奪嫡之爭熾熱化
作者:巴奀月      更新:2021-07-22 06:30      字數:3090
  晉朝多政變,這是一開國就定下的底色和基調,成也袁熙,敗也袁熙。

  ??白馬之變是晉朝曆史上,最令人不堪回首的事件之一。那麽千年風雲散去,穿透曆史的迷霧,我們究竟應該怎樣看待,事變的核心主角太宗宣武帝袁熙的呢?

  ??太宗宣武帝袁熙,與大哥袁譚、弟弟袁尚本係同父兄弟,也都經曆了漢末的創業階段,以袁熙的心胸,怎會走上殺兄屠弟、逼父遜位之路呢?

  ??我們且來一一析之。

  ??一、洛陽起兵,太祖武皇帝袁紹,過度分權背景下的諸子之爭

  ??所謂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

  ??太祖武皇帝袁紹很幸運,他的兒子袁譚、袁熙、袁尚都很有才能,可謂是天佑袁家。特別是第二子袁熙,從洛陽建義之時,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參謀作用,這也是一切的根源之基始。

  ??袁紹對幾個兒子很倚重和疼愛。他起兵北之初,袁譚受命在老家汝南,爭取世家豪族的支持,而袁熙則是指揮本部兵馬,隨父出征,袁尚則留守濮陽。

  ??如果袁軍主力全聚於一處,或是袁紹親自領兵作戰,袁譚、袁熙都居麾下,那麽就沒有後來的事了,也就是田豐之策。

  ??偏偏漢末天下形勢大亂,四方處於碎裂之勢。北有公孫瓚和劉虞,西有張燕,東有田楷、劉備、黃巾軍,東北有公孫度,東南有陶謙,南方還有曹操等一幹割據勢力,而且東漢是權臣當道的時代。

  ??袁紹本身並不具備將才,冀州之地又處於四方覬覦之中,而且也不放心外臣,畢竟外臣最後成為權臣的太多了,他隻好委袁熙以重任,讓他帶兵四處攻戰。

  ??這之後袁熙相繼指揮了,對青州田楷、劉備,青徐黃巾,徐州陶謙、江東孫堅、孫策父子,以及兗州曹操的戰爭。

  ??經過一係列的征伐,二公子袁熙的威望,在河北無人可比,太祖武皇帝袁紹,也高興的無以複加。由於袁熙的官爵已經到了,袁紹能封賞的極限,再往上就是天子才能封的了,於是袁紹別出心裁地,讓袁熙開府建牙治事。

  ??於是袁熙成為了,青州最高的行政長官,軍政一把手,袁熙的命令在,冀東通行無阻,不僅朝廷各部門的命令無法製約,有時就連袁紹的詔命,都不如袁熙的命令好使。

  ??袁熙還私自招納士人,製造朋黨。

  ??分別是郭嘉、賈詡、劉曄、高柔、田豐、顧雍、王修、國淵、糜竺、陳登等人

  ??太始時期一眾名臣,大多出自這個小集團。

  ??開府納士,結黨謀私,曆來都是忌諱。袁熙勢力的快速膨脹,引起了袁紹的不滿。有一次袁紹與心腹重臣許攸,談及了二子袁熙,發牢騷說:

  ??“此兒典兵既久,在外專製,為讀書漢所教,非複我昔日子也。“(晉書·列傳·袁譚傳)有些真相隻能從別人列傳中找。

  ??連當爹的都看不下去了,作為主要競爭對手的長子袁譚,自然更看不下去了。如果任由袁熙的勢力這麽發展下去。

  ??袁譚的地位毫無疑問,肯定會發生動搖。大公子袁譚的屬官們,都建議袁譚趕緊采取措施,限製袁熙集團的發展。

  ??二、袁譚與袁熙明爭暗鬥

  ??袁譚集團認為,袁熙之所以實力壯大,就是因為屢次帶兵出戰,才逐步積累起人望。他們建議袁譚,不能總是安居於冀州,要尋找機會領兵建功。

  ??北伐公孫瓚失敗後,並州張燕第二次起兵反袁。袁譚幕僚郭圖立即建議袁譚出征,以撈取軍功。高祖袁紹也認為,應當趁此機會平衡一下,兩個兒子的力量,於是批準袁譚帶兵出征黑山軍。

