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章 魂斷昆侖山
作者:四號判官      更新:2021-02-11 08:02      字數:3153
  在希特拉先後兩次派遣考察隊前往烏斯藏地區,尋找與沙姆巴拉洞穴相關的事情上思索了一會兒,墨辰又把思緒轉移到了在二戰期間,另一件重要事情上麵。

  隻見墨辰用手摩挲著下巴,自語:“其實如果隻是由於希特拉個人的失誤,造成德國在戰爭中的一些戰役失利,背後有著亞特蘭蒂斯文明支持的Nazi德國倒還不至於滅亡的那麽快。

  在二戰期間,徹底改變了亞特蘭蒂斯文明決策層對地表人類看法的事件,其實還是地表人類在二戰期間對核武器的成功研發。

  原本按照亞特蘭蒂斯文明的計劃,統一地表的過程中,最多不過是地表人類的一些火藥武器,會對地表環境造成一定的破壞。

  以地表環境一定程度的破壞為代價,統一地表,然後讓地底和地表人類,走向融合聯盟,這在亞特蘭蒂斯文明的決策層看來是值得的。

  然而,當地表人類在二戰帶來的戰爭刺激和壓迫下,讓地表人類集體潛意識醞釀出了原子彈,然後被幾個地表人類的科學家挖掘到,並最終提出。

  原子彈對地表生態的破壞力,遠非火藥武器可比。在地表人類成功研製出了原子彈之後,亞特蘭蒂斯文明的決策層出於對地表生態環境的保護,緊急叫停了對德國的支持計劃。

  在短暫的討論過後,亞特蘭蒂斯文明的決策層決定,終止統一地表的計劃,並嚐試對地表人類的其它一些大國進行和平接觸。”

  想到這裏,墨辰不禁回憶起地表人類研發原子彈的過程。

  地表人類各國關於原子彈的研製,最初是由德國正式開始進行。

  1937年,希特勒批準了德國研製原子彈的計劃——鈾計劃。

  不過,Nazi德國在這一時期,正對猶太人進行血腥的迫害,使得有2000多名猶太科學家和工程師先後離開了德國移居美國。

  而在二戰爆發前夕,德國就已經有40%的大學教授失去了工作,如此一來,就致使參與鈾計劃的科技人才變的不夠充足。

  另外,德國的指揮層,還從戰爭的實用需求出發,把研製火箭武器放在了首要地位,而不是研製原子彈的鈾計劃。

  從1937年到1940年,德國在發展大型火箭方麵投入了5.5億馬克,約等於3.7億美元,而鈾計劃的經費隻有100多萬馬克,約等於66.7萬美元。

  如此懸殊的經費投入差距,使得德國在火箭方麵的研究突飛猛進,而在研究原子彈的鈾計劃方麵的經費,卻造成了嚴重不足的局麵。

  除此之外,在1942年以前,由於希特拉的自大,以及對坦克和戰機協同作戰的閃擊戰模式過於自信,認為戰爭很快就會以德國的勝利結束,德國沒有原子彈照樣可以取勝,使得鈾計劃在較長一段時間都得不到重視,研究進展緩慢。

  而除了德國本身對研究原子彈的鈾計劃不重視之外,同盟國在二戰期間,對德國鈾計劃的多次破壞,也是德國始終無法製造出原子彈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得知德國的科學家將要讓西門子公司負責加工會用於核試驗的石墨時,盟國的特務人員立即對其進行了破壞。

  而在這個過程中,西門子公司又把生產石墨的任務交給了普拉西米工廠。

  然而,非常不巧的是,普拉西米工廠的總工藝師是一名堅定的地下反Nazi人員。

  於是,為了破壞德國研究原子彈的計劃,他在製造石墨的時候特意往裏麵添加了鈣等雜質,使得製造出來的石墨不再純淨。

  而無論是德國軍方,還是德國研製原子彈的科學家,都沒有想到他們生產的石墨並不純淨。

  於是,當德國的原子彈科學家,用這些充滿雜質的石墨去做核反應堆的實驗時,做一次失敗一次。

  並沒有在第一時間意識到石墨本身質量有問題的德國科學家們,麵對這種接連失敗的情況,甚至一度懷疑是他們關於原子彈的理論出了問題。

  對於德國原子彈的研究,同盟國方麵非常重視。其中,美國為確保他們能比德國等其它地表人類國家更快的研製出原子彈,還成立了代號為“阿爾索斯”的秘密行動小組,用於專門收集地表人類各個國家研製原子彈的情報。

