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6章 夏朝和商朝
作者:四號判官      更新:2021-02-11 08:02      字數:3478
  回憶梳理了一遍1950年~1980年之間,有關於美國和阿爾拉一族秘密合作,期間爆發道西戰爭的經過之後,墨辰又回憶起這三十年期間,地表人類試爆的最大威力的核彈,以及這枚核彈所帶來的影響。

  在蘇俄時代,代號為車裏雅賓斯克–70的城市,是蘇俄兩座研發核武器的城市之一。

  1961年,在車裏雅賓斯克–70的核武之城中,蘇俄的物理技術科學核子研究中心負責人向蘇俄最高決策層提出了想要研發建造特大號核武的計劃。

  當時的蘇俄領袖在了解了該項計劃的文案材料後,在1961年7月10日予以批準通過了該項計劃。

  不過,當時的蘇俄領袖同樣也要求蘇俄的物理技術科學核子研究中心,務必在同年的十月底左右完成該項計劃的試爆工作。

  之所以蘇俄領袖會提出這個要求,原因無他,因為這個時間剛好是蘇俄的一次全國性的重要會議召開時間,蘇俄領袖想要借助此次特大號核武的試爆成功來鞏固自己在蘇俄的統治地位。

  另外,蘇俄軍方也並沒有將這種氫彈性質的特大號核武用在戰場上的打算,蘇俄軍方更多的是想借由這種特大號核武的成功試爆,以及其所產生的巨大爆炸威力後的結果,來達成蘇俄對地表人類西方陣營的震懾目的。

  蘇俄軍方之所以會有這種打算,這和當時地表人類的大環境局勢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1961年8月13日,在蘇俄領袖的支持下,地表人類二戰後,具有兩大超級大國陣營冷戰標誌作用的柏林牆,開始在德國建造。

  該事件使得蘇俄和美國各自所代表的東西方陣營,進入到了更激烈的對峙和緊張狀態。

  與此同時,法國於1960年2月13日在撒哈拉沙漠進行的藍色跳鼠試爆任務的成功,使法國成為了歐洲第二個,地表人類世界第四個擁有核武的國家,這使得地表人類西方陣營的實力大增。

  在地表人類如此僵持和緊繃的時局背景下,蘇俄便是想以此次特大號核武的成功試爆來向地表人類世界發聲,表示蘇俄仍然是不可輕忽的兩大超級大國之一。

  不過,頗為戲劇性的是,在此次特大號核武成功試爆後的三年時間裏,蘇俄卻一次核武試爆都沒有再舉行過。

  甚至於,在隔一年的1962年10月15日,蘇俄和地表人類的西方世界還爆發了被稱之為20世紀地表人類距離熱核戰爭最近的一次對峙事件,也即是著名的古巴導彈危機事件。

  言歸正傳,在蘇俄領袖予以批準通過了特大號核武的試爆計劃之後,蘇俄的物理技術科學核子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很快便投入到了對特大號核武的組裝調試工作當中,為特大號核武的試爆做準備。

  按照蘇俄核子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的構想,這種特大號核武屬於一種具備三個階段性爆炸的氫彈武器。

  該特大號核武第一階段的起爆以核子分裂為主,然後壓縮程序變成核聚變。

  第二階段,利用核聚變釋放出的中子再誘發出更劇烈的核裂變。

  第三階段,則是將第一和第二階段反複循環,讓核爆炸威力不斷放大。

  理論上隻要三個階段全部完成,這種特大號核武就能夠釋放出相當於7000萬噸TNT炸彈的威力。

  原本按照蘇俄核子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的計劃,這種特大號核武的爆炸當量設計的是相當於1億噸的TNT炸藥。

  不過後來經過蘇俄物理學家的計算和評估後發現,假如這種特大號核武在英格蘭中部試爆,尤其是為了造成大規模地麵破壞效果而以低空方式引爆,其引爆後含有放射物質的落塵也會輕易地影響到以蘇俄為首的地表人類東方陣營國家。

  如果在當時的西德上空引爆這種特大號核武,致命的放射性塵埃更是能影響到蘇俄本土的邊界地區。

  在得知1億噸TNT當量的核武爆炸後的威力,以及核子落塵對環境的影響後,蘇俄當局考慮到核爆之後,可能會由此引發的內政難題和外交風波,因此最終決定將試爆的特大號核武當量減半為5000萬噸TNT的當量。

  接到蘇俄決策層的命令後,蘇俄的物理學家們經過多次計算,為了避免核輻射塵埃影響,決定把原來包覆融合蕊用的鈾238換成鉛,這樣一來就能控製融合反應中,擴大進行裂變反應的鈾原子和中子的速度。

