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根基
作者:你是那道光束      更新:2020-03-16 16:16      字數:4364
  唐末戰圖最新章節

  “林東家,你這收購這麽多貨是要運到哪去?”舒州城外,一個商隊剛剛出發,旁邊一人拉住了為首的一人有些詫異道:“你這裏可是有不少都是剛剛從江東販過來的新貨,這是要運到哪去啊?”

  “我說你啊,還不知道吧?嶽西兵馬使府已經在嶽西三縣革新商事發布新商法典了,那邊出貨進貨交的稅都和府城不一樣。那邊便宜,我這一趟貨送過去至少能省十幾貫銀錢的稅呢。”林東家擺擺手道:“我已經決定了,就在望江縣設立一個店鋪,往後啊,從江東販過來的貨直接就在望江那邊下了,不走府城了,走這邊還要交入城稅、交易稅和人頭稅五六種稅,十成收益之中起碼要交上去六七成,劃不來。”林東家說完之後就不再理會自己這個朋友追趕前方的商隊去了。而類似於這種情況在舒州還在不斷發生。商人都是為追逐利益而生,自從十三司將嶽西商事改革的消息散布出去之後,受到吳明等人的鼓動,不少商人在嚐到了甜頭之後迅速跟進,七月份的後半個月進出嶽西三縣的商人商隊就比以往多出了三成以上。這還不算在陳家的串聯之下,嶽西本地的商人也大規模的開始將本地出產的山貨、野味、皮毛、藥材和木材等物全部匯集收購起來然後通過長江水運送到江東出售,換回那邊的鹽鐵絲綢等稀缺貨物。在黃巢起義軍渡江北上之後,江東恢複了基本的太平,這些貨物通過陳家新組建起來的船隊一路南下,水運,成了嶽西新商業發展的強力助推。

  薛洋此時頒布的商法典在稅收這一塊其實隻是將附加在商業上的苛捐雜稅改了,將入城稅、過路稅等等全部取消,然後以營業稅等新式的辦法來征稅,這樣一來工商業的基本稅收負擔一下子降了將近五成左右,接近後世的基本稅率。單是這一項改革就直接激活了整個嶽西的工商業發展,也就造成了類似於林東家這樣的原本的府城商家願意來嶽西發展的原因。

  不過嶽西工商業的迅速發展也讓霍同宇憂心忡忡,在新落成的嶽西兵馬使府內,霍同宇也道出了自己的擔心,他不是反對工商業的發展,但是新商法典刺激商業發展一方麵降低了稅收,另一方麵也是刺激了人口從農業轉移到工商業上。這樣一來整個嶽西的根基都會隨之而發生重大改變。而深知傳統經濟命脈的霍同宇自然能夠看得出這其中的隱患所在。正如薛洋自己所言,農業是政權穩定的根基,一旦從事農業的人口急劇減少,那麽這個根基必然也隨之不穩。如此一來的話就算是工商業發展的再紅火也無法彌補這種根基的動搖。而且大幅度降低工商業稅收雖然可以刺激商業快速發展,但是也帶來了三縣稅收收入的降低。雖說在此前三縣的商業稅收也不多,但是看著蓬勃的商業發展卻收不到多少稅還是讓霍同宇暗暗心疼。

  薛洋放下手中看了一半的擴軍計劃,擺擺手示意對方坐下來之後繼續道:“同宇啊,此前我已經和你說過了,新政的下一階段重點就在於解決這個難題,今日不妨給你透個底如何?”

  “主公已經有所考慮?”霍同宇此前以為薛洋隻是隨口說說,但是此時聽來卻聳然一驚,這位年輕的主公果然行事謀劃都是成竹在胸啊。

  “同宇,主公是早有安排,你且聽主公有何妙招再急也不遲啊。”袁襲原本是和薛洋商議將第一都的編製全部補齊的事情,此時上前拉著霍同宇坐下來笑道。他對於民政這一塊沒有發表自己的意見,所以算得上是此時最能夠坐得穩的人了。

  “曆朝曆代之所以重農抑商,其根本所在是一旦農業人口急劇減少必然影響農業的收成,糧食減少了自然也就會影響王朝穩定,商業再如何發展也無法憑空變出糧食來。而且經商暴利還會影響世道人心,使得百姓容易心浮氣躁和追名逐利,對於教化世道而言最是有害。”薛洋不疾不徐的將商業發展的弊端點了出來,然後繼續道:“不過有一點必須要明確,那就是農業人口減少也不一定能夠影響農業產出。這是我擬定的關於刺激農業發展的措施,同宇你看看有沒有什麽漏洞。”

