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二章 逆流
作者:你是那道光束      更新:2020-08-30 15:57      字數:2142
  “主公,世家來金陵的人越來越多了,現如今已達四十多家,暗衛監控,各地陸續還有部分殘餘人手在陸續南下。”向傑看著薛洋苦笑道“他們如今聚集在南四街附近,抨擊新政,蠱惑人心,還暗中網羅一些不法商人,圖謀不軌。若是不加以遏製的話,隻怕南麵會引起人心動蕩,破壞主公大業啊。”

  “除了山東那些人,還要其他地方有世家嗎?”薛洋放下手中關於明年擴大嶺南耕地的奏報,微微沉吟之後轉而道“他們以何人為首?”

  “以山東和中原圍住,為首之人有三個,一個是山東於家的於誌寧,一個是袁敬初的弟弟袁敬平,另外一個是我們淮南商人李福海。”向傑臉色很不好看,以至於最後說到李福海的時候明顯是恨鐵不成鋼道“此等敗類,當誅!”

  “就是那個木材商人李福海啊!”這個名字薛洋還有點印象,對方從南境各大山區長期販運珍稀木材送往東南,甚至於水師造船廠的部分木料也是他在供應,和天策軍上下各個階層的關係還都不淺,甚至於有一段時間,還擠進了十大商家的行列之中。

  “那就先從他入手!”薛洋若有所思點頭道“你去找軍師,他會幫你安排妥當的,攘外必先安內,世家殘部如今苟延殘喘已經是僥幸,若無人資助,他們自己就會消亡,十三司的重點,要放在內部上,肅清這些人,割裂世家大族和豪門商家之間的聯係。”

  薛洋沒有理會剩下的事情,但是在金陵城中,此時卻是出現了無數的暗流,潛伏在暗處,開始利用如今已經公開的登基大典,攪亂人心。

  “家主,李福海已經答應,給南下的各大世家沒人提供銀錢店鋪,幫助眾人先渡過難關。他們已經暗中聯絡了一批南境商人,伺機策應我們行事。”而在南四街那邊,一個僻靜的院落中,於誌寧也悄然露出了身形,身邊一個下人緊急而來,朝著對方開口道“但是李福海開出來的條件是,要求我們於家帶頭承認他的世家地位,並且要褫奪滄州李家一脈的家譜。”

  “哼,滿身銅臭的家夥,還想混在我們這些詩書傳家之人一列!”這句話引來了於誌寧的一陣冷哼,他在山東變局的最後關頭,放棄了和魏家糾葛在一起,也沒有去聯係唐聖公這些選擇投靠天策軍的家族,而是獨自帶著家族和周邊交好的各家南下金陵,提前在此地安頓了下來。

  隻不過在南境,世家已經沒有了生存的空間,不光是以往賴以生存的土地買賣被官府嚴格控製,就連奴仆下人入境,也需要辦理重重身份證明,以至於來時還有上千人的於家,現如今被活生生拆分成了好幾股。

  而且最要命的是,在山東他們是衣食無憂,坐享其成,但是在南境,沒有特權,沒有土地產出,甚至於連做買賣置辦產業他們也不是工商豪門的對手。如果不是關鍵時刻李福海忽然找到了他,於家真的要就此徹底沉淪了。

  比起經濟上的窘迫,政治上的無人理會才是真正讓於誌寧下定決心組織世家參與力量對抗成王府的主要原因。他本來聯合了幾個世家家主,拜會金陵府尹張文蔚,並且還拉來了張文蔚的一個同鄉,試圖讓對方引薦,聯絡嚴明這些成王府高層。但是卻沒有任何回應,緊接著,張文蔚被調到山東,前來接任金陵府尹一職的人更是他們徹底看不上的揚州巨賈楊啟懷。

  斷了這條路之後,於誌寧還多次自己上門去找嚴明和天策軍的各高層軍政首腦,但是卻沒有任何人理會他的主張,甚至於當孟昭圖等昔日唐皇舊臣對於他也毫不理睬之後,就再也遏製不住心頭的怒火。

  於家在山東世家當中地位舉足輕重,而山東更是集中了天下大半世家,他身為於家家主,原本是個走到哪都有人追捧的人物,但是在金陵,卻處處碰壁,無人理睬,這種強大的落差還表現在家族的衰落之上,讓他再也坐不住了。金陵這邊的分科取士對於世家來說根本就是個噩夢,沒有給他們留任何的機會擠入官場。

  “告訴他,若想得到世家的承認,就要拿出足夠的誠意,滄州李家的族譜我於家就有,隻要他能夠助我等一臂之力,我就給他公證,將他的名字填上去,並且扶持他為當代李家的家主。”於誌寧臉色變幻不定,但是終究還是開了口,隻不過那雙眼睛還是暴露了此時此刻他的心思。

  此時的他還不知道的是,在他覬覦李福海的錢財和在南境各地打下來的關係網的時候,後者幾乎是也在同時算計南下的這些世家大族。李福海需要的是世家的承認,需要的是自己社會地位的認可,尤其是在如今的金陵城內,他不屬於跟隨薛洋起家的徐家這些人,有成王府的認可,政商關係非常好,也不屬於揚州那邊常年和陳家保持密切關係的商團,可以輕鬆的接到成王府和天策軍的各種任務,不僅僅發家致富,更重要的是,能夠借此機會接觸到常人難以想象的人際關係。他是屬於中途利用野路子打下來的基業,又不願意按照成王府公開的路子進入仕途,讓家人出世,想來想去,唯一的法子就是走世家這條老路。

  而且在世家最後的人手大規模南下之後,金陵城內的風氣實際上也有改變,於誌寧等人大肆鼓吹世家門第的思想,實際上也在擾亂金陵人心,這也是薛洋最終改變主意,讓向傑去找袁襲的原因所在。他可以容忍世家殘餘力量苟延殘喘,但是卻決不允許這股逆流攪亂人心,壞了金陵如今正在全力進行的新朝設立的大事。

  “派人去打探一下,滄州李家好像還有幾個族人被俘,跟隨天策軍南下的,去問問現如今關在什麽地方了?有沒有辦法將他們弄出來!”這是李福海最後想到的掣肘於誌寧的法子,也是釜底抽薪之計,但是他不知道的是,也正是因為這個決定,讓他原本的計劃出現了一個巨大的紕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