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太史
作者:巴奀月      更新:2021-01-29 06:54      字數:4848
  <b></b>江東。

  “曲阿的地方豪強有不少,其中為代表的就有三大豪強,許家,陳家,還有顧家,這個顧家是吳縣顧家的分係,一定要小心處理。”

  吳景自己也曾經做過一屆曲阿縣令,比普通人更加的明白曲阿的情況。

  “顧家?江東士族之中的四個代表性家族之一的顧家!”孫策畢竟在江東長大的,從小就隨父親接觸江東士族的情況,向來對這些士族世家很不爽。

  而顧家的顧雍現在正在袁熙手下效力,不過這也沒什麽,世家大族從來不會將雞蛋放到一個籃子裏,諸葛家,司馬家,荀家,哪個家族不是分開下注。

  在原來的曆史上,孫策平定江東的時候,對這些世家可是曾經大開殺戒,就因為他對這些世家太強勢了,才有了後來他被刺殺的事情,不然就算是他自大了,以他的武藝,隨隨便便兩三個刺客怎麽可能把他幹掉。

  “舅舅,我們殺那一家?”孫策雙眸閃過一絲寒芒,問道。

  “許家。”

  吳景冷冷的道“許家是吳郡都尉許貢的本家,我已經了解了一下,許貢這些天在吳縣一直上跳下竄的,教唆盛憲,聯係了不少江東士族豪強,想要把大兄的部曲擋於門外,我們就打他。”

  “行,就殺許家!”孫策嘴角上翹,劃過一絲的殺意。

  韓登和莫從的歸降,吳景在旁協助,曲阿已經被孫策穩穩的握在手中,要想滅一個小小的地方豪族,不難。

  孫策進駐曲阿的第三天晚上,當地豪強許家的三百僮客,突然夜襲江東軍營,但是孫策早有防範,反而圍殺,全滅之。

  孫策軍營遇襲,依舊擔任著曲陽縣令的韓登勃然大怒,命縣尉莫從,率領一千縣兵,斬殺許家一百八十一口,曲阿三大豪強之一的許家,被除名。

  夜色蕭蕭,蒼茫無光,曲阿縣城東側,原來的許家大宅,如今已經是血流成河,屍積如山,一片的狼藉。

  “子豪,現在你明白了什麽是雞蛋碰不過石頭了吧!”大宅之中的戰鬥已經結束了,許家無一生還者,無數的軍士在善後,韓登一襲長袍,站在許家大宅的門口,對著身邊的莫從意味深長的道。

  許家不過三百來僮客,敢去偷襲江東軍上千騎兵?說出來他第一個不相信,但是現在這就是一個事實,除掉了許家,而且還是用他的手,不用說一定是他昔日上司,吳景的手筆。

  不過有此魄力,一個地方豪族說滅就滅,這大公子也不簡單。

  “大公子不過想要震懾我們而已,何必殺其滿門,這是不是有些霸道了?”

  看著許家滿門被殺,莫從神色有些難看,道。

  “亂世之中,非殺不以鎮世,你以為這是殺給我們看嗎?這是殺給所有江東士族,還有吳郡都尉許貢看的,大公子這才是少年雄主之姿。”

  韓登冷冷的道“子豪,如若你還不能轉變心態,就速速離開江東,我不想看到有一天你刀斧加身。”

  莫從雙拳握緊,青筋暴露,麵色有些猙獰,凝視著許家大宅裏麵的血跡,最後歎聲,仿佛鬆了一口氣,道“從多謝縣尊大人的指點,明日從便親自去給大公子坦言,賠罪。”

  “你能這麽想就好。”韓登如今已經死心塌地的跟著孫堅了,他知道莫從無論是管理地方還是帶兵,還是有些能力的,他不想看到莫從自尋死路。

  漢代采用的是《太初曆》,十一月已是農閑季節。村夫鄉民利用這段時間修葺房屋、修備農具,準備來年的春耕。民間也大多在這時準備本年末、新年初,的一連串節日禮俗。

  身為統領一州的官吏,袁熙不得不親自到鄉野民間視察民情,體恤民生。

  臨淄受黃巾侵擾沒有北海那麽大,無主田地也較少。所以安置在這裏的“軍戶”隻有四千多戶。

  北風已至天氣轉寒,被安置的百姓正在趕著在嚴冬到來之前修葺好房屋。

  田豐依舊領袁熙的治中、別駕兩從事,是袁熙的主要助手。郭嘉也還是兵曹從事,掌管軍務。國淵在軍中領校尉的職銜,給袁熙任命為“典農校尉”,還擔任刺史功曹,協助田豐安置民生。顧雍就讓袁熙留下做了主薄,算是自己文書助手。袁熙自己也是從主簿做起的,高柔、司馬懿等要臣也大多是如此。