  ??而且借著出征的機會,袁紹還把一部分軍權的職務,轉交給了袁譚。這極大地削弱了袁熙的勢力。

  ??削袁熙而益袁譚,實際上公開了袁譚和袁熙的矛盾。自此之後,袁譚、袁熙都開始加緊政治競爭,暗中招兵買馬。

  ??由於袁譚長居冀州,與袁紹近臣接觸較多,贏得了他們的支持。袁紹頭號謀臣辛評就公開支持袁譚。荀諶心懷兩端,時而倒向袁譚,時而倒向袁熙。

  ??逢紀、審配則堅決支持袁熙,屢次向袁紹陳述袁熙的大功,決不能起抑製之意,以免父子生嫌。

  ??為了安撫袁熙,袁紹有一匹胡馬,高大健壯且性子暴烈,人騎時經常被掀下馬來,一般人不敢騎。

  ??於是袁紹打算,把這匹好馬送給袁熙,以表達對袁熙的虧欠,袁熙和許褚合力製服此駿馬,也就是絕影。

  ??不過後來傳言說,袁熙說自己有天命在身,所以能夠製服它,袁譚聞言,讓人添油加醋地向袁紹誣告,說袁熙自稱有天子之命,太祖袁紹聞言大怒,不過不知什麽原因,袁紹放棄了斥責袁熙的打算。

  ??可見二子爭鬥,已經相當激烈了。

  ??同時兩人不遺餘力地,爭取地方上的勢力。袁譚根據辛評的建議,積極地在各地培養拉攏私人勢力。他勾結藏洪、朱靈、焦觸等人,不斷調取精兵,以做不時之需,鞏固他的幽州。

  ??袁熙則以青州為據點,陰引山東豪傑以俟變。”(《晉書·列傳第十九·張郃傳》)。他的心腹徐晃則,常年坐鎮青州,不斷以金銀財寶招納山東豪傑。

  ??袁譚以利害關係,拉上了袁尚,一同對付袁熙。袁尚才能和謀略,都次於兩個哥哥。他目睹兄長爭位,也漸漸起了爭位之意,何況袁紹、劉夫人都偏愛與他。

  ??他自知論實力,絕不是兩個哥哥的對手,又見袁熙實力過於強大,因此采取了聯弱抗強的策略,倒向了大哥袁譚。

  ??鬥爭到白熱化的雙方,還把手伸到了對方的營壘之中。袁譚企圖用財貨收買袁熙府中的猛將許褚、趙雲、張遼等人,但他錯打了算盤,遭到這些人的拒絕。

  ??袁熙同樣也不示弱,他通過各種拉攏利誘等手段,先後把袁譚手下的將領常何、王晊等人,策反為自己的眼線。

  ??到了白馬之戰前夕,袁熙和袁譚的競爭已經不可調和,一場你死我活的鬥爭,到了分上下、決生死的時候了。史稱白馬之變。

  ??晉朝人對白馬之變的態度,起初唯唯不敢言。晉初官修皇帝實錄都諱莫如深,晉太宗宣武帝袁熙看到後很不高興,堅稱自己做的是“安社稷、利萬民”的好事。

  ??於是讓史官們秉筆直書,不得隱諱。自此之後的官方史書,都帶著貶袁譚、褒袁熙的態度書寫此事。

  ??直到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讓房玄齡等人,編修《晉史》,才提出袁熙殺兄屠弟的做法,確實有悖於傳統道德,這成為後世批評白馬之變的一個重要源頭。

  ??之所以有人說對有人說錯,不外乎出發點不同。言對者認為太宗宣武帝袁熙,上位開啟治世,結果是好的,過程就不必過多計較;說錯者則從人性出發,不管為了什麽,殺害親生兄弟違背人性、違背基本社會公理,無論如何都不能容忍。

  ??或許,這就是政治事件的本質屬性,標杆立不準,是非也就難以評判。從這個角度看,曆史有時是由勝利者書寫的,有時是由幸存者書寫的。反而是對客觀史實的追溯與探討,在今天更具現實意義。

  書屋小說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