  薛洋遞給霍同宇的其實就是後世的農業發展策略,隻不過沒有化學肥料,不過這倒也不是什麽大問題。薛洋擬定的雖然看起來林林總總十幾條,但是歸根結底隻有三點,其一就是運用新技術,包括增加牛耕和推廣四壟犁技術。牛耕本來就有,薛洋已經囑咐陳家商隊在江東多多采購耕牛回來,增加牛耕比例之後必然可以釋放出一部分人力。而四壟犁也不是薛洋首創,而是後世明代人的發明,這種曲轅犁能夠極大地提高耕作效率。此時被薛洋拿出來雖然有些突兀但是霍同宇卻一眼就發現了這種農具的妙處,頓時不住點頭。

  至於第二點就是提高肥料的使用,沒有化學肥料,但是中國古代的農業也從來沒指望後世的化學肥料。這一點薛洋列舉了自己後世在農村時看到的幾個土方子準備霍同宇幾人去實驗。

  “主公,這個草木灰同宇倒是能知道,但是這個倍石肥真的能夠有這麽大的作用?”霍同宇細細的看完這一節之後有些疑惑的問道:“農事同宇也曾操弄過,但是還從來沒聽過這個倍石肥的,不知主公是從何處得來的?”

  “有一本叫做《農政全書》上麵記載過,曾經看過一點,隻可惜後來遺失了,不過這幾個方子我倒是還記得,趁著這下一季收成結束可以立即著手準備。”薛洋有些臉紅,隨便扯了一句也不管霍同宇的反應繼續道:“這第三點就是優種優育,這一點不需要我多提醒了吧?我想同宇應該知道該怎麽去做。”

  “主公放心,同宇定會竭盡全力辦好這件大事,而且還會緊急傳訊給嚴明和尹世恒,三縣聯動,斷然不會誤了主公的大事。”霍同宇合上這份同樣是十數頁的小冊子有些遲疑道:“至於這農業減稅的事?”

  “農業減稅可以延後執行,但是每年定下的開荒的荒地可以著手減稅。”薛洋點點頭道:“如何減稅等到秋收結束之後再詳細商議,這個不著急。嶽西三縣如今的農工商三業並舉已經有足夠的刺激了,短時間內倒也不需要再添柴加火了。”

  霍同宇點點頭緊急出門而去,今天來到薛洋這裏他算是吃了顆定心丸了,所以回到縣衙之後一麵召集人手開始落實薛洋的這洋洋灑灑數萬字的刺激農業發展的措施,一麵讓人將這份計劃書抄錄兩份然後緊急送往宿鬆和望江兩地。如此一來嶽西地區的農業在此前的攤丁入畝的新土地法刺激之後再次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這一次薛洋帶來的改變影響深遠,三縣在經過幾次磋商,尹世恒和嚴明來太湖縣碰頭幾次之後,開始在嶽西地區發放耕牛。雖然三縣采用的辦法不盡相同,或者是給參軍家庭以獎勵的方式發放或者是按照村落劃分,以租代售來發放或者是直接租賃到戶,但是結果卻將陳家花重金從江東購買的一百多頭耕牛全部發了下去。並且伴隨著陳家的足跡開始延伸到長江上遊等地,耕牛的數量也還在不斷增加,各地的缺額也在廣明元年的下半年逐步補齊。耕牛的事情在逐步解決之後其他的就變得更加容易,三縣不約而同的開始在各地貯備了大量的倍石肥,等待著來年春耕時分下發給各地百姓。由於這些東西都需要三縣持續性的投入,所以八月份之後雖然因為農業改革,三縣的稅收大幅度增加,往年不用交稅的那些大地主此時也必須按照持有的田畝繳納稅收,再加上蓬勃的工商業發展之後工商稅也開始飛速增加,但是三縣還是遇到了極大地財政困難。在持續的擴軍之餘還要加大力度投資農業,再加上各地的官道也都處在修繕階段,這種財政困難甚至逼得薛洋不得不調用陳家的資財補充三縣財政所需。

  “主公,看來我們的步子似乎邁的太大了。”袁襲這段時間一直在監控擴軍和十三司查探黃巢起義軍在淮南等地的動靜,但是財政困難的事情他也知道,所以見到薛洋愁眉苦臉也是忍不住苦笑道。

