甲白馬,是趙雲的專利。其實公孫瓚日後才是漢末的“白馬將軍”,威風凜凜騎射如飛,以至於鮮卑人每見白馬,都要退避,令人聯想起右北平太守“飛將軍”李廣。

  公孫瓚鼻梁高挺,臉型菱角分明,輪廓很深,劍眉朗目,眼睛黑的不那麽純粹,仿佛有一些棕色,卻更顯得眼神深邃。發色黑中略有些發黃。皮膚潔白,在冰冷的寒風中,露出健康的紅色。

  公孫瓚見劉德全盯著自己上下打量了好一陣,以為歧視他帶有胡人特點的外貌,略顯不快得哼了一聲。

  公孫越指著劉德全鼻子:“看什麽看!你小子就是劉德全吧,看到恩人還不快快下拜!”

  公孫瓚高約七尺六寸,公孫越、公孫範約七尺五寸,兩人居高臨下俯視著僅有七尺的劉德全,壓力就這麽產生了。

  劉德全這才發現老盯著人家看,十分不禮貌,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伯圭兄,小弟不是故意盯著兄看。實在是兄長高大俊美,英武非凡,小弟雖然是個男人,都覺得讚歎而羨慕。”

  誰不想聽讚揚的話語?

  公孫瓚臉色好了許多,依然以懷疑的語氣問道:“喔,還以為你奇怪於我的發色。”

  劉德全沒想到這麽帥的人,也會不自信,看來這個時代,混血美的還沒有進化為主流的審美觀念:“帥就是帥,美就是美,有什麽奇怪的?我還見過金發碧眼、紅發棕眼的人呢。”

  公孫瓚臉上露出欣喜的眼神,踏前一步,抓住劉德全:“你真見過這樣的人麽?”

  “烏桓、鮮卑,數千裏外的西域,都有黃發、白膚者。龍生九子,各自不同。”

  公孫瓚臉色一沉,仿佛回想起不高興的往事:“是啊,可就有人因為九子的發色、膚色不同而歧視。”

  劉德全氣憤填膺:“周秦以來,至於兩漢,皆以父係論宗族。西周時期父親為國人,兒子就是國人。我們兩漢,父親為漢人,兒子自然就是漢人。怎麽能以發色來區分人呢?況且即便是胡人,隻要遵從中原文化,一兩代之後,也與中原人無甚差別。

  有些人之所以發色、膚色為理由歧視別人,是因為心中虛弱、妒忌,害怕別人比他更有能力、比他更俊美,所以找各種理由。若是發色一樣,那些人又會找其他的理由。”

  。。。

  回到大樹亭,公孫瓚、劉德全已經互相把對方當成多年重逢的好友,就差勾肩搭背拉。

  劉德全佩服公孫瓚騎射無雙、有俠義精神,人又賊帥,看他仿佛後世的大明星。

  公孫瓚覺得這個小兄弟說話中聽,懂事,位置擺得正,一些問題上看法與自己一致。

  兩人都是世族中的寒士,過去和當前的處境都不太妙,一個父親去世,家境貧寒;一個被家族歧視,從小吏做起。

  兩人都喜歡行俠仗義,或者說多管閑事,為了義氣能不惜身命。

  兩人都認為隻要拚命努力,就能改變命運。

  人與人的交往,說難也難,說容易也容易,互相傾聽,找到共同點,互相認同,就能成為朋友。

  如果這份友誼,能夠在順境與逆境,貧窮與富有,安全與危險等不同環境中,再經受一些考驗,就能進一步提升,超越一般的朋友。

  時間的長短,自然是衡量友誼的標誌之一。時間的流逝,共同的經曆,會加深或者減弱相互的友誼。

  所謂刎頸之交,卻並不一定需要特別長的時間。今天公孫瓚為劉德全親冒矢石,改天劉德全又豈會退縮?

  相互間的信任,最容易出現在任俠豪氣的少年青年之間,或許因為牽掛更少,人更簡單,更易感動。

  同樣的道理,張虎、夏侯博、劉德全的關係,也在這一次戰鬥中,進一步升華。

  然而沉浸在興奮和熱血中的少年麽,並未在意同行的漁陽張庚冰冷的臉色。

  張庚十七八歲年紀,射殺了賊人一名什長,就是那個劉德全怎麽也殺不掉的什長。張庚的兄長張舉在洛陽為官,漁陽家中田地數萬畝,佃戶數千人,馬匹等生意也做得很大。

  之前,沒人會想到這樣一個富家公子能射殺一名什長。之後,當張庚擺出冷臉,大家隻是當成初次殺人後的不適罷了。

  。。。

  脫下血衣著緇衣,急趨書房受考察。

  盧植仿佛不經意地問了問戰鬥經過,就讓其他學子去吃飯休息。留下劉德全、劉德然二人接受測試。

  盧植問了三個問題。一問經學,二問誌向,三問朝中和地方有什麽問題,如何解決。

  測試第一題很複雜,但答案很簡單,不過解經文而已。

  測試第二、第三題很簡單,但答案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第二題,問誌向。劉德然回答欲效陶朱公範蠡,引得長者們一陣哄笑。

  劉德全卻被難住了,難道回答拯救大漢四百年江山?這些人不把他當瘋子才怪。

  思索了幾息,忽然有了:“當效仿儒者,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立義以為土地。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合誌同方,營道同術,同而進,不同而退。”

  盧公問誌答儒行!

  盧植點了點頭,這些出自於《禮記.儒行》,記錄孔子心中儒的十五種行為,恐怕是最標準的答案。

  宋朝以後的儒,尤其是後世,強調“中庸”,強調中正平和。

  十五儒行中的儒,卻是相當的特立獨行。劉德全選擇的那幾句話,“忠信以為寶,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就是換到俠者身上,換到墨者身上,也完全適用!

  劉德全:“第三個問題,此是大事,不謀於眾,希望能單獨回答。”

  盧植:“好,你跟我來。”

  劉德全:“當今有三個急切需解決的問題,一是官吏隻知有舉薦之恩主,不知有天子。二是郡太守權力過大,既易亂地方,又易亂朝堂。三是國家財用匱乏。”

  盧植聽得一愣一愣的:“這些問題,你一個邊郡少年,怎的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