  袁熙帶著許褚、祝公道、顧雍,還有一眾虎衛,來到了臨淄郊外的村落。

  國淵換了一身粗布麻衣,正指揮著青州常備兵幫助修葺房屋。看到袁熙等人到來,國淵行過禮後就繼續忙碌於安頓百姓。

  袁熙看著那些簡陋的房屋,不禁有些心酸。這時普通村民的房屋,是土夯築而成,上鋪茅草。大都一堂兩室,一家老小就擠在這昏暗的土屋裏麵年年歲歲。

  袁熙每到一處,兵卒百姓就停下來,或冷漠或敬畏地看著袁熙一幹人。袁熙自問做不來親身去搬土夯牆,但他還是派出隨行兵士去協助。

  “元歎,還有多少戶人家沒有安置?過冬的寒衣籌集來了多少,那些青州軍家眷分發了多少?”袁熙問道。

  顧雍麵有苦色,說道,“公子,臨淄附近安置了四千戶。另外元皓先生、子尼兄,正在安排一萬戶到樂安。”

  袁熙知道,青州轄區最大的是北海、東萊兩郡。特別是北海,早年是黃巾活動最頻繁的地方,無主荒地很多。

  顧雍取出了一本賬簿,匯報說道,“冀州許諾調撥的禦寒冬衣都押運到了,全部分發給了原冀州兵卒,另外兩萬件冬衣發給了青州兵。百萬之眾的青州軍家眷實在是……”

  袁熙驚訝地問道“他們以前沒有冬衣嗎,他們是如何過冬的?”

  顧雍不知道該怎麽向袁熙說,畢竟自家公子五穀不勤,雖然不至於和晉惠帝,那樣何不食肉糜一樣,但也是不知民間疾苦的,於是說道,“公子不知道麽?鄉民農家冬裏很少出門,往往是一家共一件寒衣。”

  袁熙無語,他所接觸的百姓,都是城中的居民,他們當然過得比鄉民好很多。在流民中他也看到過用草繩遮體的人,但親身治理這些百姓時,才有那種責任的鞭笞感。

  就像太宗皇帝李世民一樣,他也正在蛻變著,成長著,從一個公子哥,京城紈絝,逐漸成長為,一個時代的弄潮兒。

  馬蹄聲起,遠處奔來一騎斥候。

  “報少將軍,北海太守孔文舉,差人來求援,郭從事請少將軍,速速回臨淄”斥候下馬後稟告道。

  袁熙心中一動,知道計策奏效,入主北海在此一舉。過了一會,壓下來內心的激動,袁熙招呼眾人準備回城。

  遠處跑來了幾十騎

  太史慈雙手握緊,神色焦急地站立在,刺史府前堂門邊,他唯恐搬兵遲了,北海就被攻破,那自己的恩情怎麽還。

  郭嘉來到太史慈旁邊,他旁敲側擊到了一些北海的情況,心中有了計較,安撫道,“壯士不必擔憂,已經派人請來我家主公與田別駕。”

  太史慈拱手道謝“太史慈代北海軍吏百姓,謝過先生了。”

  說話間門前戰馬嘶鳴聲起,很快太史慈看到一眾人進到大堂前。為首的一個身穿月白袍服的青年。青年不過十七八年紀,身形勻稱矯健,樣貌俊美儒雅,使人一看頗生好感。

  青年身後跟著的四人,有白淨的儒生,有魁梧健碩的武士,各自都是儀表非凡。太史慈看得暗暗感歎,冀州軍轄下俊傑何其多。

  郭嘉給太史慈引薦了袁熙等人。

  太史慈趕緊抱拳行禮,送上文書,朗聲道,“在下孔北海下屬,東萊太史慈,拜見袁公子。”

  袁熙接過文書讀起來,太史慈接著道“都昌為黃巾賊淹沒,北海隻有守軍三千餘人,實在是勢如累卵。請公子速速發兵救援。”

  說話間田豐也趕到,袁熙將文書遞給他。比起孔融的求援來,袁熙更感興趣的是太史慈本人,這可是江東十二虎臣之一,忠義無雙的太史子義。

  太史慈(166年-206年),字子義,東萊黃縣(今山東龍口東黃城集)人。東漢末年名將,官至建昌都尉。弓馬熟練,箭法精良。曾為救孔融而單騎突圍向劉備求援。原為劉繇[yá]部下,後被孫策收降,自此太史慈為孫氏大將,助其掃蕩江東。孫權統事後,因太史慈能製劉磐[pán],便將管理南方的要務委托給他。

  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說道“丈夫生世,當帶三尺之劍,以升天子之階。今所誌未從,奈何而死乎!”(《吳書》,《三國演義》為“大丈夫生於亂世,當帶三尺劍立不世之功;今所誌未遂,奈何死乎!”)言訖而亡,年四十一歲。

  不過袁熙所處這個曆史時代,太史慈以後跟隨袁熙,統帥烏桓騎兵,南征北戰,戎馬一生,和隋唐中的秦瓊,秦叔寶,跟隨太宗皇帝李世民一樣。

  太史慈披了件簡單的劄甲,二十多的年紀,留著短須,須髯若神,樣貌頗為英偉。但此時他神情隱隱的焦慮疲憊。

  袁熙並沒有,將設計北海的事情告訴田豐,其實袁熙的擔心多餘了,田豐而雖然耿直,卻並非濫仁腐儒,於是說道,“公子,同為漢室臣子,於情於理都該出兵相助啊!”