  1943年2月,“阿爾索斯”的情報人員,發現了德國建在挪威,用於生產重水的工廠,而重水是生產原子彈的重要原料。

  2月28日,“阿爾索斯”的特務人員秘密潛入德國的這座重水廠,進行了摧毀。

  1943年11月,德國重水廠重新恢複運轉,並準備繼續進行研製,卻又被美國的情報人員發現,不久美國派遣150架遠程轟炸機摧毀了德國重水廠。

  1944年1月,德國想要通過艦船把重水運走時,又被美國的情報人員發現,不久這些艦船就被美國派遣的戰機擊沉。

  至此之後,德國徹底喪失了研究原子彈的信心,鈾計劃被迫終止。

  而在1941年末,珍珠港事件爆發,美國正式參加了二戰,向德國宣戰之後,一些美國科學家發出了要先於德國製造出原子彈的提議。

  到1941年12月6日,美國正式製定了代號為“曼哈頓”的原子彈研究計劃。

  同時,和德國的指揮層,早期對原子彈研究計劃的不重視截然相反,時任美國領袖的羅斯福總統賦予了曼哈頓計劃“高於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權”。

  與此同時,“曼哈頓”計劃的規模異常龐大,在該項計劃的頂峰時期曾經起用53.9萬人,總耗資25億美元,這與德國鈾計劃早期隻有66.7萬美元的經費投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另外,曼哈頓計劃最初的負責人是美國軍事工程部的馬歇爾上校。

  然而,由於馬歇爾上校循規蹈矩,與科學顧問們在性格方麵合不來,使得研究計劃優先權的升級和氣體分離工廠地址的選擇等工作拖延了兩個月。

  最後,美國戰時辦公室和軍隊高層討論後決定,由領導修建美國五角大樓的格羅夫斯上校接替馬歇爾上校。

  而格羅夫斯在赴任曼哈頓計劃負責人的途中,就被提升為了準將。

  隨後,格羅夫斯在上任後不到兩天內就成功地把計劃的優先權升為最高級,並確定了鈾同位素分離工廠的基地位置。

  後來,在一些科學家的聯名推薦下,格羅夫斯又請來了奧本海默負責原子彈的研究工作。

  而為了能夠讓原子彈計劃順利完成,根據奧本海默的建議,美國當局決定建立一個新的快中子反應和原子彈結構研究基地,也就是著名的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

  在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建成之後,奧本海默被任命為該實驗室主任,也因為這個任命,使得奧本海默最後獲得了美國“原子彈之父”的稱號。

  隨著曼哈頓計劃的推進,整個計劃也由奧本海默最初預計的,隻要6名物理學家和100多名工程技術人員,逐漸發展到了擁有2000多名文職研究人員和3000多名軍事人員,這其中又包括1000多名科學家的龐大規模。

  而在曼哈頓計劃進行期間,鑒於大多數科學家都反對實驗室的軍事化,格羅夫斯經過慎重考慮後,同意了讓加州大學成為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名義上的管理單位和合同保證單位。

  而軍隊則用來負責實驗室建設、後勤供應和安全保障等工作,並不幹涉實驗室內科學家們的自由學術討論。

  在美國對曼哈頓計劃的如此重視和大力支持下,曼哈頓計劃也是陸續的取得了一係列不錯的成果。

  1942年12月2日,曼哈頓計劃建造出了地表人類文明第一個實驗型原子反應堆,成功地進行了可控的鏈式反應。

  1943年,奧本海默領導的製造原子彈的工作,在洛斯阿拉莫斯的實驗室開始。

  1944年3月,成功生產了第一批濃縮鈾235。

  1945年7月12日,第一顆實驗型原子彈進行裝配。

  7月15日5點30分,地表人類文明第一顆原子彈在阿拉莫戈多的一片沙漠地帶試驗成功。

  7月25日,在太平洋的比基尼環礁,原子彈試爆成功。

  8月6日~9日,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了一顆原子彈。

  回憶了一番在二戰期間,德國的鈾計劃和美國的曼哈頓計劃的各自過程之後,墨辰的思緒回到現實,隻見他語氣中帶著幾分玩味的說道:

  “以核武器的破壞力而言,稱核武器是行星大氣層時期的天頂星科技也不為過。

  地表人類掌握了核武器,別的不說,至少在對行星生態的破壞力方麵,是有了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