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三十三章 建號立製(下)
作者:你是那道光束      更新:2020-03-16 16:17      字數:2238
  唐末戰圖最新章節

  所以他此刻頒布的內容眾人根本不需要思索立即就能明白其中奧秘,民政這一塊添加了禦史台之後,等於對尚書省原本龐大的職權起到了有效的監督,而軍政部改為樞密院之後,也和兵部相互製衡,從而將兵權也一分為二,而且恰到好處,互相互不統屬,甚至於可以預見,在將來,兵部尚書肯定不會從軍中產生,如此一來,兵部就成了遏製樞密院最有效的部門,防止樞密院做大,威脅君權。而反過來也是一樣,樞密院作為全軍的最高機構,而且執掌全軍之後,也是對尚書省和禦史台的威懾,這對於武將而言,雖然不參政,但是卻實際上比參政更加有效果。

  “主公好手段,如此一來,後來者隻需要在此之上逐步修補,即可完善,確保我王府基業越走越好。”嚴明在旁邊笑道:“微臣本來還想將此前大唐政務機構的職權抄錄下來,送給主公預作參考的,沒想到主公如此熟悉。”

  “先生既然已經抄錄了,那還是送給我好了。對於這一塊我尚不熟悉,隻知大概而已。”薛洋笑了一句之後繼續道:“由於中書省諸公都有本兼各職,所以我打算采取輪值製,以今日為起點,你們幾位輪流安排,當值中書令需要協助處置中書省所有大事,再次之時還需要授命組建中書省各屬機構。”

  他這一句話說完之後眾人也立即明白過來,如今也隻有樞密院有袁襲和李振兩人坐鎮,而且前方軍事也由陸翊直接決斷,袁襲作為第一任中書令,倒是不出意外,而且還能趁此機會將中書省的架構也搭建起來。

  “大體框架就這些,我們是草創之人,以後若有變故,可以隨時調整。”薛洋說完正事之後自己的臉色也逐漸變得和緩起來道:“尚書省安排一下,讓金陵府盡快將盡快將玄武湖以東那片區域騰出來,組建王府正規的辦公場所,不能老是擠在我這王府之中,最近我打算找個王府長史,把你們都趕出去,以後王府是王府,全部變成內宅,將行轅變成正所。”

  他這種搞怪的神情惹得眾人哈哈大笑,但是卻也讓嚴明等人相互點頭,從建製開始,到如今不經意間直接開始重新設立三大機構的辦公場所,南平王府從這一日算是真正走上了自立的道路。

  文德二年正月,南平王府在經過十幾天的準備之後,這種大規模的行文改變終於引起了百姓的主意,首先是,各部官員開始紛紛集中到玄武湖東麵辦公,其次在原地居住的百姓直接被遷到了別的地方,隆冬時節緊急開工,將原本的大小建築全部推翻,加速修建新的辦公府邸。其次,公告欄上,南平王府下轄的機構也全部換成了“尚書省、禦史台”這樣新穎的名字。這一下直接讓民間紛紛猜測,這位南平郡王到底要做什麽。

  不過此時讓所有人都沒有想到的是,剛剛經曆了年節的熱鬧,新設立的禦史台直接以南平王府和薛洋的名義公開對外發布征召令,第一次開始嚐試分科取士,並且全程對外公布了分科取士的辦法、流程,開始專門招募選拔專業人才。

  這直接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原本這些年南平王府的官員來援基本上都是各地的學生,參加臨時考試,然後在禮司的主持之下,逐步進入仕途,中間並沒有多少講究。畢竟他無法開科舉,朝廷中樞那邊錄用的士子也不可能輸送到他這邊來,所以這本是個應急的辦法,民間也不在意,若是不願意做他薛洋的官,大可以直接去長安,也沒人攔著你。

  但是這一次分科取士,卻對外透露著兩個信息,其一是南平王府在經過這麽多年簡陋的選拔士子之後終於走向正規了,而且還直接將中央的權力給搶了過來,取士取士,就是要參加專門的科舉考試才能走上仕途。這一時間讓所有人都開始逐步回過神來,在聯想此前公告欄上的變化,那些目光敏銳的頓時看出了一絲端倪,隨即整個民間的消息就開始滿天飛了,隻不過在東南境內,百姓卻是歡呼雀躍者居多,興高采烈者有之。對於這些百姓而言,朝廷距離他們太遙遠了,隻有王府才是真真切切存在的,而且還給他們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好日子。如今這個王府隱隱然有要繼續抬升的勢頭,這對於他們來說是目前這種好政策能夠繼續推行的保障,也是他們福氣的根源。

  而第二點信息,基本上隻在那些讀書人中流傳,分科取士,等於是將此前大唐的科舉製度進一步細化,而且和此前不一樣的是,按照禦史台公布的這一次分科取士的流程,招募的是專業人才,對於禦史台的職責以及涉及的範圍或者說認識要有自己的理解。

  這些人雖然疑惑,不過這麽多年南平王府在人才征辟辦法他們也清楚,因為大戰連連,基本上無人顧及到這一塊,而這一次可算是難得正規了一次,還出具了詳細的規則和流程,已經出乎他們的意料了。所以他們也能夠理解,隻是更加期待能夠製定出嚴整的製度出來,或者幹脆和此前的那些製度一樣,將朝廷的權力拿過來直接用,至少他們也不用擔心哪一天自己學無所用。這些讀書人眼裏,對於朝廷的那種尊崇早已經隻剩下一些空口號了。南平王府雖然錄用人才不正規,不成體係,但是這麽大的體量擺在這裏,而且人家對於手下官員那是切切實實做到了量才使用,不問出身。所以很多時候很多讀書人是莫名其妙就接到了王府的征召,然後參加考試,合格者直接進入王府各部,隨後根據各自的能力出任職務。這種常年不間斷的行為讓這些人有了盼頭之後就一下子對長安的科舉失去了興趣,能在家門口做官,而且跟著的還是本地的父母官,誰願意去長安朝不保夕?

  這些讀書人的心思此時薛洋是沒怎麽去理會了,如他自己所言,在安排好一省一台一院的架構之後,實際上南平王府的機構就已經基本完善,剩下的就是嚴明他們這些人水磨的功夫了,一點一點往裏麵填充,一切伴隨著時間的推移都會水到渠成,不需要他去操心,所以他才算是能夠有一點閑暇的功夫可以和家人團聚,享受幾天普通人的年節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