  “就算是再困難也沒辦法停下,三縣今年必須將所有的準備事宜全部落實到位。”薛洋聽到袁襲這句話之後反倒是想起了什麽道:“我們的兵馬使府看樣子不能光是處理軍務了,必須組建一個淩駕於三縣縣衙之上的機構來統一管理這三縣政務。”

  “主公所言甚是,目前主公治下隻有三縣之地,還能夠通過這種辦法來操控,但是將來一旦我軍拿下府城呢?隻怕主公還需提前做好準備才是。”袁襲點點頭道:“可以將目前的兵馬使府一分為二,一部由襲負責,處置舒州軍軍務,另一部負責處理兵馬使府下轄的政務,二者全部對主公負責。如此一來主公也不用事事操心,可以從瑣事當中解脫出來,目光鎖定全局。”

  袁襲的話讓薛洋點了點頭,隨著刺史府那邊任命自己為嶽西兵馬使,還帶了一個監管嶽西三縣政務的頭銜,他也必須適時調整建立屬於自己的幕府了。在和袁襲秘密商議了一夜之後,薛洋於第二天開始通知嚴明和汪德邵從望江趕了回來,並且在隨後將尹世恒也招了回來,如此一來嶽西的政務頭麵人物也再次集聚。這一次會議之後,嶽西兵馬使府內多了一個機構民政司,與此同時袁襲領銜的管理軍務的軍政司也正式掛牌。這兩個部門雖然處於整個舒州軍的最高部門,但是在袁襲的建議之下,民政司和軍政司屬於幕僚機構,雖然承擔著上呈下達的重任,但是其本身卻是依靠著薛洋本身和嶽西兵馬使府而行使自己的職權。對此剛剛將望江縣知縣的位置重新讓給汪德邵之後接任民政司司丞的嚴明也讚同,因此全新的嶽西兵馬使府也算是真正的出現在嶽西的政治舞台上。

  “主公,如此一來我舒州軍的根基算是真正夯實了。”袁襲微微一笑道:“不論是在政務上還是在我軍的機構設置上,嶽西兵馬使府都已經算得上一個成熟的幕府了。”

  “政務有嚴先生在主抓,不會有什麽問題,混亂的財政也會逐步調整完畢,三縣也正式開始向兵馬使府上繳財政收入。這一點是我以前都未曾考慮到的。”薛洋也是摸了摸腦袋苦笑不已,不論是前世還是今生,這都是他第一次操持這麽龐大的一個組織,所以難免有疏漏。不過這一次會議之後,嶽西兵馬使府算是真正的登上舞台了,成了三縣的直接上級,不僅僅讓政令的下達變得名正言順,而且三縣上繳財政收入,劃撥每年的花費也都有了正規的處理機構。正如袁襲所言,舒州軍的根基到如今為止算得上是真正夯實了,往後規模就算再大也不會影響根基。

  “主公,這是十三司在淮南等地查探到的最新戰報。”袁襲見到薛洋處理完政務之後將手中的情報遞了上來道:“主公真是料事如神,高駢果然龜縮在揚州城內坐視黃巢亂軍一路向北,連續攻下和州、徐州、亳州和壽州等地,兵鋒直逼洛陽東都,隻怕下一步就要從洛陽進入關中了。”

  “算了,就算是預料到了也是鞭長莫及。”薛洋苦笑一聲之後忽然有些好奇的問道:“廬州呢?黃巢真沒去攻打?”

  “好像是沒有,鄭給黃巢寫了一封信,黃巢就轉身北上了。”袁襲搖搖頭道:“而且還將廬州附近的亂軍也都裹挾走了。鄭算得上是因禍得福,反倒是不費吹灰之力平息了動亂。”

  “讓十三司開始在廬州附近布局吧。”薛洋搖了搖頭,他自然是清楚這是怎麽一回事,但是鄭的這一舉動也成了黃巢被剿滅之後他升官的依仗,他一走廬州才真正開始進入楊行密時代。

  “啟稟主公,貝翊禮有異動。”袁襲有些奇怪薛洋為何要在此時布局廬州,不過也沒多問,黃巢一旦進入中原那麽自己再去跟蹤也就沒有了任何意義,那還不如將力量撤回來。此時布局廬州倒也不是什麽奇怪的事。但是此時向傑走進來匯報的另外一件事就讓兩人大吃一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