  在融合階段中的中子加速裂變的過程也就被終止,也因此這種特大號核武全部的能量中大約97%都來自於核聚變方式。

  最終的試爆試驗也都按照這個方式進行,以此避免無法預期和控製的核子輻射落塵對鄰近和偏遠地區,以及蘇俄本土造成的嚴重環境影響。

  不久,蘇俄的核子科研人員成功製造出了兩枚這種特大號核武氫彈。並計劃將其中一枚於1961年10月30日在新地島試爆,另一枚則作為研究和備用。

  用於試爆的特大號核武的彈體總重量為27噸,總長度為8米,總直徑為2米。

  由於這枚特大號核武實在太大,爆炸威力和殺傷範圍又異常驚人,所以蘇俄的科研人員在如何才能保證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又能成功對這種特大號核武試爆的方法,傷透了腦筋。

  最後,蘇俄軍方決定派遣一架Tu–95V型轟炸機執行這次試爆任務。

  還會派遣一架Tu–16獾式噴射轟炸機作為觀測機,負責將試爆的畫麵以圖片和影像的方式記錄下來,同時將爆炸時的空氣作為樣本收集。

  另外,由於這種特大號核武過於龐大,所以負責試爆的這架Tu–95轟炸機必須將機體內的燃油槽和機腹炸彈艙門移除才能達到執行此次任務的標準。

  同時,為了試爆人員的安全考量,用於試爆的特大號核武還特別加裝了一個重達800公斤的減速傘,以延遲炸彈釋放墜落後的時間和速度,也好讓任務機與觀測機能夠撤到距離原爆點45公裏以外的安全範圍。

  並且,執行任務的轟炸機和觀測機均塗裝了含有特殊材質的白色無機反光塗料,以避免試爆的高溫造成人員或兩架任務機的損傷。

  一切準備妥當之後,1961年10月30日上午,攜帶特大號核武的轟炸機和負責記錄的觀測機,從科拉半島基地起飛。

  莫斯科時間的上午11點,兩架飛機到達了試爆的新地島群島西岸的預定空域1.05萬米的投彈釋放高度。

  經過一番準備後,任務機以傘降式空投的方式,成功的把攜帶的特大號核武投放。

  莫斯科時間的上午11點32分,這枚特大號核武降落到4.2千米的引爆高度,特大號核武內置的氣壓感測器感測到了設定高度,當即啟動了自動引爆。

  隨著一聲巨響,天空中出現了一顆半徑達到了4.6千米的巨大火球,而這枚特大號核武的引爆高度不過是4.2千米。

  因為這顆火球的半徑超過了引爆高度,所以火球很快就席卷了地麵,並迅速擴散到了投擲的1.05萬米的高度,使其在將近1000公裏外的地方都能看見。

  爆炸產生的蘑菇雲寬近40公裏,高約64公裏,相當於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的7倍多。

  爆炸產生的熱風甚至讓距離試爆地點170公裏以外的人都受到了3級灼傷,而爆炸的閃光讓220公裏以外人的眼睛感到劇痛和灼傷,個別嚴重的造成了白內障和失明。

  整個爆炸連芬蘭都能發現和感覺到,並造成當地許多房屋的玻璃破碎。

  爆炸的暴風壓力在引爆點正下方就高達每平方英寸300磅,足足向外吹送了將近1000公裏的範圍。

  雖然這一次試爆是在空中試爆,但是往地球傳送的震波卻被美國地質調查儀偵測到,引發了5~5.25級的地震。

  距離測試地點55公裏外的塞佛尼殖墾地中所有木造和磚造的房屋全被摧毀。

  數百公裏內的木造房屋均被摧毀,隻有磚造和石造房屋殘留,但是門窗與屋頂也都被強風吹走。

  爆炸後的電磁脈衝波足足造成了地表人類全球一個小時的無線電通訊中斷,而爆炸後所引發的大氣擾動環繞了地球三圈。

  雖然這枚特大號核武的當量被削減為5000萬噸,但其爆炸威力仍然相等於地表人類二戰中所有使用的炸彈總量的10倍。

  威力相當於美國投擲於日本的小男孩原子彈的3800倍,胖子原子彈的2300倍。

  是通古斯大爆炸中,獵戶帝國新入侵者勢力派遣的用於測試用的無人飛行器被恒星係規則解體後,釋放的相當於1000~1500萬噸TNT當量能量的三倍。

  蘇俄這枚特大號核武的試爆,震撼了以美國為首的地表人類西方陣營,也震驚到了以蘇俄為首的地表人類東方陣營。

  包括蘇俄當局在內,都被如此巨大威力的核武爆炸深深的震動。

  隨後不久,以美國為首的地表人類西方陣營為了方便討論蘇俄的這種特大號核武,便根據命名習慣,給這枚特大號核武取名為——沙皇炸彈。

  其中沙皇炸彈中的“沙皇”兩個字,來自於蘇俄其他兩個類似的物品,也即是地表人類世界已知的最大青銅鍾沙皇鍾和最大的青銅製榴彈炮沙皇炮。

  對於地表人類西方陣營的沙皇炸彈稱呼,蘇俄當局也並沒有反對,而是選擇了默認接受。

  不過在蘇俄境內,他們更習慣將這枚試爆的特大號核武稱之為AN602,翻譯過來也即是大伊萬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