  袁熙點點頭,說道,“元皓先生說的是,太史壯士且寬心,熙立即調集兵馬,一定會盡快出兵北海,壯士且下去歇息。”

  太史慈雙手抱拳,感謝道,“如此,感激諸位大人了,子義感激不盡。”

  待小吏領太史慈去歇息,田豐趕緊道“公子,此乃天賜良機呐,可借此救援北海,接納孔文舉,收北海為我轄地。”

  郭嘉袁熙相視一笑,田豐不知所以,繼續勸說道,“公子切莫錯失良機啊。”

  袁熙嗯了一聲,於是問道,“孔文舉不會輕易歸附我等,其有賢名是打不得動不得,此番確是良機,隻是不知如何辦,才能使北海歸屬我軍?”

  田豐低頭沉思了會,說道,“對孔文舉隻能以禮相待,切不可用強,以取得北海人心。”

  “孔文舉要是不肯歸附那該如何?”

  袁熙故作疑問道

  “公子不必擔心,此次出兵先屯駐都昌,待破了黃巾之後分兵守衛北海各縣,再讓薑家等士族為公子遊說北海各地豪傑,隻要士人歸附,即便孔文舉不歸附,也隻剩北海一城。”田豐說道,這實際是架空了孔融,看來咱們的田豐也不是不懂變通的嘛。而且華歆不也是被孫策架空了嗎。亂世儒家真的挺尷尬的。

  “那兵馬如何調撥?”袁熙故意詢問道。

  “黃巾賊人數兩萬到三萬之間,可調集在樂安的張文遠部,主公親率戍衛,再於臨淄的駐軍中征調一萬的青州兵。”郭嘉建言道。

  袁熙沒有意見,他現在尋思著,該如何在解了北海之圍後,招攬那些人才。

  北海國治所北海與齊國臨近,過了齊國劇縣離北海就隻有半天的行程。

  袁熙軍的戍衛兩千騎兵作為先鋒,已經距離北海隻有十餘裏路。太史慈縱馬疾馳在戍衛騎前麵引路,他對馬匹精良、兵甲齊備,

  訓練有素的冀州戍衛騎,又是歎服又是欽慕。身為武將都希望統領一支精銳善戰之師,在這亂世立不世之功。

  同樣引起太史慈注意的,還有戍衛騎的將領趙雲,雖然趙雲氣質內斂,但同為高手的太史慈,自然能從他的細微舉止中察覺一二。

  距離黃巾軍營地兩裏外,太史慈就遠遠看到前麵幾騎黃巾兵卒。他知道那是黃巾軍斥候,招呼一聲後他加快馬速追上黃巾斥候。

  五騎黃巾斥候發現大隊的冀州騎立即策馬回營。太史慈算準距離,在百步外就取出了強弓,羽箭搭上脫手就激射出去。

  “嗖!”利箭直插斥候沒有鎧甲防護的後脖子。一騎黃巾斥候應聲滾落下馬。其餘四騎驚懼,散開來彎弓回射。

  但在百步距離上的騎射何等困難,他們射出的箭要麽軟綿綿,要麽偏差極大。

  “嗖!”再一名斥候應聲滾落。

  待太史慈再搭箭,後麵的趙雲也趕上,弓弦一張,羽箭亦是脫手而出。又一名斥候中箭而亡。

  太史慈、趙雲似乎較起勁來,兩人同時搭箭,瞬間鎖定了最後一名斥候。

  “嗖!”兩道寒芒激射,幾乎同時命中最後一名黃巾斥候。

  太史慈將馬圈住,讚道,“趙將軍好箭術!”

  趙雲也停馬回禮,謙虛道,“壯士箭術比之雲隻在伯仲之間,不想青州也有這樣的勇士。”

  “如蒙不棄,叫某表字即可。”太史慈是豪爽之人,遇到同樣的英雄豪傑自然不會客套。

  “子義兄也請叫我表字。”趙雲也爽快道。

  兩人相視大笑,隱隱有英雄惺惺相惜之感。後來這兩人都是袁熙的騎兵大將。

  “子龍,北海危急我等休整半個時辰,積蓄馬力後可速速前往救援。”

  趙雲有些猶豫,說道,“隻是沒有後續接應,這兩千騎恐怕不足以解北海之圍。”

  “袁公子,大軍,最早也要一日方到,但城中形勢危急,恐不能久等呀!再者,黃巾人多但沒有子龍這兩千騎驍勇,不能戰勝也能拖住其攻城進度。”太史慈急道。

  趙雲明白他的心情,寬慰道,“子義兄寬心,雲非膽小怯戰之人,我等可突擊進黃巾陣中,搗毀其攻城器械,一來能使黃巾停止攻城,二來可打擊其士氣,如此可好?”

  “善!某願為先鋒。”

  。